不良资产债转股处置的利弊分析(附件)【字数:14794】

由于当前我国不良资产比率持续走高,债转股已成为去杠杆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债转股的基本情况出发,分析了债转股的原因和必要性,横向纵向比较分析不良资产“债转股”处置,了解债转股的有利和不利之处,并分析债转股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总结债转股的历史经验及教训,最后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来合理的减少不良资产,促进银行业与企业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由于当前我国不良资产比率持续走高,债转股已成为去杠杆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债转股的基本情况出发,分析了债转股的原因和必要性,横向纵向比较分析不良资产“债转股”处置,了解债转股的有利和不利之处,并分析债转股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总结债转股的历史经验及教训,最后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来合理的减少不良资产,促进银行业与企业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关键词不良资产;债转股;利弊 ;银行
目录
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目的和意义 1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2
2 债转股的基本概述 2
2.1债转股的发展历程 2
2.2债转股的发展现状 3
2.3债转股的原因及可行性 4
2.4债转股的模式及运作流程 6
3 “债转股”对比分析 8
3.1横向对比 8
3.2纵向对比 12
4 利弊分析 13
4.1债转股的利 13
4.2债转股的弊 14
5案例分析 16
5.1山东能源集团债转股 16
5.2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债转股 17
6 对策分析 18
6.1政府对策 18
6.2银行对策 19
6.3企业对策 20
结 论 21
致 谢 22
参考文献 23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宏观经济的减速、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变得引人注目,企业的高负债和银行的高不良资产率影响了我国的经济转型和金融稳定。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高达123%,不仅高于日本发达国家,也远高于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另一方面银行的不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贷款数量持续攀升。201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万亿元、同比增长51%。债转股是政府为减少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实现国有企业扭亏为盈、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一方面帮助银行收回不良贷款,改良银行资产结构;另一方面减少国有企业的负债,帮助企业寻找新机遇。可以说对实现国有企业脱困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正反两面的,因此分析债转股的利与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消除债转股的弊端,不仅有利于债转股顺利实施,对健全金融市场等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1.2目的和意义
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企业经营出现难题,时有债券违约事件发生,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实体经济的风险正在扩大到金融体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去杆杠”的步伐,解决过重的财务负担,同时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缓解压力,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债转股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实施债转股并没有那么简单。实际上,在实施债转股后企业能否转变原有的经营机制、银行能否顺利退出并收回投资等,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债转股过程涉及到银行、企业、实施机构,这三方都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如果政府注入资金,可能引起货币超发风险,若政府不注资,信用风险有可能转化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而增加金融系统性风险。因此,在当期我国不良资产比率持续走高的背景下,本文拟横向纵向比较分析不良资产债转股处置方式的有利和不利之处,深入了解债转股这一行为,并针对它的不利之处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便更合理的减少不良资产,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经济稳定增长。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是研究分析不良资产债转股处置的利弊。首先介绍不良资产债转股这一举措的内容,接着讲述了债转股的背景,分析债转股处置这一方法的成因,了解债转股的历史发展情况。接着讲述了债转股处置的运作流程。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对债转股处置这一做法进行利弊分析,并根据存在的弊端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不良资产债转股处置的具体案例来进行利弊分析。
2.文献研究法。搜集文献,再将文献进行整理,并且通过对文献的研究达成对事实的科学认知的方法。
3.对比分析法。将获得的资料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来分析得出结论。
2 债转股的基本概述
所谓债转股,就是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收购的方式把不良资产从银行剥离出去,将银行与企业的债权与债务关系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企业一定数量的股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阶段性持有企业股权,依法行使股东权益,参与公司重大决策,但并不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企业扭转了经济形势之后,再通过上市、转让或企业回购的形式将资金回收[1]。
2.1债转股的发展历程
第一次在1999年,政府通过账面价值收购的形式剥离了四大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的约1.4万亿元不良资产,由政府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接手[2]。这次债转股实施过程严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国内是初次用这种形式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涉及了较多的主体,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复杂,因此这次债转股存在着不足。这次的债转股对以后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债转股的实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次在2004年5月,处理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资产,并没有像前一次那样以账面价值收购部分资产,而是财政部给出一个合适的价格比例,并由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竞标。从事后的结果看,资产管理公司似乎更加认可这种方式,但财政部认为在改善资产回收率方面仍有余地。
第三次是在2005年,资产管理公司按逐包报价的原则买入了被分成35个资产包的工商银行总价值4500亿元的可疑类贷款。这种方式使得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成本增加,比较难处理,也就引起了一些抱怨的声音。
经历了前几次的不良资产处置,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陷入了低谷,在长期的探索中,AMC不断向全牌照、混业化、集团化和成为公众公司的方向改变。四大AMC也成为金融机构中仅有的能够处置大规模不良资产的机构。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被削弱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41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