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附件)

摘 要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国民经济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金融体制与之相比却不是那么的完美,可是金融与经济又如影随形。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实现精准扶贫这一目标,采用数据分析、文献综述等方法,从四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说明这个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现状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其次,阐述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阶段,以及用浙江、山东、广东、湖南、甘肃、山西等地的农村现金纯收入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农商行的贷款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数据对比阐明“精准”的体现;然后,基于上面的分析说明为什么发展农村金融可以实现精准扶贫;最后,在经过系统分析后,总结出如何更好的发展农村金融,以助推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目 录
一、引言 1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二、精准扶贫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3
(一)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 3
(二)精准扶贫之“精准”所在 4
三、农村金融发展助推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6
(一)金融发展助推精准扶贫具有统一性、长效性 6
(二)金融扶贫创新性的“授人以才”扶贫方式 6
(三)高效发挥私人部门的精准扶贫效果 7
四、精准扶贫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创新发展 9
(一)精准对接脱贫攻坚多元化筹资需求 9
(二)积极推进贫困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 9
(三)完善精准扶贫金融支持的保障措施 10
结 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一、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1.选题的背景
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是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的普惠金融,它们的内在含义都是为农民以及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因此不论是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普惠金融都在说明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在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不断增加的同时,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地扩大。而金融和经济又是如影随形,换句话说发展农村金融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实现精准脱贫起重要作用。
2.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农村信贷补贴理论指出,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缺乏必要的储蓄能力,这也就导致了农村地区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农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对于农业的投资不但获益所需的时间长,存在较大的风险而且即便能够获得利益也是很少的,这就使得商业性质的机构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不愿意为农村提供一定的信贷金。所以发展并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对于解决融资难等一系列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是从精准扶贫这个独特的框架下对当前的农村金融发展进行研究,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其精准体现在何处,探讨如何利用农村金融的健全发展来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2)实践意义
本文是在精准扶贫的视角下的研究当前的农村金融发展,通过对此命题的分析得到需要扶贫的农村的欠缺的地方,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如何利用农村金融的健全发展来促进精准扶贫这一目标的实现,从而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金融的发展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一直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致力于探索如何利用金融的发展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乡村银行是农村微型金融组织的一种形式,国外的一些地区和国家的乡村银行也是通过以完善市场经济的方式来缓解农村金融供给的缺乏,从而实现了“扶贫”和“商业双赢”的局面。
以日本为例的发达国家推出的农协互助的金融模式和以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贷款模式为例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脱贫致富的方式或者模式是不同的,但殊途同归,如果把资金短缺比作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的话,那么这些不同的模式都为他们在这条道路上的继续前行铲清了障碍。
2.国内研究现状
1)在农村金融扶贫的组织体系方面,王昱骄(2016)指出,1978年以来,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农村经济确实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速度相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来说是不成正比。因此不断的完善农村金融体机制,在很大的程度上会保证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
2)在农村金融扶贫的运行机制方面,贾晋、肖建(2017)指出,不断推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不仅能有效地缓解了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而且其创新的“互助合作”模式,不但可以解决农村融资困难的问题,还可以使其生活水平、收入水平获得大幅度的提升。
胡晓农(2017)指出,当代经济应该以金融为核心,因此金融在扶贫中的作用是传统的政策扶贫所达不到的。金融扶贫既是金融业的责任和光荣使命,也是挖掘金融业发展潜力的重要契机。从农村金融供给策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到精准目标的实现必须从“施策”“供血” “扶智”入手,从而为当前金融业的更好发展和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参考。
3)在农村金融扶贫的服务产品方面,李海辉(2016)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实证检验了普惠金融的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长期均衡的关系,研究发现,虽然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缩小农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可是,短期内这种效果是看不到的,但是从长期看却对改善收入分配起着重要的作用。
张伟、李倩(2017)则主张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产物,是将金融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一个新领域。网络的发展不但可以革新了传统的金融支付工具,破除现有金融发展体制的壁垒,而且通过互联网+,可以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金融体系的构建之中,形成金融市场的充分竞争,从而让跟多群体受益。
二、精准扶贫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
新中国的成立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基础,特别是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建国初期,社会比较稳定,农村的生产力也得到了解放,农村经济也因此快速发展起来,但是农民手中的资金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生产需要了。农民为了满足正常的生活,不得不通过“高利贷”得到所用的资金。与此同时,政府为了恢复农村金融的秩序,到1957年,农村信用社覆盖范围已经高达80%,但是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农村金融的发展极为缓慢,直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才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金融体系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总的来说,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以下的几个阶段。
1.发展初始阶段(19781984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犹如“脱缰的野马”,而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也出台了一系列对农村金融特别是农业银行的新的政策。而这些政策不但使农业银行成为农村信用社的上级机构,而且也规定了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责任是促进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由此,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农业银行确立了主导地位,同时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支持,农村经济打破了已存的瓶颈,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26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