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附件)

摘 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又有了新的要求。山东省作为经济大省,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妥善处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对山东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站在新的视角下,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探究山东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和协调关系,研究发现1)近15年来,山东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二者关系趋于缓和,矛盾逐渐减少;2)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是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环境保护依然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研究提出积极的解决办法,对政府、企业和个人分别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待为山东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目 录
一、引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二、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
(一)理论基础 3
(二)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3
三、山东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综合评价 5
(一)山东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分析 5
(二)山东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分析 8
四、山东省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策略 13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生态环境优先理念 13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发展 13
(三)政府加强监管,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 13
(四)加强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差异 14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引起全世界人的关注与思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向。我国正处于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坚决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山东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大省,近些年在大力发展经济、不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显现。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渐成为制约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的情形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集约环保经济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山东省加快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
(二)研究意义
研究山东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具有多方面深刻的意义。从理论意义上来看,可以补充我国关于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的理论基础,为我国其他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提供借鉴与参考;从现实方面来看,利于缓解山东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为下一步良好发展态势做出贡献。从宏观来看,文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响应当今时代保护环境的号召;从微观来看,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
本研究从根本上利于缓解山东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尖锐的现状,贯彻科学发展观念,为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言献力,增加环境保护观念,有利于保护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1)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存在区域差异
丁浩和郑皓(2016)指出,山东省17市除青岛达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外,其他地区均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滞后或环境发展滞后。一些地区在发展现代经济的同时, 应该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其他一些环境优良的地区应在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同时, 强化经济建设,加快全面协调发展的进程。
李淑娟(2016)通过对14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滨海城市地区应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加强对海上旅游项目的绿色生态建设同时重视海洋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利用资源环境优势,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2)通过计量模型进行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
任建兰(2015)在研究中运用SPSS软件对经济与环境的相关指标进行要素相关分析,指出在生态经济学中,经济与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应在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指导下进行人类经济开发。
栾尚旭(2009)在嫡值法分析经济和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协调度的计算方法,对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估。指出经济与生态环境是有内在联系的,是密不可分的,应在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经济开发活动。
2.国外研究现状
SebastianLinden(2012)对本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应该在本国国情和经济环境发展现状上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空气污染立法上严格立法、严格执法,以预防为主,建立更健全的空气检测系统,鼓励民众与媒体积极参与、主动监督,共同维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C.Corbane、J.Somma、M.Bernier、J.P.Fortin、Y.Gauthier和J.P.Dedieu(2005)指出,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在明确的环境产权制度之上。从某种意义而言,清晰的产权利于确保市场的高效率运转,市场效率越高,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越高,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就越合理化,更利于实现高质量的环境友好型经济。
二、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
1.生态经济学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形成了生态经济学理论,其形成与发展打破了传统经济模式中单一发展经济的模式,使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和经济之间密切的联系。最早形成并应用于发达国家的生态经济学理论同样适用于山东省,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在山东省已经行不通。要想使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持协调发展,学习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就尤为重要了。
2.环境经济外部性理论
生态环境也具有经济学的特征,生态环境的外部性有正负之分。某一行为给其他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则为正外部性;反之,则为负外部性。本研究中主要涉及的是生产产生的负外部性。社会中各个群体在生产过程中如果不顾及环境的成本,把自身利益建立在社会其他群体分担治理环境的压力和痛苦之上,它会导致低效率的资源配置和生态的污染破坏,在经济学中又叫做个体成本外溢的负外部性。
显然,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模式就符合生产的负外部性,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固然有所成效,但为其所付出的成本过高。
3.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产生的早期,生态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确保生态能够保持再生的能力,能够不断为人类服务,这是一种比较单纯的认知;后来随着经济学研究范围的扩大,经济学家们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认识:在保证环境资产不减少的情况下,确保经济利益最大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
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存在,也在某种意义上上为我们处理经济和生态环境关系提供了理论参考。
(二)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1.不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关系
1)传统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26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