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贸易结构分析

摘 要中国与东盟各国地处亚洲,国土相临。相互之间的贸易古来有之。自2002年11月正式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CAFTA正式成立后,中国-东盟的贸易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2015年为止,除了某些敏感商品外,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商品关税都降到了零。中国-东盟的贸易额也从416.16亿美元增长到了4801.25亿美元,增长了十几倍。在当前的贸易背景下,研究中国-东盟之间的贸易结构对中国制定及规划更完善的发展计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共五个部分,首先对文章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相关理论做了阐述,然后对中国-东盟的贸易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第三部分对中国-东盟的贸易结构进行了实例分析。第四部分对中国-东盟的贸易结构用贸易竞争指数进行了分析。 最后一部分是对中国和东盟当前的贸易结构的合理性作出的分析,对这样的贸易结构是否具有长期发展的可能也进行了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II
第1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2 相关理论 2
第2章 中国东盟贸易情况 3
2.1 东盟最初发展情况 4
2.2 黄金十年后期 5
2.3 中国东盟现状 5
第3章 中国东盟贸易结构实例分析 6
3.1 货物出口贸易分析 9
3.2 货物进口贸易分析 12
第4章 中国东盟贸易结构数据分析 16
4.1 贸易竞争指数 16
4.2 东盟四国贸易竞争指数分析 16
第5章 中国东盟现有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8
5.1存在的问题 18
5.2 解决办法 20
结束语 21
参考文献 22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选题背景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经济实体,每年都与各个国家有大量的经济往来。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值4.30万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了3.4%,出口额为2.34万亿美元,相比2013年增长了6.1%,进口额为1.96万亿美元,相比2013年增长0.4%。贸易顺差3824.6亿美元。相比之下,同年全球贸易增长的比例仅为2%,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2014年进出口贸易中,与中国关系最密切几个贸易伙伴的贸易额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首先是欧盟,2014年中国与欧盟的进口口贸易额为3.78万亿元,相比3013年增长了8.9%。其次是美国。中美2014年的进出口贸易额为3.41万亿元,相比上年增长5.4%。再次是东盟。中国和东盟2014年的贸易额为2.95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7.1%。最后是日本。2014年,中国和日本的贸易额为1.92万亿元,相比2014年下降7.2%。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从中国对外贸易成交量的第四位上升到了第三位[1]。
中国与东盟各国地处亚洲,国土相临,相互之间的贸易古来有之。20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后,双方贸易更是稳步发展。从2010年开始,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许多商品的关税都降到了零,并且免关税的产品逐年增多。到2015年为止,除了某些敏感商品外,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商品关税都降到了零,这一改变让中国东盟的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1.2 研究意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很快成为了经济研究的一大热点,自贸区建立对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的影响是否如预期的那样,双方贸易来往及贸易结构是否会因自贸区建立而得到明显改善,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考察和研究。尤其是在中国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贸易结构改变对中国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要加大研究,以便及时调整贸易政策,做出战略选择[2]。
CAFAT的正式成立究竟会对中国的贸易结构带来何种改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又会产生何种影响,我们又将如何应对这些改变和影响,这三点是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
1.2相关理论
本文的重点在于对中国东盟之间的贸易结构分析。广义的对外贸易结构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 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即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一定时期内,各种类别的进出口商品占整个进出口贸易额的份额[3]。 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的。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以进口初级产品为主,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商品结构的特征则是以出口初级品为主,进口工业成品为主。
了解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贸易结构可以反映一国的比较优势、工业化程度以及在该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同时贸易结构还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质量的重要指标。
另外,中国东盟之间的贸易开展也有着相当多的理论基础。1940年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雏形后,雅各布瓦伊那将这一理论的核心提了出来,即后来的关税同盟理论[4]。该理论认为,关税同盟国之间可以产生自由贸易,但是对同盟外的成员国依旧会有贸易保护的情况出现。后来的研究人员也在不断的完善和丰富关税同盟理论,并以此为工具对全球的经济进行了探讨。
其次,亚当斯密创造了自由贸易理论,并第一次提出了分工学说。根据自由贸易理论中的绝对优势理论来看,每个国家生产同样的产品所需的成本各不相同。两个国家进行贸易,一国应放弃成本绝对高的,而选择成本绝对低的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这样两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相比之前都会有所提高,同时生产成本也会降低,劳动和资本均可得到合理的利用。根据亚当斯密的理论,自由贸易是增加财富的最佳选择。
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交易便可以用绝对优势理论来解释。中国与新加坡最初的贸易是以进口技术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早期新加坡的技术产品对中国有绝对优势,而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新加坡有绝对优势。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一国在具有生产成本上的优势是产生自由贸易的原因,但是却无法解释一国生产成本相对别国处于绝对劣势时也会发生对外贸易的缘由。例如相对文莱,老挝等国家,中国大多数的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彼此之间依旧存在贸易往来。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上,李嘉图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按照李嘉图的理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5]。这样一来双方都可以节省劳动力,做到专业化分工,同时也可以提高各自的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利益。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各国的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也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参考。由此以后,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学派就一直倡导自由贸易,并将其作为贸易政策追求的理想目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66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