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转型分析
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转型分析[20191212142323]
摘 要
由农村信用社发展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领域的股份制新力量,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虽然其在支农智能的发挥方面,较改革前的农村信用社已有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在多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许多发展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农村商业银行进行转型,逐步完善自身走向股份制银行以及上市的道路。
通过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SWOT分析,得出其在发展中遇到的外部威胁、机遇、自身的优势、劣势等,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总结出相应的方案,比如调整产权制度、完善经营效益指标考评体系、完善内控制度、构建长效风险防范机制、差异化战略、跨区域经营、发展多样性中间业务、健全人才机制、实施上市工程、走合作发展之路等等。这些是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扬长避短来走转型道路的途径。
摘 要 1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农村商业银行;SWOT;发展转型
目 录
ABSTRACT 2
目 录 3
第1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转型研究背景 6
1.1 农村商业银行定义 6
1.2 农村商业银行转型背景 6
第2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趋势 7
2.1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7
2.2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7
第3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SWOT分析 8
3.1 农村商业银行外部机会 8
3.1.1 政府政策扶持 8
3.1.2 市场的领先地位 8
3.1.3 农村资金需求大供给少 8
3.1.4 经营稳定化 9
3.1.5 宏观经济形势的转变 9
3.2 农村商业银行外部威胁 9
3.2.1 客户需求多元化要求 9
3.2.2 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 10
3.2.3 金融监管趋严 10
3.2.4 保险行业的渗透 10
3.2.5 支农的政策性 11
3.2.6 众多类别银行加剧金融竞争 11
3.3 农村商业银行内部优势 12
3.3.1 本地化、地缘优势 12
3.3.2 资金管理优势 12
3.3.3 信息获取效率高 12
3.3.4 经营灵活高效 13
3.4 农业商业银行内部劣势 13
3.4.1 产权制度尚不健全,股权结构不够合理 13
3.4.2 自身体制不够健全 14
3.4.3 资金供给多流向非农产业 14
3.4.4 资产规模偏弱,吸存能力不足 15
3.4.5 中间业务环节薄弱 15
3.4.6 地域限制、经营模式单一 16
3.4.7 内部控制系统漏洞较多 17
3.4.8 风险监管不力 17
3.4.9 人才储备不足 18
3.5农业商业银行SWOT十字形图 19
3.6 对农商行的内外环境条件的综合分析 20
第四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 21
4.1 调整产权制度 21
4.2 完善经营效益指标考评体系 21
4.3 完善内控制度,全面构建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 22
4.4 差异化、特色化经营战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2
4.5 积极寻求跨区经营 23
4.6 加强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多样性中间业务 23
4.7 建立健全人才机制 24
4.8 实施上市工程 25
4.9 走合作发展之路 25
第五章 结束语 26
参考文献 27
第1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转型研究背景
1.1 农村商业银行定义
农村商业银行(Rural commercial bank)是由辖内农村工商户、农民 、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地方性金融机构。是有着一级法人地位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1.2 农村商业银行转型背景
自二零零三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启动以来,各地农村商业银行纷纷挂牌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信用社改制的新成果和农村金融行业的股份制新力量,负担着光荣而艰巨历史性的任务——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三农”在概念上已经不再是原来单纯的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在城乡一体化的地区,农业比重极低,有些地区甚至占不到百分之五,农民作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对象之一,虽然其身份没有变化,可是大多数都已不再从事这种以传统种植、养殖、耕作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劳作和生产,同时对支农类方面的服务需求逐渐变少,从而促使农村商业银行逐渐偏商业化经营。
从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局势来看,不论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局势的变革,还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所呈现的转型发展前景,都决定了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转变发展模式的战略必然性。
第2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加快建立农村金融制度”的要求,当前,全国各地农寸信用社正积极筹划如何推进以股份制为主导的产权制度革新,加快其重组成农村商业银行的步伐。
在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同时,中小农村商业银行联谊会应运而生。在这个没有束缚的平台上,各个农商行可一起探讨热点话题、沟通市场信息、借鉴成功经验、相互交流创新理念、研究长远策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携手进步。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系统的顶梁柱,在推进“三农”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在支农智能的发挥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它机构都无法替代。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地发展,其现有的体制逐渐落后,不能完全跟随当今经济的飞速发展的步伐。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和深入实践,特别是在大型银行排挤和金融危机袭击的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逐渐感受到在这个时代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
2.2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当前,农村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实行多样性商业化经营、股份制改进以及上市,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道路的主流方向,同时也是农村金融机构应对复杂金融环境,顺应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的大势所趋。
第3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SWOT分析
3.1 农村商业银行外部机会
3.1.1 政府政策扶持
一个发达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但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还能利于统筹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当前,农村商业银行仍然是国家农村金融政策的主要传播者和执行者,是当地经济的金融枢纽。农村商业银行往往还与地方政府有着密切关系,其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财政收入,这更加会在地方政府的存款和项目等方面获取政策支持。同时由于其服务对象仍然仅限定在三农领域,国家会在税收减免、资金扶持、支农再贷款、小额农贷发放、利率浮动、等方面均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当作支农的风险补偿。
3.1.2 市场的领先地位
农村商业银行一直保持立足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战略。从1998年开始,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开始实施撤离各自在乡村基层中的分支机构的策略。早期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退出农村金融市场领域,这无疑为刚刚起步不久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让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从那时到如今的十几年期间,农村商业银行不断壮大、完善,现在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其市场份额是其他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望尘莫及的。目前,在农村地区,与农村商业银行竞争比较激烈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都撤离了县级以下的单位。因而,农村商业银行便成为了背负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的主要执行者,抓住此次大好机遇更能发展创造充满希望的未来。
3.1.3 农村资金需求大供给少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齐全,特色农业特色养殖业的不断拓展,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都促进农村资金的需求量逐年上升。但由于农村经济具有区域性,农村经济资金需求个多量少,使得总体资金需求分散化。单笔零碎的金额很小,导致大型商业银行考虑到成本高、收益低,便不愿进入该市场,使得金融供给量严重不足。
3.1.4 经营稳定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化解了大部分农信社遗留的历史包袱,体制制度逐步完善,主要监管指标明显有所改善。例如,2010年年底相比年初,海安农商行资本充足率,由8.85%上升到 12-21%,升幅3.3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按五级分类余额为 18433万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61%,比年初下降1026万元,,降0.45个百分点。同时,很多农商行抓住历史机遇,在经济复苏中稳扎稳打,存贷款规模日益壮大,效益逐步提高,名声也越来越响。再加上最近几年,中小企业作为农商行最主要的客户之一,其在几年中不断发展、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壮大,不断拓宽了自身的需求市场。通过对故有市场进行巩固,对现有客户群的科学管理,对潜在客户群体的发掘和研究,农商行可以逐步涉足到其他关联金融市场领域中,并有可能争取到新的客户群体。
3.1.5 宏观经济形势的转变
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指出,要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培育新型战略型产业,优化经济结构;通过推进城镇化和加快新农村建设,调整优化城乡结构;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此次规划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进行了部署,将催生多领域的金融性服务,为银行创新创造出巨大空间,尤其是对于发展不全面的农村商业银行,其可以根据优化的经济结构,有的放矢,引入新生的多领域金融服务,促使农商行又快又好地发展。
3.2 农村商业银行外部威胁
3.2.1 客户需求多元化要求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攀升,客户的金融需求呈日渐个性化、多元化和复杂化态势。譬如,现代IT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客户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不是所有的农村商业银行都能达到使用到最先进的IT设备的状态。解决这类问题便能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满足客户需求由单一到复合、由标准化向定制化的重大改变。
3.2.2 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
第三方支付、直接融资以及委托贷款的快速发展,加剧了金融脱媒现象,导致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此类快速发展的分流优质客户的渠道使得传统的存、贷、汇等业务增长受到的巨大挑战。如今农村商业银行网点逐渐向城市扩散,在城市其吸纳资金能力方面远不如大型商业银行,故需要更大的内在优化。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演进,导致金融机构存贷款竞争不断加剧,并会带来储蓄分流、逆向选择等风险,使得保持持续较快的盈利增长的难度加大。
3.2.3 金融监管趋严
与现有监管要求相比,“中国版巴Ⅲ”确立的中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在杠杆率、拨备率、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方面提升了监管要求。近几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频繁利用货币政策,多次上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不断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主要以资金回笼为主要方向,以此来应对物价过快上涨的压力。2011年我国大中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提升至21%的历史高位。在中国,银行业依靠存贷差为主要获利途径,尤其是资本金原本就不够充足的农村商业银行。高达21%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农商行的情况举步维艰。银行业具有高负债经营和期限错配的特点,在一个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环境下,资本金原本就不够充足的农商行一旦没有足够的现金能及时地支付流动性负债,就会导致支付危机和挤兑风险。金融监管的日趋严格,必然促使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用新的理念和手段,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引进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加快转变增长模式。
3.2.4 保险行业的渗透
保险行业的渗透,使得农村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变得狭窄,资金来源弱化,导致农村商业银行资金储备减少,紧接着的是盈利能力的减弱。
许多国有银行有了存款保险的业务,由于存款保险机构实行赔偿上限制度,限额之外的存款将是按比例制度赔偿,将导致准备存大金额的存款人选择风险更低的银行。这将会引起银行业的两极分化,经营状况越好的银行吸收资金增长速度将更快,而经营状况较差的银行的负债额增长速度将受到限制。农村商业银行还在发展阶段,上市的很少,经营状况远不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这无疑是失去了很多存款吸收的机会。
3.2.5 支农的政策性
据《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当地农村、农民和农村发展经济提供金融性服务,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摘 要
由农村信用社发展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领域的股份制新力量,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虽然其在支农智能的发挥方面,较改革前的农村信用社已有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在多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许多发展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农村商业银行进行转型,逐步完善自身走向股份制银行以及上市的道路。
通过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SWOT分析,得出其在发展中遇到的外部威胁、机遇、自身的优势、劣势等,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总结出相应的方案,比如调整产权制度、完善经营效益指标考评体系、完善内控制度、构建长效风险防范机制、差异化战略、跨区域经营、发展多样性中间业务、健全人才机制、实施上市工程、走合作发展之路等等。这些是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扬长避短来走转型道路的途径。
摘 要 1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农村商业银行;SWOT;发展转型
目 录
ABSTRACT 2
目 录 3
第1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转型研究背景 6
1.1 农村商业银行定义 6
1.2 农村商业银行转型背景 6
第2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趋势 7
2.1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7
2.2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7
第3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SWOT分析 8
3.1 农村商业银行外部机会 8
3.1.1 政府政策扶持 8
3.1.2 市场的领先地位 8
3.1.3 农村资金需求大供给少 8
3.1.4 经营稳定化 9
3.1.5 宏观经济形势的转变 9
3.2 农村商业银行外部威胁 9
3.2.1 客户需求多元化要求 9
3.2.2 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 10
3.2.3 金融监管趋严 10
3.2.4 保险行业的渗透 10
3.2.5 支农的政策性 11
3.2.6 众多类别银行加剧金融竞争 11
3.3 农村商业银行内部优势 12
3.3.1 本地化、地缘优势 12
3.3.2 资金管理优势 12
3.3.3 信息获取效率高 12
3.3.4 经营灵活高效 13
3.4 农业商业银行内部劣势 13
3.4.1 产权制度尚不健全,股权结构不够合理 13
3.4.2 自身体制不够健全 14
3.4.3 资金供给多流向非农产业 14
3.4.4 资产规模偏弱,吸存能力不足 15
3.4.5 中间业务环节薄弱 15
3.4.6 地域限制、经营模式单一 16
3.4.7 内部控制系统漏洞较多 17
3.4.8 风险监管不力 17
3.4.9 人才储备不足 18
3.5农业商业银行SWOT十字形图 19
3.6 对农商行的内外环境条件的综合分析 20
第四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 21
4.1 调整产权制度 21
4.2 完善经营效益指标考评体系 21
4.3 完善内控制度,全面构建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 22
4.4 差异化、特色化经营战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2
4.5 积极寻求跨区经营 23
4.6 加强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多样性中间业务 23
4.7 建立健全人才机制 24
4.8 实施上市工程 25
4.9 走合作发展之路 25
第五章 结束语 26
参考文献 27
第1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转型研究背景
1.1 农村商业银行定义
农村商业银行
1.2 农村商业银行转型背景
自二零零三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启动以来,各地农村商业银行纷纷挂牌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信用社改制的新成果和农村金融行业的股份制新力量,负担着光荣而艰巨历史性的任务——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三农”在概念上已经不再是原来单纯的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在城乡一体化的地区,农业比重极低,有些地区甚至占不到百分之五,农民作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对象之一,虽然其身份没有变化,可是大多数都已不再从事这种以传统种植、养殖、耕作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劳作和生产,同时对支农类方面的服务需求逐渐变少,从而促使农村商业银行逐渐偏商业化经营。
从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局势来看,不论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局势的变革,还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所呈现的转型发展前景,都决定了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转变发展模式的战略必然性。
第2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加快建立农村金融制度”的要求,当前,全国各地农寸信用社正积极筹划如何推进以股份制为主导的产权制度革新,加快其重组成农村商业银行的步伐。
在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同时,中小农村商业银行联谊会应运而生。在这个没有束缚的平台上,各个农商行可一起探讨热点话题、沟通市场信息、借鉴成功经验、相互交流创新理念、研究长远策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携手进步。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系统的顶梁柱,在推进“三农”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在支农智能的发挥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它机构都无法替代。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地发展,其现有的体制逐渐落后,不能完全跟随当今经济的飞速发展的步伐。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和深入实践,特别是在大型银行排挤和金融危机袭击的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逐渐感受到在这个时代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
2.2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当前,农村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实行多样性商业化经营、股份制改进以及上市,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道路的主流方向,同时也是农村金融机构应对复杂金融环境,顺应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的大势所趋。
第3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SWOT分析
3.1 农村商业银行外部机会
3.1.1 政府政策扶持
一个发达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但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还能利于统筹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当前,农村商业银行仍然是国家农村金融政策的主要传播者和执行者,是当地经济的金融枢纽。农村商业银行往往还与地方政府有着密切关系,其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财政收入,这更加会在地方政府的存款和项目等方面获取政策支持。同时由于其服务对象仍然仅限定在三农领域,国家会在税收减免、资金扶持、支农再贷款、小额农贷发放、利率浮动、等方面均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当作支农的风险补偿。
3.1.2 市场的领先地位
农村商业银行一直保持立足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战略。从1998年开始,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开始实施撤离各自在乡村基层中的分支机构的策略。早期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退出农村金融市场领域,这无疑为刚刚起步不久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让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从那时到如今的十几年期间,农村商业银行不断壮大、完善,现在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其市场份额是其他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望尘莫及的。目前,在农村地区,与农村商业银行竞争比较激烈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都撤离了县级以下的单位。因而,农村商业银行便成为了背负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的主要执行者,抓住此次大好机遇更能发展创造充满希望的未来。
3.1.3 农村资金需求大供给少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齐全,特色农业特色养殖业的不断拓展,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都促进农村资金的需求量逐年上升。但由于农村经济具有区域性,农村经济资金需求个多量少,使得总体资金需求分散化。单笔零碎的金额很小,导致大型商业银行考虑到成本高、收益低,便不愿进入该市场,使得金融供给量严重不足。
3.1.4 经营稳定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化解了大部分农信社遗留的历史包袱,体制制度逐步完善,主要监管指标明显有所改善。例如,2010年年底相比年初,海安农商行资本充足率,由8.85%上升到 12-21%,升幅3.3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按五级分类余额为 18433万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61%,比年初下降1026万元,,降0.45个百分点。同时,很多农商行抓住历史机遇,在经济复苏中稳扎稳打,存贷款规模日益壮大,效益逐步提高,名声也越来越响。再加上最近几年,中小企业作为农商行最主要的客户之一,其在几年中不断发展、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壮大,不断拓宽了自身的需求市场。通过对故有市场进行巩固,对现有客户群的科学管理,对潜在客户群体的发掘和研究,农商行可以逐步涉足到其他关联金融市场领域中,并有可能争取到新的客户群体。
3.1.5 宏观经济形势的转变
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指出,要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培育新型战略型产业,优化经济结构;通过推进城镇化和加快新农村建设,调整优化城乡结构;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此次规划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进行了部署,将催生多领域的金融性服务,为银行创新创造出巨大空间,尤其是对于发展不全面的农村商业银行,其可以根据优化的经济结构,有的放矢,引入新生的多领域金融服务,促使农商行又快又好地发展。
3.2 农村商业银行外部威胁
3.2.1 客户需求多元化要求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攀升,客户的金融需求呈日渐个性化、多元化和复杂化态势。譬如,现代IT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客户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不是所有的农村商业银行都能达到使用到最先进的IT设备的状态。解决这类问题便能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满足客户需求由单一到复合、由标准化向定制化的重大改变。
3.2.2 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
第三方支付、直接融资以及委托贷款的快速发展,加剧了金融脱媒现象,导致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此类快速发展的分流优质客户的渠道使得传统的存、贷、汇等业务增长受到的巨大挑战。如今农村商业银行网点逐渐向城市扩散,在城市其吸纳资金能力方面远不如大型商业银行,故需要更大的内在优化。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演进,导致金融机构存贷款竞争不断加剧,并会带来储蓄分流、逆向选择等风险,使得保持持续较快的盈利增长的难度加大。
3.2.3 金融监管趋严
与现有监管要求相比,“中国版巴Ⅲ”确立的中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在杠杆率、拨备率、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方面提升了监管要求。近几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频繁利用货币政策,多次上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不断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主要以资金回笼为主要方向,以此来应对物价过快上涨的压力。2011年我国大中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提升至21%的历史高位。在中国,银行业依靠存贷差为主要获利途径,尤其是资本金原本就不够充足的农村商业银行。高达21%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农商行的情况举步维艰。银行业具有高负债经营和期限错配的特点,在一个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环境下,资本金原本就不够充足的农商行一旦没有足够的现金能及时地支付流动性负债,就会导致支付危机和挤兑风险。金融监管的日趋严格,必然促使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用新的理念和手段,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引进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加快转变增长模式。
3.2.4 保险行业的渗透
保险行业的渗透,使得农村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变得狭窄,资金来源弱化,导致农村商业银行资金储备减少,紧接着的是盈利能力的减弱。
许多国有银行有了存款保险的业务,由于存款保险机构实行赔偿上限制度,限额之外的存款将是按比例制度赔偿,将导致准备存大金额的存款人选择风险更低的银行。这将会引起银行业的两极分化,经营状况越好的银行吸收资金增长速度将更快,而经营状况较差的银行的负债额增长速度将受到限制。农村商业银行还在发展阶段,上市的很少,经营状况远不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这无疑是失去了很多存款吸收的机会。
3.2.5 支农的政策性
据《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当地农村、农民和农村发展经济提供金融性服务,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