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问题的研究

贷款利率管制完全解禁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施步骤。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自由竞争程度加大,利差缩小,利率管制时期的高利差时代不复存在,商业银行面对利润缩小和竞争压力加大的严重趋势。因此贷款利率管制的放开给了商业银行更多的自主定价权,这也迫使商业银行提高自主风险定价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应该采取更为科学的贷款利率定价方式来合理配置资源,以消除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本文梳理了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总结了现代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模型和特点,分析各模型在商业银行运用的适用性,进而分析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因素。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本文将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更为科学地实施贷款利率定价。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2
1.利率市场化的概念 2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2
(二)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基本原理分析 3
1.利率决定理论3
2.信贷配给理论3
3.基于市场结构的银行贷款定价理论4
4.基于风险的银行贷款定价理论4
(三)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现状及存在问题 4
1.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现状5
2.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问题分析5
(1)存在基准利率缺失现象5
(2)贷款风险成本测度难度大5
(3)利率缺乏价格弹性5
(4)缺乏管理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以及完备的业务数据6
(5)贷款利率一刀切,不分行业和区域6
(6)存在“变相定价”现象6
(四)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理论与模型 6
三、研究设计7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7
1.贷款利率浮动比例扩大7
2.商业银行净利差趋于波动7
(二)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典型模式比较 8
1. 成本加成定价模式8
2.价格领导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定价模式 8
3. 客户盈利分析定价模式 8
4. 基于RAROC的贷款定价模式 8
(三)影响贷款利率定价的因素8
1.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与贷款风险程度 9
2.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与贷款基准利率 9
3.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与目标利润 9
4.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与银企关系 9
(四)模型设定9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10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问题的研究
引言
引言
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金融体制有关方面的文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我国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中介目标和需要执行的货币工具,并为利率市场化环境建设作了部署。货币市场以及债券市场的利率水平首先不受到管制,而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将逐步实现市场化。存款和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放开外币管制、后放开本币管制;先进行贷款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市场化;先针对长期、大额,后针对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逐渐建立由市场供给和需求决定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利率水平的形成机制,中央银行的职责是控制和指导市场利率,使得市场机制在金融的资源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这样的改革方法及思路体现了改革较为谨慎的特点,维持了金融以及经济的总体稳定性,并且可以有效地控制改革力度。 1996年之后,政府有关部门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并且建立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同年6月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金融机构除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以外的贷款利率下限,形成了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存款利率制定上限的状态,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使得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自由竞争的程度进一步激烈,净利差会逐渐缩小,以前存贷款利率管制时期的高利差时代将不再存在,商业银行面对利润缩小、利差减少和同业竞争压力加大的严重趋势。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金融抑制以及对非国有企业在贷款价格和数量上的限制,产生了商业银行贷款的寻租行为,这也造成了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错乱和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的不合理性。因此贷款利率管制的放开给了商业银行更多的自主定价权,这也迫使商业银行提高自主风险定价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商业银行应该采取更为科学的贷款利率定价方式来合理配置资源,以消除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贷款利率的合理定价会促进经济顺利转型。
文献综述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1.利率市场化的概念
有学者从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角度加以定义:景学成(1999)认为,市场利率是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市场利率与官方利率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利率形成机制上,即是由借贷双方(包括直接借贷与通过金融中介借贷)自主确定,还是由借贷方之外的机构(不管是政府还是中央银行)为之确定;是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借贷双方的利率确定,还是经过管理当局的决定反应出来。刘义圣(2002)认为,在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上,货币当局不再决定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而是市场主体即金融机构依据市场供求关系及资金稀缺来自主决定利率水平。
还有学者从利率动态调整角度出发,给予利率市场化动态定义:李社环(2000)认为利率自由化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不断深化导致自主定价的利率定价比例逐步加大,而由行政干预的利率定价比例逐步减小,通过不断动态变迁的调整,由市场力量决定的利率占利率定价体系的全部比例并形成均衡利率水平。
还有学者从宏观调控和政府监管的角度诠释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刘义圣(2002)主张减少政府或货币当局对利率的直接行政干预和调控,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以及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等间接调控的手段来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利率定价和传导机制。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遵循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基本思路。先后放开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银行间市场债券的发行利率、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开办了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放开了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并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在1996年以后,管理当局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1996年6月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并试行部分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招标机制,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的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实现了国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利率市场化。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利率,9月2日,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运用市场利率招标方式发行一年期金融债券。随后,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利率全面放开。2000年9月21日,放开了外币存贷款市场,实行了外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之一。1996年5月1日至2002年2月21日先后共8次降息,其中存款利率累计下调5.98个百分点,贷款利率累计下调6.97个百分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58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