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 要兴平市三大工业园区一直坚持“工业强市”的战略,按照“集团引领、项目支撑、集群化推动、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思路,兴平市工业园区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现代装备制造、化工、食品制造三大支柱工业园区,涉及航空、航天、航海、汽车零部件、建筑机械、新型材料、食品、化工等行业,已初步形成了“一城两翼三园”的工业园区的发展格局。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基于陕西省兴平市工业园区的发展,兴平市拥有益海嘉里、双汇、鲁洲生物科技、宝塔山等品牌,工业园区的发展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为兴平工业园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分析了兴平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提出来相关问题,最后对兴平工业园区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
目 录
1 绪论 1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1.1研究目的 2
1.1.2研究意义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1.2.1国内研究现状 3
1.2.2国外研究现状 3
1.3研究方法: 3
1.3.1文献研究法 4
1.3.2实地调查法 4
2.兴平市工业园区结构发展的现状 4
2.1兴平市工业园区结构发展简述 4
2.1.1兴平市工业园区发展历史 4
2.1.2兴平市工业园区发展规模 5
2.1.3兴平市工业园区的的结构布局 6
2.2兴平市工业园区的市场竞争力分析 6
2.2.1优势分析 8
2.2.2劣势分析 9
2.2.3机会分析 10
2.2.4威胁分析 10
3兴平市工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12
3.1产业层次偏低 12
3.2融资能力不强 12
3.3市场意识不强 12
3.4创新核心驱动力不足 12
4兴平市工业市场提升竞争力的相关策略 14
4.1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14
4.2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14
4.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14
4.4实施人才资源战略,打造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秀企业人才队伍 15
5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1绪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目的
兴平市坐落于关中平原中部,于1993年撤县设市,是陕西省仅有的五个县级市之一。东接秦故都咸阳,居渭水之阳,是周秦汉唐京畿重地,是陕西省十强县(市)之一。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基础雄厚,工业企业林立。形成了以陕柴重工、陕航电气、西航制支和中船十二所等企业为依托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体系。以益海嘉里、双汇集团、鲁洲生物科技和西瑞集团等企业为依托的生物食品产业体系。以延长兴化、宝塔山公司等企业为依托的精细化工产业体系。三大工业园区中的工业是兴平的支柱产业,主要经济来源,但近些年来,兴平市虽处陕西省十强县之一,但其发展势头远不如神木县,如何发挥其工业优势,持续推动兴平市整体经济建设,以成为兴平市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兴平市工业园区的结构和布局,探讨其发展路径。
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兴平市工业园区的发展坚持低碳经济理念,注重园区生态环境及绿色交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遵循低碳、循环的理念,按照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的要求,走"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经济发展日益成为全社会共识的背景下,从促进兴平市的工业园区的成功转型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工业政策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协调和保护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现实意义:兴平市工业园区实施集群创导,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加工等行业为主导,物流等行业的有针对性的开发,流体传动带的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工业的集群化程度,积极发展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核心企业,使其成为工业园区发展的龙头和主要支撑。以核心企业为依托,推进集中区发展,加大工业园区整合力度。突出抓好项目建设,迅速把新项目建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国内研究现状
姜昳芃(2013)选择因素分析方法,通过对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因素分析,探讨了如何使中国工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
刘铁鹰(2015)陈君,刘天晓,向淑阳长三角地区工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各地区产业结构模型横向比较,工业结构优化探讨在中国地区着眼于区域经济结构分析,该地区在主导工业选择方面尤为突出。进而推动我国工业结构调整。
朱传耿,张纯敏,仇方道,袁荷,马晓冬(2017).侧重于从认识工业结构优化和国有经济调整之间的关系出发,实现中国工业结构优化的目的。
汤代平(2010)研究从工业转移对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西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以实现工业升级;王美飞对上海市中心城旧工业地区演变与转型研究(2010)探讨工业结构变动调整的发展战略。还有的侧重于如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以使三次产业发展之间关系合理化,有的侧重于如何发展基础设施以及基础产业,以缓解"瓶颈"产业的制约等等。
工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各种经济主体的利益的再分配过程。研究工业结构调整忽视各级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尤其地方政府这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从而一直未有强有效的理论来指导遏制我国地区工业结构存在的矛盾。这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目的。
1.2.2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的工业结构思想可以追溯到17世纪和18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总结于17世纪。工业价值的关键是农业不同。着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亚当史密斯,1776年)提出"增加国民财富就要提高经济结构的效率,而提高经济结构的效率又首先依赖于分工的发展"。这是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工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20世纪一批西方学者的开拓性研究。美国经济学家沃西里里昂惕夫从20世纪30年代起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的均衡问题。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根据三次产业的分类,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多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进行了研究,科学地总结出三次产业产业间劳动力分布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规律。美国发展经济创始人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尔希曼提出发展中国家必须按照一个"平衡增长路线"发展,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投入某些行业,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对产业主导部门在产业间的扩散效应作了规范,认为这种扩散效应是指某些部门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增长中,起到了"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
目 录
1 绪论 1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1.1研究目的 2
1.1.2研究意义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1.2.1国内研究现状 3
1.2.2国外研究现状 3
1.3研究方法: 3
1.3.1文献研究法 4
1.3.2实地调查法 4
2.兴平市工业园区结构发展的现状 4
2.1兴平市工业园区结构发展简述 4
2.1.1兴平市工业园区发展历史 4
2.1.2兴平市工业园区发展规模 5
2.1.3兴平市工业园区的的结构布局 6
2.2兴平市工业园区的市场竞争力分析 6
2.2.1优势分析 8
2.2.2劣势分析 9
2.2.3机会分析 10
2.2.4威胁分析 10
3兴平市工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12
3.1产业层次偏低 12
3.2融资能力不强 12
3.3市场意识不强 12
3.4创新核心驱动力不足 12
4兴平市工业市场提升竞争力的相关策略 14
4.1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14
4.2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14
4.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14
4.4实施人才资源战略,打造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秀企业人才队伍 15
5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1绪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目的
兴平市坐落于关中平原中部,于1993年撤县设市,是陕西省仅有的五个县级市之一。东接秦故都咸阳,居渭水之阳,是周秦汉唐京畿重地,是陕西省十强县(市)之一。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基础雄厚,工业企业林立。形成了以陕柴重工、陕航电气、西航制支和中船十二所等企业为依托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体系。以益海嘉里、双汇集团、鲁洲生物科技和西瑞集团等企业为依托的生物食品产业体系。以延长兴化、宝塔山公司等企业为依托的精细化工产业体系。三大工业园区中的工业是兴平的支柱产业,主要经济来源,但近些年来,兴平市虽处陕西省十强县之一,但其发展势头远不如神木县,如何发挥其工业优势,持续推动兴平市整体经济建设,以成为兴平市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兴平市工业园区的结构和布局,探讨其发展路径。
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兴平市工业园区的发展坚持低碳经济理念,注重园区生态环境及绿色交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遵循低碳、循环的理念,按照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的要求,走"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经济发展日益成为全社会共识的背景下,从促进兴平市的工业园区的成功转型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工业政策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协调和保护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现实意义:兴平市工业园区实施集群创导,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加工等行业为主导,物流等行业的有针对性的开发,流体传动带的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工业的集群化程度,积极发展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核心企业,使其成为工业园区发展的龙头和主要支撑。以核心企业为依托,推进集中区发展,加大工业园区整合力度。突出抓好项目建设,迅速把新项目建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国内研究现状
姜昳芃(2013)选择因素分析方法,通过对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因素分析,探讨了如何使中国工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
刘铁鹰(2015)陈君,刘天晓,向淑阳长三角地区工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研究,各地区产业结构模型横向比较,工业结构优化探讨在中国地区着眼于区域经济结构分析,该地区在主导工业选择方面尤为突出。进而推动我国工业结构调整。
朱传耿,张纯敏,仇方道,袁荷,马晓冬(2017).侧重于从认识工业结构优化和国有经济调整之间的关系出发,实现中国工业结构优化的目的。
汤代平(2010)研究从工业转移对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西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以实现工业升级;王美飞对上海市中心城旧工业地区演变与转型研究(2010)探讨工业结构变动调整的发展战略。还有的侧重于如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以使三次产业发展之间关系合理化,有的侧重于如何发展基础设施以及基础产业,以缓解"瓶颈"产业的制约等等。
工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各种经济主体的利益的再分配过程。研究工业结构调整忽视各级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尤其地方政府这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从而一直未有强有效的理论来指导遏制我国地区工业结构存在的矛盾。这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目的。
1.2.2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的工业结构思想可以追溯到17世纪和18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总结于17世纪。工业价值的关键是农业不同。着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亚当史密斯,1776年)提出"增加国民财富就要提高经济结构的效率,而提高经济结构的效率又首先依赖于分工的发展"。这是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工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20世纪一批西方学者的开拓性研究。美国经济学家沃西里里昂惕夫从20世纪30年代起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的均衡问题。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根据三次产业的分类,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多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进行了研究,科学地总结出三次产业产业间劳动力分布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规律。美国发展经济创始人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尔希曼提出发展中国家必须按照一个"平衡增长路线"发展,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投入某些行业,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对产业主导部门在产业间的扩散效应作了规范,认为这种扩散效应是指某些部门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增长中,起到了"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