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的对比研究2013cgss的实证分析
本文基于2013CGSS数据分析发现在中国,城镇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与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个人收入水平越高,文化程度越高,接触互联网程度越频繁的个体,参与环境保护的可能性越高。此外,在中国,不同地域间经济水平和当地居民环境保护行为水平没有明显的一致性。群众认为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还有较大提高空间。
目录
一、引言 3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3
(一)对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定义 4
(二)环境保护相关理论研究 4
三、操作化与模型设置 5
(一)数据来源 5
(二)模型构建 7
四、实证研究结果 8
(一)回归分析 8
(二)政府工作反馈描述性分析 9
五、结论与建议 11
(一)结论分析 11
(二)政策建议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城乡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的对比研究——基于2013CGSS的实证分析
引言
引言
环境保护话题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可以看到,在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土地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各种环境问题在威胁着中国人的健康。
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观点已经被抛弃。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十九大报告)
可以见得,在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国策。在刚刚结束的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环境保护成效作为过去五年的标志性成就。他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顺利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是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吴舜泽,2018)
国家政策的施行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人民群众的身体力行。除了政府自上而下大规模的财政投入,更需要人们自下而上地在观念与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动上主动转变。 “环境保护”既是意识,也是行动,两者都需要落实。
由于中国当下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学术机构投入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于2010年开始在问卷设置中加入环境保护提问模块。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始于2003年,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学术调查项目。CGSS系统、全面地收集社会、社区、家庭、个人多个层次的数据,总结社会变迁的趋势,探讨具有重大科学和现实意义的议题(来自其官网)。2013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其问卷中B21至B25题询问了受访者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环境知识的掌握和环境保护行为的情况,以及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
本次研究将基于2013CGSS的公开数据,统计得到城乡居民在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方面的差异,并且根据此问卷的其他问题探讨经济因素对人们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是否收入高的人更愿意为环境保护做贡献?是否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的环境保护行为水平较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高?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关于环境保护意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在1962年出版,讲述了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堪称是环境保护意识崛起的里程碑事件。那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人权运动活跃的年代,旧的体制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很多弊病。这激发了人们开始反思生活,反思现有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其中便有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
1972年中国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可以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环境问题的开端。1983年“环境保护”被宣布为基本国策。而国内学界广泛关注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话题则开始于90年代。
(一)对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定义
环保意识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对人类过度利用资源、污染环境而使自然环境受到威胁的一种知觉及其相关应对措施。(刘丛,2014)可以看出,他认为环保意识也包含了环保行为。
也有学者认为,环保意识和行为是必须区分开的,李宁宁提出环保意识是人们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环保体验与环保行为倾向。这一行为倾向还不是行为本身,而只是作出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意向。人们具有了一定环保意识后意识到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所产生的威胁,因而产生一定的焦虑感与危机感,最终投身于环保行为。环保意识是环保行为的基础,环保意识强烈的人,也会有较多的环保行为。(李宁宁,2001)本次研究更倾向于采用李宁宁的观点,将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加以一定程度的区分。
国外对环保意识的界定最有代表性的其一是美国学者Roth在1968年提出的“环境素养(environmental literacy)”的概念,并对市民进行了“环境素养”相关调查。在后来的研究中,“环境素养”慢慢的演变成了“环境意识”。(李慧,2013)
其二是1978年邓拉普(Dunlap)和范李尔(Van Liere)提出的测量环境关心的NEP量表。该量表在2000年又得到了修订,并被引入中国2003年CGSS调查,一直到今天都被学者广泛适用于测量环境保护意识。
目录
一、引言 3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3
(一)对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定义 4
(二)环境保护相关理论研究 4
三、操作化与模型设置 5
(一)数据来源 5
(二)模型构建 7
四、实证研究结果 8
(一)回归分析 8
(二)政府工作反馈描述性分析 9
五、结论与建议 11
(一)结论分析 11
(二)政策建议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城乡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的对比研究——基于2013CGSS的实证分析
引言
引言
环境保护话题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可以看到,在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土地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各种环境问题在威胁着中国人的健康。
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观点已经被抛弃。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十九大报告)
可以见得,在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国策。在刚刚结束的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环境保护成效作为过去五年的标志性成就。他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顺利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是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吴舜泽,2018)
国家政策的施行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人民群众的身体力行。除了政府自上而下大规模的财政投入,更需要人们自下而上地在观念与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动上主动转变。 “环境保护”既是意识,也是行动,两者都需要落实。
由于中国当下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学术机构投入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于2010年开始在问卷设置中加入环境保护提问模块。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始于2003年,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学术调查项目。CGSS系统、全面地收集社会、社区、家庭、个人多个层次的数据,总结社会变迁的趋势,探讨具有重大科学和现实意义的议题(来自其官网)。2013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其问卷中B21至B25题询问了受访者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环境知识的掌握和环境保护行为的情况,以及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
本次研究将基于2013CGSS的公开数据,统计得到城乡居民在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方面的差异,并且根据此问卷的其他问题探讨经济因素对人们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是否收入高的人更愿意为环境保护做贡献?是否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的环境保护行为水平较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高?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关于环境保护意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在1962年出版,讲述了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堪称是环境保护意识崛起的里程碑事件。那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人权运动活跃的年代,旧的体制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很多弊病。这激发了人们开始反思生活,反思现有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其中便有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
1972年中国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可以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环境问题的开端。1983年“环境保护”被宣布为基本国策。而国内学界广泛关注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话题则开始于90年代。
(一)对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定义
环保意识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对人类过度利用资源、污染环境而使自然环境受到威胁的一种知觉及其相关应对措施。(刘丛,2014)可以看出,他认为环保意识也包含了环保行为。
也有学者认为,环保意识和行为是必须区分开的,李宁宁提出环保意识是人们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环保体验与环保行为倾向。这一行为倾向还不是行为本身,而只是作出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意向。人们具有了一定环保意识后意识到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所产生的威胁,因而产生一定的焦虑感与危机感,最终投身于环保行为。环保意识是环保行为的基础,环保意识强烈的人,也会有较多的环保行为。(李宁宁,2001)本次研究更倾向于采用李宁宁的观点,将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加以一定程度的区分。
国外对环保意识的界定最有代表性的其一是美国学者Roth在1968年提出的“环境素养(environmental literacy)”的概念,并对市民进行了“环境素养”相关调查。在后来的研究中,“环境素养”慢慢的演变成了“环境意识”。(李慧,2013)
其二是1978年邓拉普(Dunlap)和范李尔(Van Liere)提出的测量环境关心的NEP量表。该量表在2000年又得到了修订,并被引入中国2003年CGSS调查,一直到今天都被学者广泛适用于测量环境保护意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