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工业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船舶工业的现状及对策分析[20191212140805]
摘 要
六十余年来,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中国成为了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同时,船舶工业已成为中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高度外向型的支柱产业。但是2011 年以来,由于国际国内环境趋紧的严重影响,中国船舶工业处于持续衰退的状态。因此,如何解决该问题从而使船舶工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是当前最为关键的。
本文主要以波特钻石模型为框架,从生产要素条件、国内需求条件、船舶工业相关以及支持性产业、企业策略,结构及竞争状况以及机会和政府这六大方面对中国船舶业现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同时结合文献资料法得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全球经济环境的低迷给船企带来融资难的困境,同时人民币的“被升值”亦降低了中国船舶出口的竞争力。而船舶制造的原材料和劳务成本的上升以及配套设备业的滞后更是导致船舶制造的利润被逐渐侵蚀,盈利愈发困难。随着全球市场对高科技船舶需求的不断增强,中国原有的产业结构就越发显的不合适。中国船舶业为了摆脱困境,在积极应对各类金融风险的同时,应加速行业的转型升级与企业的兼并重组、培养优秀人才、研发新技术、提高订单质量、扩大内需以及进一步拓展世界船舶新市场。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船舶工业;钻石模型;对策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引 言 1
第一章 中国船舶工业简介 1
1.1 船舶工业特点 1
1.2 船舶工业的历史发展 2
1.3 船舶工业在中国的经济地位 3
第二章 中国船舶工业现状分析 4
2.1 波特钻石模型 4
2.1.1 钻石模型简介 4
2.1.2 钻石模型用于行业分析的适用性 6
2.2 中国船舶工业生产要素条件分析 6
2.2.1 地理位置要素 6
2.2.2 劳动力要素 6
2.2.3 融资环境 7
2.2.4 汇率因素 8
2.2.5 科研实力 9
2.2.6 信息技术水平 10
2.3 中国国内需求条件分析 10
2.3.1 中国各类船舶的需求现状 11
2.4 中国船舶工业相关以及支持性产业分析 12
2.4.1 钢铁产业 12
2.4.2 船舶配套设备业 14
2.4.3 船舶修理业 15
2.5 中国船舶企业策略,结构及竞争状况分析 15
2.5.1 企业管理模式 15
2.5.2 企业结构及国内竞争现状 16
2.6 政府分析 17
2.7 机会分析 18
第三章 中国船舶工业存在的问题 18
3.1 生产要素方面 18
3.2 国内需求方面 18
3.3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方面 19
3.4 企业策略、结构及竞争方面 19
3.5 政府与机会方面 19
第四章 提高中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的对策及建议 20
4.1 积极防范外汇风险 20
4.2 扩大内需市场 20
4.3 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业 21
4.4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 21
4.5 提高产业集中度 22
4.6 加强管理水平,培养优秀人才 22
4.7 中国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23
结 束 语 23
参考文献 25
引 言
船舶工业是中国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是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与工业实力。因此它的进一步改善和壮大,对中国就业率的上升、国民经济的增长、国防安全的保障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市场的萎靡削弱了国际贸易往来的强度,这也直接导致了国际航运市场的低迷。因而直接波及了处于上游的船舶制造业,而在全球船舶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的中国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船企间激烈的竞争导致中国船企占据优势的三大主流船型造价处于持续下滑状态,原材料及劳务成本的上升亦使行业利润指标深幅下降,与此同时日、韩高附加值船型的推出更加令众多中国船企步履维艰。目前中国的造船企业数量已由2008年的上千家减少至380家。整个船舶行业处于寒冬之中,在国际间的竞争较日、韩相比处于劣势。面对如此困境,中国应当借鉴日、韩的发展线路并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本国船舶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船企能够走出寒冬,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与发展道路。
论文研究的目的是在运用钻石模型从六个方面对中国船舶产业现状进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找出制约船舶产业发展的因素,在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之后制定出相适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1章 中国船舶工业简介
1.1 船舶工业特点
船舶工业,也可以称为“造船工业”或“造船业”,是承担各种军民用舰船及其他浮动工具的设计、建造、维修和试验及其配套设备生产的重工业。其特点如下:
第一点是船舶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高。船舶工业是一种为航运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产业,对钢铁、石化、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和扩大出口有很强的带动作用[1]。
第二点是高度外向型。船舶工业是中国众多产业中首先迈向世界市场和参与竞争的行业,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出口产业之一。2012年,全国完工出口船4949万载重吨;接受出口下单1496万载重吨;年底手持出口船订单8844万载重吨,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2.2%、73.3%和82.7%,且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共2684亿元[2]。中国曾与一百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船舶的出口贸易,其中出口占比最高的是亚洲地区,其次是欧洲,排名第三的是拉丁美洲。今年从中国进口船舶的贸易数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7个,其中位列前三的地区是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巴拿马。
1.2 船舶工业的历史发展
中国的船舶产业有着全球范围内最为悠久的传承和历史沉淀,研究显示,中国起码拥有长达7500年的造船史。早在3000多年以前,木板制船就曾在中国出现,而木帆船在秦汉时期的使用率则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比例。明朝时期,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7次下西洋,其中包括60多艘大海船以及一些辅助性船只,充分体现了中国那时候领先的造船技能,证明了中国古代造船业的灿烂历史。
20世纪之前,中国近代船舶工业慢慢成长了起来。1865年,军械所负责制造的“黄鹄号”在安庆现世,它作为中国的第一艘轮船标志着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开始。同年9月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成立。1866年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福州船政局 在马尾创建。但是工业革命的对国外造船工业的再次带动,使中国的造船技术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越来越远。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不仅着重地对江南、大连、沪东、上海等地的旧时代船厂进行了改建,同时也在渤海、广州、黄浦等地新建了许多船厂。而位于上海、大连、天津、广州、重庆等地的船舶修造基地也开始逐渐成形。改革开放前期,中国船舶产业偏重于军用船舶,研发出了核潜艇、常规潜艇、大型水面舰艇等各类舰船,而民用船舶的进度则较为滞后,从1952年到1978年这27年间仅仅共出口船舶16万载重吨。1977年12月,邓小平提出“船舶工业要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船舶业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集成创新的腾飞自强之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船舶工业把香港地区作为了迈向世界市场的突破口,迅速跻身于国际市场,把一艘艘“中国制造”巨轮推向了世界[3]。
21世纪之后,中国船舶工业得到了飞跃性的进步,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科技水准和综合竞争力得到大力的增强,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更是稳步攀升,已变成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造船大国,并且具备成为造船强国的基础和潜力。
1.3 船舶工业在中国的经济地位
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是军民结合的战略性产业,是劳动、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得以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
2012年,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0.7%、43.6%、41.5%,三大指标位居第一。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64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903亿元,同比增长3.4%,对中国的GDP贡献是巨大的。其中,船舶制造业5951亿元,同比下降0.1%;船舶配套业1130亿元,同比增长15.1%;船舶修理业181亿元,同比增长11.6%;船舶改装业317亿元,同比增长23.6%;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248亿元,同比增长19.8%,见图1.1。
资料来源:2012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图1.1 船舶业2011、2012工业产值
船舶工业对中国GDP做出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其本身所创造的产值,即直接经济效益上,还体现在其产业链上的机械、冶金、电子、电力、仪表、建材、石化等相关行业的产值上,即间接经济效益。船舶产业通过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广泛联系,产生了一系列的产业波及效应,给中国GDP带来的贡献甚至要超过船舶工业本身的工业总产值。船舶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一大批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日本、韩国等造船大国之所以都选择船舶工业作为本国支柱性产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强有力的产业波及效应。据统计表明,船舶工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 208348498,在国民经济116个产业部门中居第11位,见表1.1。
表1.1 产业部门影响程度、影响力系数排名
产业部门影响程度影响力系数排名
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3. 691448431. 3937147621
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 485540501. 3159737562
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3. 459045071. 3059703453
其他电子计算机设备制造业3. 401824801. 2843667024
通信设备制造业3. 353191681. 2660051565
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3. 200479961. 20834849811
资料来源:陶永宏,戈 铮,陈定秋.我国船舶工业产业波及效应研究[N]. 2008-12-4.
船舶工业的影响力程度为3.20047996,表示当船舶工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需求时,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则会有3.20047996个单位的产出增加。船舶工业影响力系数为1.208348498,表示其波及带动程度是各行业平均的1.21倍。进一步看,影响力系数高于船舶工业的主要是一些如纺织、日用电子、日用塑料、日用机械制造业等必需品产业。而在所有的运输设备制造业中,船舶工业的影响力系数排名第一,远远高于有巨大产业带动力的汽车制造业。同时也要高于机械制造业、建筑业等其他重点产业。因此,船舶工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非常有利于刺激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2章 中国船舶工业现状分析
2.1 波特“钻石模型”
在《国家竞争优势》中,美国哈弗商学院的波特教授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为什么基于特定国家的企业在特定的领域和产业获得了国际水平的成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波特教授建立了一个简洁实用、高度概括的模型,即钻石模型[4]。
2.1.1 钻石模型简介
波特认为一个产业能在国际中崭露头角的原因可以从每个国家都有的四项环境因素来进行分析,他将这四方面的特质构成了一个菱形,见图2.1。并且他认为当某些行业或行业内部门的菱形条件处于最佳状态时,该国企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1) 生产要素,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状况,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
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
(2) 需求条件,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产品的需求状况。
(3)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指国内是否存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
商和关联辅助行业。
(4) 企业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是指国家内部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
理的条件,以及国内竞争的本质。
资料来源:(美)迈克尔·波特著. 《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7.
摘 要
六十余年来,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中国成为了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同时,船舶工业已成为中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高度外向型的支柱产业。但是2011 年以来,由于国际国内环境趋紧的严重影响,中国船舶工业处于持续衰退的状态。因此,如何解决该问题从而使船舶工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是当前最为关键的。
本文主要以波特钻石模型为框架,从生产要素条件、国内需求条件、船舶工业相关以及支持性产业、企业策略,结构及竞争状况以及机会和政府这六大方面对中国船舶业现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同时结合文献资料法得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全球经济环境的低迷给船企带来融资难的困境,同时人民币的“被升值”亦降低了中国船舶出口的竞争力。而船舶制造的原材料和劳务成本的上升以及配套设备业的滞后更是导致船舶制造的利润被逐渐侵蚀,盈利愈发困难。随着全球市场对高科技船舶需求的不断增强,中国原有的产业结构就越发显的不合适。中国船舶业为了摆脱困境,在积极应对各类金融风险的同时,应加速行业的转型升级与企业的兼并重组、培养优秀人才、研发新技术、提高订单质量、扩大内需以及进一步拓展世界船舶新市场。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船舶工业;钻石模型;对策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引 言 1
第一章 中国船舶工业简介 1
1.1 船舶工业特点 1
1.2 船舶工业的历史发展 2
1.3 船舶工业在中国的经济地位 3
第二章 中国船舶工业现状分析 4
2.1 波特钻石模型 4
2.1.1 钻石模型简介 4
2.1.2 钻石模型用于行业分析的适用性 6
2.2 中国船舶工业生产要素条件分析 6
2.2.1 地理位置要素 6
2.2.2 劳动力要素 6
2.2.3 融资环境 7
2.2.4 汇率因素 8
2.2.5 科研实力 9
2.2.6 信息技术水平 10
2.3 中国国内需求条件分析 10
2.3.1 中国各类船舶的需求现状 11
2.4 中国船舶工业相关以及支持性产业分析 12
2.4.1 钢铁产业 12
2.4.2 船舶配套设备业 14
2.4.3 船舶修理业 15
2.5 中国船舶企业策略,结构及竞争状况分析 15
2.5.1 企业管理模式 15
2.5.2 企业结构及国内竞争现状 16
2.6 政府分析 17
2.7 机会分析 18
第三章 中国船舶工业存在的问题 18
3.1 生产要素方面 18
3.2 国内需求方面 18
3.3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方面 19
3.4 企业策略、结构及竞争方面 19
3.5 政府与机会方面 19
第四章 提高中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的对策及建议 20
4.1 积极防范外汇风险 20
4.2 扩大内需市场 20
4.3 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业 21
4.4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 21
4.5 提高产业集中度 22
4.6 加强管理水平,培养优秀人才 22
4.7 中国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23
结 束 语 23
参考文献 25
引 言
船舶工业是中国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是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与工业实力。因此它的进一步改善和壮大,对中国就业率的上升、国民经济的增长、国防安全的保障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市场的萎靡削弱了国际贸易往来的强度,这也直接导致了国际航运市场的低迷。因而直接波及了处于上游的船舶制造业,而在全球船舶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的中国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船企间激烈的竞争导致中国船企占据优势的三大主流船型造价处于持续下滑状态,原材料及劳务成本的上升亦使行业利润指标深幅下降,与此同时日、韩高附加值船型的推出更加令众多中国船企步履维艰。目前中国的造船企业数量已由2008年的上千家减少至380家。整个船舶行业处于寒冬之中,在国际间的竞争较日、韩相比处于劣势。面对如此困境,中国应当借鉴日、韩的发展线路并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本国船舶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船企能够走出寒冬,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与发展道路。
论文研究的目的是在运用钻石模型从六个方面对中国船舶产业现状进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找出制约船舶产业发展的因素,在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之后制定出相适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1章 中国船舶工业简介
1.1 船舶工业特点
船舶工业,也可以称为“造船工业”或“造船业”,是承担各种军民用舰船及其他浮动工具的设计、建造、维修和试验及其配套设备生产的重工业。其特点如下:
第一点是船舶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高。船舶工业是一种为航运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产业,对钢铁、石化、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和扩大出口有很强的带动作用[1]。
第二点是高度外向型。船舶工业是中国众多产业中首先迈向世界市场和参与竞争的行业,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出口产业之一。2012年,全国完工出口船4949万载重吨;接受出口下单1496万载重吨;年底手持出口船订单8844万载重吨,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2.2%、73.3%和82.7%,且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共2684亿元[2]。中国曾与一百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船舶的出口贸易,其中出口占比最高的是亚洲地区,其次是欧洲,排名第三的是拉丁美洲。今年从中国进口船舶的贸易数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7个,其中位列前三的地区是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巴拿马。
1.2 船舶工业的历史发展
中国的船舶产业有着全球范围内最为悠久的传承和历史沉淀,研究显示,中国起码拥有长达7500年的造船史。早在3000多年以前,木板制船就曾在中国出现,而木帆船在秦汉时期的使用率则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比例。明朝时期,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7次下西洋,其中包括60多艘大海船以及一些辅助性船只,充分体现了中国那时候领先的造船技能,证明了中国古代造船业的灿烂历史。
20世纪之前,中国近代船舶工业慢慢成长了起来。1865年,军械所负责制造的“黄鹄号”在安庆现世,它作为中国的第一艘轮船标志着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开始。同年9月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不仅着重地对江南、大连、沪东、上海等地的旧时代船厂进行了改建,同时也在渤海、广州、黄浦等地新建了许多船厂。而位于上海、大连、天津、广州、重庆等地的船舶修造基地也开始逐渐成形。改革开放前期,中国船舶产业偏重于军用船舶,研发出了核潜艇、常规潜艇、大型水面舰艇等各类舰船,而民用船舶的进度则较为滞后,从1952年到1978年这27年间仅仅共出口船舶16万载重吨。1977年12月,邓小平提出“船舶工业要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船舶业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集成创新的腾飞自强之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船舶工业把香港地区作为了迈向世界市场的突破口,迅速跻身于国际市场,把一艘艘“中国制造”巨轮推向了世界[3]。
21世纪之后,中国船舶工业得到了飞跃性的进步,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科技水准和综合竞争力得到大力的增强,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更是稳步攀升,已变成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造船大国,并且具备成为造船强国的基础和潜力。
1.3 船舶工业在中国的经济地位
船舶
2012年,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0.7%、43.6%、41.5%,三大指标位居第一。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64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903亿元,同比增长3.4%,对中国的GDP贡献是巨大的。其中,船舶制造业5951亿元,同比下降0.1%;船舶配套业1130亿元,同比增长15.1%;船舶修理业181亿元,同比增长11.6%;船舶改装业317亿元,同比增长23.6%;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248亿元,同比增长19.8%,见图1.1。
资料来源:2012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图1.1 船舶业2011、2012工业产值
船舶工业对中国GDP做出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其本身所创造的产值,即直接经济效益上,还体现在其产业链上的机械、冶金、电子、电力、仪表、建材、石化等相关行业的产值上,即间接经济效益。船舶产业通过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广泛联系,产生了一系列的产业波及效应,给中国GDP带来的贡献甚至要超过船舶工业本身的工业总产值。船舶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一大批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日本、韩国等造船大国之所以都选择船舶工业作为本国支柱性产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强有力的产业波及效应。据统计表明,船舶工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 208348498,在国民经济116个产业部门中居第11位,见表1.1。
表1.1 产业部门影响程度、影响力系数排名
产业部门影响程度影响力系数排名
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3. 691448431. 3937147621
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 485540501. 3159737562
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3. 459045071. 3059703453
其他电子计算机设备制造业3. 401824801. 2843667024
通信设备制造业3. 353191681. 2660051565
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3. 200479961. 20834849811
资料来源:陶永宏,戈 铮,陈定秋.我国船舶工业产业波及效应研究[N]. 2008-12-4.
船舶工业的影响力程度为3.20047996,表示当船舶工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需求时,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则会有3.20047996个单位的产出增加。船舶工业影响力系数为1.208348498,表示其波及带动程度是各行业平均的1.21倍。进一步看,影响力系数高于船舶工业的主要是一些如纺织、日用电子、日用塑料、日用机械制造业等必需品产业。而在所有的运输设备制造业中,船舶工业的影响力系数排名第一,远远高于有巨大产业带动力的汽车制造业。同时也要高于机械制造业、建筑业等其他重点产业。因此,船舶工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非常有利于刺激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2章 中国船舶工业现状分析
2.1 波特“钻石模型”
在《国家竞争优势》中,美国哈弗商学院的波特教授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为什么基于特定国家的企业在特定的领域和产业获得了国际水平的成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波特教授建立了一个简洁实用、高度概括的模型,即钻石模型[4]。
2.1.1 钻石模型简介
波特认为一个产业能在国际中崭露头角的原因可以从每个国家都有的四项环境因素来进行分析,他将这四方面的特质构成了一个菱形,见图2.1。并且他认为当某些行业
(1) 生产要素,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状况,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
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
(2) 需求条件,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产品的需求状况。
(3)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指国内是否存在具有国际竞争力
商和关联辅助行业。
(4) 企业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是指国家内部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
理的条件,以及国内竞争的本质。
资料来源:(美)迈克尔·波特著. 《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