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黄果树景区旅游服务业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附件)

摘 要 黄果树地区作为贵州最有潜力的发展风景区,是贵州历史、自然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服务业也是当地经济结构的重中之重,甚至是主导产业。服务是一种产品,是旅游区的软实力,是通过长久努力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旅游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旅游服务业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是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大趋势。 然而,如上所述,黄果树地区在其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自身内在的问题和与外在经济、文化之间的张力,这导致该区域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面临新的瓶颈。就此,本文通过对黄果树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区域交通、文化、金融和景区旅行社产业以及旅游服务业等几个相关要素进行分析,以期对黄果树地区旅游服务业作出一定的剖析,从而探究其存在的基本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研究推动贵州旅游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最后试探针对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与措施,找出一条合适黄果树景区旅游服务业更好的发展道路。
目 录
1绪 论 1
1.1选题目的及意义 1
1.1.1选题目的 1
1.1.2选题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
1.2.1国外研究现状 1
1.2.2国内研究现状 2
1.2.3文献述评 2
1.3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
1.3.1本文的研究内容 3
1.3.2本文的研究方法 3
2黄果树景区发展旅游服务业的现状分析 5
2.1黄果树景区发展旅游业的现状与优势分析 5
2.1.1黄果树景区概况 5
2.1.2黄果树旅游服务业在贵州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5
2.1.3黄果树旅游服务业发展资源优势 6
2.1.4黄果树旅游服务业发展机遇优势 6
2.2黄果树景区旅游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情况 6
2.2.1金融业 6
2.2.2交通业 7
2.2.3餐饮和住宿 7
2.2.4景区旅行社 8
2.3黄果树景区旅游服务业发展的特点 8
3黄果树景区旅游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3.1黄果树景区旅游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11
3.1.1管理、经营不完善 11
3.1.2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和严格的行业规范 11
3.1.3自然及文化资源的管理与保护缺乏 11
3.1.4黄果树景区旅游业产品开发层次单一 12
3.1.5管理理念落后 12
4推动黄果树旅游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思考 13
4.1加快旅游交通建设 13
4.2注重景区整体形象的塑造及宣传 13
4.3构建和谐旅游环境 13
4.4推荐旅游与文化的结合 14
4.5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14
5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1绪 论
1.1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选题目的
现在全球化交通的日趋改善,世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也相对的稳定,旅游业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旅游服务业随之欣然崛起。现已基于成为18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的独立产业,贵州省处于我国西南地区,尚属于我国的欠发达地区。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与周边省份相比较而言,差距也相对较大。本文就以黄果树景区旅游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黄果树景区旅游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解决措施,以促进黄果树景区旅游业健康发展,从而提升整个贵州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推动整个贵州旅游经济的全面更好更快地发展。
1.1.2选题意义
在国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历史背景下,旅游作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重要性持续提升,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服务业具有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资源环境亲和的特点,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使贵州的旅游开发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热点和亮点,成为西南部旅游的中坚力量,促进了贵州旅游服务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黄果树地区旅游服务业为贵州的经济带来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带动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本论文意在分析贵州旅游服务业现状和资源优势及对策,更好地促进贵州旅游服务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对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和推进城镇化建设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旅游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方面,紧扣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涉及到游前、游中、游后的各个阶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服务体系,其提供服务的领域主要包括:旅游交通服务、旅游信息服务、旅游安全保障等。发达国家旅游服务业(体系)较为完善,其研究更注重实际调研及专项分析。典型研究如:John和Valeria指出政府应对旅游服务业设施建设提供支持,Jameel就基础设施与旅游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交通设施的便利、舒适、安全与否是旅游者旅游目的地选择中的重要因素;Chen基于供需视角对构建多维度的海岛旅游信息数据库进行了分析;Heggie则突出地强调注意旅游服务业安全监控的重要性。Thompson等以英国大曼彻斯特为例,将交通服务质量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相结合进行研究,指出游客对旅游地服务交通的感知评价与游客体验、总体满意度及重游意愿关系密切。Chen在一个旅行体验评价模型中,将游客满意度从旅游接待服务等多项尺度进行测量,包括环境、吸引物、住宿、饭店、商店、文化娱乐等。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旅游服务业的研究处于基础理论阶段,其概念、内容及构成等方面的理论体系还未完善,但也有不少研究成果。李爽、黄福才等学者就旅游服务业的内涵,特征及分类框架进行了界定及探讨。叶金亮、荣浩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公民导向理念和顾客价值理论为理论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将旅游服务业复杂的内涵进行逐层分析,发挥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优势,尝试性建立了一套旅游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并完成对特定地区的旅游服务业状况的评价。温锦英等学者在分析旅游服务业基本构成基础上,提出我国旅游服务业建设的对策。另外有学者从实证角度出发对旅游服务业进行研究,如:黄燕玲等学者以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例,以供需的角度对旅游服务业及体系发展进行了探讨。史春云等以九寨沟和庐山为例,基于旅游地竞争力模型,定量测度了旅游接待服务感知、旅游社区服务与游客满意度感知之间的交互作用。李晓从游客满意度的视角,对苏州旅游服务业的构建进行了实证研究。陈丹红,赵榕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探讨了辽宁省旅游服务业(体系)的系统构建与保障机制。乔海燕从智慧旅游的视角,对如何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和讨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10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