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产业安全进口视角的分析

近年来中国葡萄酒进口增长迅速,对国内葡萄酒市场造成较大冲击。本文从进口的角度,通过建立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我国葡萄酒产业整体的产业安全状况,并分别计算国内对进口瓶装葡萄酒、散装葡萄酒以及起泡酒的依赖程度,对细分市场的产业安全作出评估。研究表明我国葡萄酒产业的整体处于危机状态,进口强势并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对外依赖性很高,出口贸易低迷,整体的国际竞争力极弱;瓶装酒的安全状况相对较好,但进口集中度依然很高;散装酒和起泡酒的进口集中度极其高,安全状况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文献综述 2
(一)进口与产业安全关系的相关研究 2
(二)产业安全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测算的相关研究 3
(三)葡萄酒产业的产业安全的相关研究 3
二、我国葡萄酒贸易现状及变动趋势分析 4
(一)我国葡萄酒消费及贸易现状 4
(二)葡萄酒进口的产品结构 5
(三)葡萄酒进口的地区结构 6
三、我国葡萄酒行业产业安全的测算 9
(一)整体产业安全的测算 9
1产业安全的定义 9
2整体产业安全指标的测算 9
(二)细分产品市场产业安全的测算 10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2
(一)结论 12
(二)政策建议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中国葡萄酒产业安全:基于进出口视角的分析
引言
引言
世界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各主要葡萄酒消费国需求量维持原状甚至下降,我国却作为新兴葡萄酒消费大国异军突起,葡萄酒需求不断增加,其中进口葡萄酒需求更是大幅上升。自2001年加入WTO,中国进口葡萄酒量增长迅速。从2002年进口量为0.3亿升到2014年的3.83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葡萄酒进口国,年均增长23.6%。
如此大量且快速增长的进口势必会对中国葡萄酒行业的产业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中国面临国外葡萄酒进口冲击后的产业安全进行研究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较强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国内很多学者对该议题做了详尽的分析,其中很多学者用规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中国葡萄酒的进口对本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张丽艳,2012;金颖琦,2013等);江艳等(2008)利用19872005年的贸易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葡萄酒进口的影响因素及进口对国内葡萄酒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等等。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研究仍集中于利用规范分析的方法探讨我国葡萄酒产业的进口及对其产业安全的影响,停留在总结贸易现状的层面,缺乏对葡萄酒进口贸易状况及进口后中国葡萄酒产业安全系统的实证分析;少数的前人的实证研究中大都运用的是2008年以前的贸易数据,削弱了其对判断近年来葡萄酒大量进口后中国葡萄酒产业安全新形势的参考价值。而葡萄酒产业的安全不仅关系着国产葡萄酒的产业发展与竞争力,同时还牵连着大量为该产业提供原料的葡萄种植农户的前途命运,因而对我国葡萄酒产业的产业安全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针对不同类葡萄酒的进口来源地在我国市场份额的变化进行分析,拟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自给率、进口对外依存度和出口对外依存度等相关指标来反映进口葡萄酒激增下我国葡萄酒产业整体的安全状况,在之前的基础上测算瓶装葡萄酒、散装葡萄酒和起泡酒的进口依赖性系数来分别反映三类酒的进口对外依赖程度,评价各自的产业安全状况。进而结合贸易保护理论为我国葡萄酒产业安全提供政策借鉴。
一、文献综述
(一)进口与产业安全关系的相关研究
已有的研究已经证明进口对一国的产业安全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正反两面的效应。
一方面,进口会给一国产业带来技术溢出效应。RobcrtZ.Lawrence 、David E.weinstein(2000)通过对美日韩等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得出进口额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在加强国际竞争力和获得更好的中间产品的条件下,进口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Warr(2011)认为适度进口有利于保障农业产业安全,限制进口虽然提高了农产品的自给率,但会导致国内价格的提供,最终危及农业产业安全。薛漫天、赵曙东(2009)使用全国制造业各行业大中型企业20002003年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进口贸易对我国相关行业内资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行业层面上,进口贸易对内资企业的生产率的前向溢出效应显著为正,内资行业从上游资本品行业的进口中得到了技术溢出,在相同投入下获得更大产出,或以更小投入获得相同产出。周蕾、姚利民(2013)指出进口贸易能提升产业结构,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优化本国要素供应,引导有限的生产要素向高技术、高效率、高收益的部门流动,推进产业结构的深化、高层次化。谢涓、廖进中(2012)依据转移份额分析法,将产业结构分解为构成效应与竞争效用,依据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构成效应与竞争效用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构成与竞争效应都存在显著性的正向作用,提高了地区产业结构中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过度进口也会给东道国带来负面影响。德国经济学家Georg Friedrich List(1841)提出,生产力比财富更重要,生产力是财富的原因,过度进口不利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特别是幼稚产业的成长,必须加强国家对幼稚产业的保护。阿根廷经济学家Roal Prebish(1949)提出中心外围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贸易保护理论,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不平衡性使得进口会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造成威胁。樊桐杰(2012)以汽车产业为例,指出汽车行业的进口虽然可以给本土汽车企业提供技术等支持,但一味的模仿加上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核心技术缺乏使我国汽车企业更难摆脱对外国的依赖。李荣林、姜茜(2010)认为,我国在引进高新技术产品时通常因无法得到产品的核心技术,加上发达国家长期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因而不能期望仅仅依靠进口商品的技术外溢效应来实现国内产业发展壮大。初级产品、能源资源对进口的过度依赖给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带来威胁。赵丽佳、冯潮中(2008)则以我国的油料和食用油为例,指出我国油料和植物油的进口供给基本有保障,但是大量进口导致产业安全度下降,一旦进口来源地发生自然灾害则不能保障国内供给。杨莲娜(2013)指出国际食糖价格的波动影响了国内食糖市场价格和进口量。中国作为食糖进口大国,大量的进口很可能抬高国际食糖价格,造成中国在食糖贸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贵买贱卖”现象。
(二)产业安全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测算的相关研究
由于近年来对产业安全的重视,学者们在该领域提出了不同的产业安全指标体系。国外的代表是俄罗斯经济学家BK先恰戈夫(2003),他主编的《经济安全——生产财政银行》提出经济安全“阈值标准”,目的是建立经济安全指标。而在中国则存在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安全评价标准。一是“经济安全论坛”提出的制造业安全模型体系,包括制造业安全的基本状况和制造业之外的诱发因素。(金成晓、余志刚、俞婷婷;2010)二是由学者何维达提出的产业安全指标体系,由四大类安全指标组成,包括产业发展环境指标、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产业对外依存度指标和产业控制力指标(何维达、李冬梅;2006)。李欣怡(2011)提出以产业主导权的研究来解构产业安全的评估方式,分析产业主导权及其内部运行机制,建立产业主导权评价理论模型。朱钟棣、孙瑞华等(2006)人提出三级产业安全指标体系。该体系是在何维达的产业安全指标体系基础上加入了一组二级指标。景玉琴(2006)则在她的产业安全指标体系中删去了对外依存度,认为该指标无法反应产业安全,而加入了政府规制环境因素。邵念荣、付春光(2011)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安全指标模型的四力模型,由产业协调力、产业控制力、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力构成。产业安全评价的方法和模型有三大类,第一类用于指标的筛选分类, 如回归分析法、因子分析法; 第二类用于指标的自学习和预测功能, 如自回归法平均模型、DEA 模型等;第三类是多指标综合和指标权重分配法, 如常规多指标综合方法、层次分析法(AHP)。(利娜、郭焱;200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71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