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影响
本文分析了进出口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理论框架、分析模型,通过对比工业固体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SO2排放量与进出口贸易总额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工业SO2排放量为代表,建立回归模型,并剔除了时间序列影响产生的伪回归现象,旨在探究中国进出口贸易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实际影响。经研究发现,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中国进出口易总额与工业三废排放(产生)量之间的关系为同向变动,而且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上升带来了SO2排放量的上升,即带来了环境负效应。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相关文献综述 2
1.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理论框架 2
2.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的传统分析模型 2
二、中国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4
(一)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4
1.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 5
(二)中国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5
1.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 5
2.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相关性分析 7
3.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因果关系分析 8
三、结论与启示 10
(一)中国对外贸易对环境有消极影响 10
(二)从政府的角度该怎样做 11
1.完善加强关于贸易的环境保护政策及措施 11
2.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 11
(三)从企业角度该怎样做 12
1.企业绿色价值的观建立 12
2.开发绿色新产品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影响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贸易自出现以来,对生态环境一直有着不同程度地影响,然而,因为其外部性、人类行为偏好、环境意识落后、环境政策缺陷等众多因素的掩盖,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学术界的直接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的衰退,环境问题在总体上不受重视。90年代以后,贸易与环境关系的争论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多。就国家或地区来说,怎样在环境承载量的约束下实现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客观困境。
2001年加入WTO使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2003年中国的年进出口总量达到了1979年的120倍。在我国逐步确立贸易大国地位、享受着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似乎附带着明显的污染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城市、地区的空气质量开始急剧恶化。虽然环境保护政策的加强使空气质量在90年代有所改善,但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指标依然处于世界末端水平。很多市空气质量与中国环保局制定的空气质量标准并不符合,这表明大量城市人口生活在高度污染的空气中。对外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我国的进口和出口两方面到底对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贸易与环境的发展又该怎样协调?
(二)相关文献综述
1.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理论框架
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1991)最早对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展开了研究,他们运用42个国家关于空气质量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之后,把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归纳为规模、结构和技术三种效应,并建立了基本框架来对国际贸易环境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结果发现规模经济会引起环境的恶化,而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会带来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视不同情况而定。
在Grossman和Krueger(1991)研究思路的基础上,Stevens(1993)将贸易的环境效应概括为产品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他认为自由贸易不仅不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还能提高技术水平,增加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为了加强自由贸易的正效应,减少负效应,必须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
Runge(1993)将自由贸易的环境影响分为这几个方面:资源配置效率、经济活动规模、产出结构、生产技术和环境政策。根据探究的具体情况不同,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存。Runge表示,自由贸易使国际分工更加自由,同时也让经济活动规模更为扩大。经济活动规模和环境污染之间表现为非线性关系,这表明除了自由贸易,技术、结构和环境相关政策也有重要作用。
经合组织OECD(1994)把这种效应分为四个方面:产品、技术、结构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把Grossman和Krueger(1991)的理论拓展开来。
Panayotou(2000)把这种效应分为以下几种:规模、结构、技术、收入和法规效应。收入效应就是对规模效应的完善和补充。
综上: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其实就是上述各方面的正、负效应作用综合的结果。
2.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的传统分析模型
(1)环境库茨涅兹曲线
Kuznets(1955)研究高收入与低收入的差距后发现,人均收入差距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先增大、后减小,这两种因素之间的倒U型关系又叫做“库兹涅茨曲线”。
Grossman和Krueger(1991)发现随着实际人均收入的提高,以SO2浓度衡量的大气污染首先呈现上升趋势,但人均收入超过5000美元后,污染程度逐渐降低,空气质量得以改善。因为规模效应的影响,环境污染排放会增加,而在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的影响下,由规模扩大带来的污染增量会被部分消除。当人均收入超过一定水平时,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带来的正面影响会超过规模效应的负面影响,最终减少污染。像这样的环境污染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型关系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以下简称环境EKC曲线)。
总体来说,大部分文献认为“环境EKC曲线”是符合现实情况的,即自由贸易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同时增加了污染,而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污染将会减少。
(2)南北贸易模型
Copland与Taylor(1994)最先使用了南北贸易模型来综合分析贸易的环境效应,他们把国家划分为北方(发达国家)和南方(发展中国家),假设污染没有全球化,用污染税来控制污染,且发达国家税率高于发展中国家税率,自由贸易在"南北”之间进行。研究发现:发达国家清洁产业的规模将会扩大而发展中国家污染产业的规模将会扩大。发达国家用减少发放许可证以减少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来应对,而发展中国家面对产业结构的变化,将会增加发放污染许可证来适应。如果发达国家减少的许可证额度小于发展中国家的增加发放,将会使贸易的污染水平总体上升。
在国家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及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环境密集型产业不断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于对收入和政治经济因素,尤其在经济发展初期,环境资源带来的丰厚利益会让发展中国家放松环境保护标准,产生“产业迁移”和“污染天堂”现象。
Copeland与Taylor(1995)之后调整和拓展了南北贸易模型,从全球性污染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国民收入和贸易机会如何相互作用来决定全球污染水平。他们发现若各国收入差距较大,自由贸易会提高全球污染水平;若贸易使要素价格均等化,人力资本丰裕的国家会从贸易中受损,而人力资本稀缺的国家将会受益;即使在政府对许可证供给不进行限制的条件下,污染排放许可证的国际间贸易也可降低全球污染水平;国际间收入转移对全球污染或福利没有影响;试图通过污染政策来操纵贸易条件对全球污染水平也无影响。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相关文献综述 2
1.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理论框架 2
2.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的传统分析模型 2
二、中国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4
(一)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4
1.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 5
(二)中国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5
1.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 5
2.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相关性分析 7
3.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因果关系分析 8
三、结论与启示 10
(一)中国对外贸易对环境有消极影响 10
(二)从政府的角度该怎样做 11
1.完善加强关于贸易的环境保护政策及措施 11
2.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 11
(三)从企业角度该怎样做 12
1.企业绿色价值的观建立 12
2.开发绿色新产品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影响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贸易自出现以来,对生态环境一直有着不同程度地影响,然而,因为其外部性、人类行为偏好、环境意识落后、环境政策缺陷等众多因素的掩盖,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学术界的直接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的衰退,环境问题在总体上不受重视。90年代以后,贸易与环境关系的争论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多。就国家或地区来说,怎样在环境承载量的约束下实现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客观困境。
2001年加入WTO使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2003年中国的年进出口总量达到了1979年的120倍。在我国逐步确立贸易大国地位、享受着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似乎附带着明显的污染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城市、地区的空气质量开始急剧恶化。虽然环境保护政策的加强使空气质量在90年代有所改善,但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指标依然处于世界末端水平。很多市空气质量与中国环保局制定的空气质量标准并不符合,这表明大量城市人口生活在高度污染的空气中。对外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我国的进口和出口两方面到底对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贸易与环境的发展又该怎样协调?
(二)相关文献综述
1.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理论框架
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1991)最早对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展开了研究,他们运用42个国家关于空气质量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之后,把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归纳为规模、结构和技术三种效应,并建立了基本框架来对国际贸易环境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结果发现规模经济会引起环境的恶化,而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会带来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视不同情况而定。
在Grossman和Krueger(1991)研究思路的基础上,Stevens(1993)将贸易的环境效应概括为产品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他认为自由贸易不仅不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还能提高技术水平,增加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为了加强自由贸易的正效应,减少负效应,必须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
Runge(1993)将自由贸易的环境影响分为这几个方面:资源配置效率、经济活动规模、产出结构、生产技术和环境政策。根据探究的具体情况不同,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存。Runge表示,自由贸易使国际分工更加自由,同时也让经济活动规模更为扩大。经济活动规模和环境污染之间表现为非线性关系,这表明除了自由贸易,技术、结构和环境相关政策也有重要作用。
经合组织OECD(1994)把这种效应分为四个方面:产品、技术、结构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把Grossman和Krueger(1991)的理论拓展开来。
Panayotou(2000)把这种效应分为以下几种:规模、结构、技术、收入和法规效应。收入效应就是对规模效应的完善和补充。
综上: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其实就是上述各方面的正、负效应作用综合的结果。
2.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的传统分析模型
(1)环境库茨涅兹曲线
Kuznets(1955)研究高收入与低收入的差距后发现,人均收入差距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先增大、后减小,这两种因素之间的倒U型关系又叫做“库兹涅茨曲线”。
Grossman和Krueger(1991)发现随着实际人均收入的提高,以SO2浓度衡量的大气污染首先呈现上升趋势,但人均收入超过5000美元后,污染程度逐渐降低,空气质量得以改善。因为规模效应的影响,环境污染排放会增加,而在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的影响下,由规模扩大带来的污染增量会被部分消除。当人均收入超过一定水平时,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带来的正面影响会超过规模效应的负面影响,最终减少污染。像这样的环境污染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型关系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以下简称环境EKC曲线)。
总体来说,大部分文献认为“环境EKC曲线”是符合现实情况的,即自由贸易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同时增加了污染,而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污染将会减少。
(2)南北贸易模型
Copland与Taylor(1994)最先使用了南北贸易模型来综合分析贸易的环境效应,他们把国家划分为北方(发达国家)和南方(发展中国家),假设污染没有全球化,用污染税来控制污染,且发达国家税率高于发展中国家税率,自由贸易在"南北”之间进行。研究发现:发达国家清洁产业的规模将会扩大而发展中国家污染产业的规模将会扩大。发达国家用减少发放许可证以减少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来应对,而发展中国家面对产业结构的变化,将会增加发放污染许可证来适应。如果发达国家减少的许可证额度小于发展中国家的增加发放,将会使贸易的污染水平总体上升。
在国家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及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环境密集型产业不断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于对收入和政治经济因素,尤其在经济发展初期,环境资源带来的丰厚利益会让发展中国家放松环境保护标准,产生“产业迁移”和“污染天堂”现象。
Copeland与Taylor(1995)之后调整和拓展了南北贸易模型,从全球性污染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国民收入和贸易机会如何相互作用来决定全球污染水平。他们发现若各国收入差距较大,自由贸易会提高全球污染水平;若贸易使要素价格均等化,人力资本丰裕的国家会从贸易中受损,而人力资本稀缺的国家将会受益;即使在政府对许可证供给不进行限制的条件下,污染排放许可证的国际间贸易也可降低全球污染水平;国际间收入转移对全球污染或福利没有影响;试图通过污染政策来操纵贸易条件对全球污染水平也无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