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策略选择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策略选择[20191212140533]
摘 要
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我国利率市场化被首次提出开始,利率市场化在中国已经曲折地进行了近20年。2012年,人民银行实行不对称降息并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分别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和0.7倍,利率市场化提速。在利率市场化的大浪潮中,银行竞争模式发生改变,盈利模式发生转变,应对的风险也不断增加,我国的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考验。本文总结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策略建议。短期策略上,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以量补价,与非法金融机构逐利。长期策略中,商业银行应该转变经营管理战略,向资本节约型和多元化经营转变;升级产品结构,转变盈利模式;完善以利率风险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定价能力;完善业务考核激励制度,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策略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引 言 1
第1章 利率市场化及其发展 1
1.1利率市场化的提出 1
1.2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2
1.3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3
1.3.1存贷利差缩小,盈利模式发生转变 3
1.3.2实现自主定价,改变竞争方式 4
1.3.3资产定价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5
1.3.4利率风险增大,促进经营行为变革 6
第2章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现状 7
2.1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产品与服务现状分析 7
2.1.1存款业务分析 7
2.1.2贷款业务分析 9
2.1.3中间业务分析 11
2.1.4表外业务分析 14
2.2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特点 15
2.2.1经营历史短,实行分业经营 15
2.2.2实行总分行制度 15
2.2.3资产质量提升,呈稳健发展态势 15
2.2.4核心业务单一,经营范围较窄 16
第3章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7
3.1业务结构单一且发展不均,产品同质化 17
3.2风险体系不健全,定价能力不足 18
3.3复合型人才缺失 19
3.4融资渠道匮乏,资金来源单一 20
第4章 利率市场化下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策略的建议 21
4.1坚持资本节约型的发展方式和多样化经营的发展模式 21
4.2实现产品结构升级,改变融资模式 22
4.3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与资产定价机制 23
4.4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23
4.5利用价格手段与非正规金融机构逐利 24
参考文献 25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策略选择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利率市场化被首次提出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曲折地进行了近20年。2012年6月与7月我国人民银行两次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最终确定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的浮动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7倍,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在利率市场化的大浪潮中,面对定价机制的变革,竞争方式的转变,经营环境的改变,我国的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考验。在这一变革中,我国的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如何在巨变中保证盈利的实现与增长,如何在现状下实现经营管理战略和策略的转变?本文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策略的选择。
第1章 利率市场化及其发展
1.1利率市场化的提出
相对于“管制”,“自由化”指解除政府过去制定的旨在限制行业恶性竞争、要素自由流动和生产的某些规定,并且创造一些有竞争性的产品、工具及手段,使得要素的流动更加自由,经营效率、服务质量更高,以此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和竞争需要。金融自由化包括价格自由化、金融商品自由化、参与者自由化:价格自由化是解除政府对利率和金融机构收取费率的管制,允许金融主体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利息和费用,使利率水平及变动能真实反应市场供求情况,实现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商品自由化是解除政府对金融机构开办各类金融工具和业务的管制,允许金融机构在保证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根据客户的个性需求开发新的金融产品, 拓宽业务范围,便于经营多元化,提高经营效率;参与者自由化,放宽或解除对银行和其他类型金融机构之间业务方面的限制,并解除银行在分支机构上的地区限制。在这三个自由化的改革中,价格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而价格自由化主要指的是利率的自由化。
利率市场化,即利率自由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以市场为主导,自主确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的变迁过程。利率市场化包括以下四个内涵:首先,金融交易主体有利率决定权;其次,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市场自发的选择;再者,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同业拆借利率是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自主调节、选择;最后,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中央银行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利。
总而言之,利率市场化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利用利率作为货币资金价格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双重属性,在既反映资金供求水平,又体现资金使用成本的情况下,形成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促进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1.2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果,是一国金融改革的必经之路。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构想被首次提出来,根据“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想逐步展开。至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近20年。借鉴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我们进行利率市场化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因为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未完全成熟,金融监管体制也未健全。回顾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我们已经迈出了以下重要步伐,参见表1.1。
表1.1: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一览表
时间 利率市场化步骤
1993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
1996年 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1997年 放开债券市场债券的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年 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从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浮限度从40%扩大到50%,转变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1999年 对于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保险公司可以与商业银行进行协商;县级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上限为30%,中型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到30%,与小型企业的一致
2000年 放开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商定
2002年 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统一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
2003年 放开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美元、日元、港币和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则实现上限管理
2004年 商业银行、城信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07倍,农信社贷款利率浮动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倍
2005年 商业银行被允许决定除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外6种存款的定价权
2006年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85倍
2008年 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2012年 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1.3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根据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利率市场化及其完全实现将会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以下影响。
1.3.1存贷利差缩小,盈利模式发生转变
利率市场化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改变商业银行过去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模式。
考察实际情况,虽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在不断加速,但利差曲线却并未如理论设想的那样呈下降趋势,甚至近几年出现了小幅的上升(图1.1)。
图1.1:我国主要银行存款利差变动趋势
统计来源:《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11-2012》 王奇松主编
这种利差上升的趋势是我国资金管制的现实体现。这种通过管制资金,扩大银行存贷利差,以维持银行业利润的措施在未来必然不可持续。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的实践经验,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完全实现后,贷款利率并不一定趋向降低,但其与存款间的差距仍会呈整体缩小的趋势。如我国的台湾地区,1989年前的5年中,台湾本地银行平均利差大约在3.11%左右;1992年到2002年间,利差虽未出现大幅度下降,但波动区间明显降低,平均水平在2.9%左右;2003年以后,台湾本地银行的利差两次出现直线收窄;到2011年,名义利差仅为1.41%左右。利差收窄使得各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商业盈利模式,加紧中间业务的开展。观察图1.2,四大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率都存在降低:农业银行的降幅最大,下降约12个百分点;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各自降低约8个百分点;虽然中国银行的降幅不明显,但它的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率是最低的,2011年达到了69.5%。
图1.2:四大行2008年与2011年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对比
统计来源:对四大银行2008年和2011年两年年报的整理
盈利模式的转变为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使商业银行间的竞争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但是,在过渡期间,利差缩小将带来盈利的缩小,资产质量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如果银行不能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将可能进一步恶化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甚至出现行业性的利润滑坡,使银行业受到巨大损失。例如美国1982年加速取消“Q条例”后,1987-1991年,年均有200家小银行倒闭;1981年-1991年美国因为银行问题所造成的损失高达4000亿美元:因为利差的快速收窄使得以往依赖利率管制才能生存的银行的经营举步维艰。
1.3.2实现自主定价,改变竞争方式
利率的放松将彻底改变银行的竞争方式和机制,实现银行的自主定价。我国银行间的竞争将由原来的非价格竞争转变为价格竞争,围绕着资金价格和服务质量,银行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参见表1.2,我国部分银行在2012年7月6日后公布的部分存款利率中,各银行的存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都有了浮动。其中我国三大银行的利率保持一致(实际上我国大型银行的利率保持一致),但广发银行和光大银行的存款利率相较于三大银行就出现了不同的水平,如在三个月的整存整取上,三大银行保持2.85%的一致利率,但广发银行和光大银行的则上浮到了存款基准利率的上限,即2.86%的存款利率。可见,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表1.2:2012年7月6日后我国部分银行部分存款利率比较
项目 基准利率 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 广发银行 光大银行
年利率%
一、城乡居民及单位存款
(一)活期存款 0.35 0.35 0.35 0.35 0.385 0.385
(二)定期存款
1.整存整取
三个月 2.6 2.85 2.85 2.85 2.86 2.86
六个月 2.8 3.05 3.05 3.05 3.08 3.08
一年 3 3.25 3.25 3.25 3.3 3.3
二年 3.75 3.75 3.75 3.75 3.75 3.75
三年 4.25 4.25 4.25 4.25 4.25 4.25
五年 4.75 4.75 4.75 4.75 4.75 4.75
2.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
一年 2.6 2.85 2.85 2.85 2.86 2.85
三年 2.8 2.9 2.9 2.9 2.8 2.9
五年 3 3 3 3 3 3
资料来源:上述银行官方网站公布的存款利率数据
摘 要
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我国利率市场化被首次提出开始,利率市场化在中国已经曲折地进行了近20年。2012年,人民银行实行不对称降息并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分别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和0.7倍,利率市场化提速。在利率市场化的大浪潮中,银行竞争模式发生改变,盈利模式发生转变,应对的风险也不断增加,我国的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考验。本文总结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策略建议。短期策略上,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以量补价,与非法金融机构逐利。长期策略中,商业银行应该转变经营管理战略,向资本节约型和多元化经营转变;升级产品结构,转变盈利模式;完善以利率风险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定价能力;完善业务考核激励制度,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策略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引 言 1
第1章 利率市场化及其发展 1
1.1利率市场化的提出 1
1.2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2
1.3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3
1.3.1存贷利差缩小,盈利模式发生转变 3
1.3.2实现自主定价,改变竞争方式 4
1.3.3资产定价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5
1.3.4利率风险增大,促进经营行为变革 6
第2章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现状 7
2.1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产品与服务现状分析 7
2.1.1存款业务分析 7
2.1.2贷款业务分析 9
2.1.3中间业务分析 11
2.1.4表外业务分析 14
2.2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特点 15
2.2.1经营历史短,实行分业经营 15
2.2.2实行总分行制度 15
2.2.3资产质量提升,呈稳健发展态势 15
2.2.4核心业务单一,经营范围较窄 16
第3章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7
3.1业务结构单一且发展不均,产品同质化 17
3.2风险体系不健全,定价能力不足 18
3.3复合型人才缺失 19
3.4融资渠道匮乏,资金来源单一 20
第4章 利率市场化下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策略的建议 21
4.1坚持资本节约型的发展方式和多样化经营的发展模式 21
4.2实现产品结构升级,改变融资模式 22
4.3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与资产定价机制 23
4.4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23
4.5利用价格手段与非正规金融机构逐利 24
参考文献 25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策略选择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利率市场化被首次提出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曲折地进行了近20年。2012年6月与7月我国人民银行两次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最终确定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的浮动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7倍,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在利率市场化的大浪潮中,面对定价机制的变革,竞争方式的转变,经营环境的改变,我国的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考验。在这一变革中,我国的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如何在巨变中保证盈利的实现与增长,如何在现状下实现经营管理战略和策略的转变?本文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策略的选择。
第1章 利率市场化及其发展
1.1利率市场化的提出
相对于“管制”,“自由化”指解除政府过去制定的旨在限制行业恶性竞争、要素自由流动和生产的某些规定,并且创造一些有竞争性的产品、工具及手段,使得要素的流动更加自由,经营效率、服务质量更高,以此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和竞争需要。金融自由化包括价格自由化、金融商品自由化、参与者自由化:价格自由化是解除政府对利率和金融机构收取费率的管制,允许金融主体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利息和费用,使利率水平及变动能真实反应市场供求情况,实现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商品自由化是解除政府对金融机构开办各类金融工具和业务的管制,允许金融机构在保证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根据客户的个性需求开发新的金融产品, 拓宽业务范围,便于经营多元化,提高经营效率;参与者自由化,放宽或解除对银行和其他类型金融机构之间业务方面的限制,并解除银行在分支机构上的地区限制。在这三个自由化的改革中,价格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而价格自由化主要指的是利率的自由化。
利率市场化,即利率自由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以市场为主导,自主确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的变迁过程。利率市场化包括以下四个内涵:首先,金融交易主体有利率决定权;其次,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市场自发的选择;再者,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同业拆借利率是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自主调节、选择;最后,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中央银行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利。
总而言之,利率市场化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利用利率作为货币资金价格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双重属性,在既反映资金供求水平,又体现资金使用成本的情况下,形成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促进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1.2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果,是一国金融改革的必经之路。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构想被首次提出来,根据“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想逐步展开。至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近20年。借鉴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我们进行利率市场化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因为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未完全成熟,金融监管体制也未健全。回顾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我们已经迈出了以下重要步伐,参见表1.1。
表1.1: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一览表
时间 利率市场化步骤
1993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
1996年 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1997年 放开债券市场债券的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年 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从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浮限度从40%扩大到50%,转变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1999年 对于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保险公司可以与商业银行进行协商;县级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上限为30%,中型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到30%,与小型企业的一致
2000年 放开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商定
2002年 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统一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
2003年 放开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美元、日元、港币和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则实现上限管理
2004年 商业银行、城信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07倍,农信社贷款利率浮动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倍
2005年 商业银行被允许决定除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外6种存款的定价权
2006年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85倍
2008年 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2012年 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1.3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根据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利率市场化及其完全实现将会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以下影响。
1.3.1存贷利差缩小,盈利模式发生转变
利率市场化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改变商业银行过去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模式。
考察实际情况,虽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在不断加速,但利差曲线却并未如理论设想的那样呈下降趋势,甚至近几年出现了小幅的上升(图1.1)。
图1.1:我国主要银行存款利差变动趋势
统计来源:《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11-2012》 王奇松主编
这种利差上升的趋势是我国资金管制的现实体现。这种通过管制资金,扩大银行存贷利差,以维持银行业利润的措施在未来必然不可持续。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的实践经验,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完全实现后,贷款利率并不一定趋向降低,但其与存款间的差距仍会呈整体缩小的趋势。如我国的台湾地区,1989年前的5年中,台湾本地银行平均利差大约在3.11%左右;1992年到2002年间,利差虽未出现大幅度下降,但波动区间明显降低,平均水平在2.9%左右;2003年以后,台湾本地银行的利差两次出现直线收窄;到2011年,名义利差仅为1.41%左右。利差收窄使得各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商业盈利模式,加紧中间业务的开展。观察图1.2,四大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率都存在降低:农业银行的降幅最大,下降约12个百分点;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各自降低约8个百分点;虽然中国银行的降幅不明显,但它的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率是最低的,2011年达到了69.5%。
图1.2:四大行2008年与2011年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对比
统计来源:对四大银行2008年和2011年两年年报的整理
盈利模式的转变为我国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使商业银行间的竞争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但是,在过渡期间,利差缩小将带来盈利的缩小,资产质量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如果银行不能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将可能进一步恶化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甚至出现行业性的利润滑坡,使银行业受到巨大损失。例如美国1982年加速取消“Q条例”后,1987-1991年,年均有200家小银行倒闭;1981年-1991年美国因为银行问题所造成的损失高达4000亿美元:因为利差的快速收窄使得以往依赖利率管制才能生存的银行的经营举步维艰。
1.3.2实现自主定价,改变竞争方式
利率的放松将彻底改变银行的竞争方式和机制,实现银行的自主定价。我国银行间的竞争将由原来的非价格竞争转变为价格竞争,围绕着资金价格和服务质量,银行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参见表1.2,我国部分银行在2012年7月6日后公布的部分存款利率中,各银行的存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都有了浮动。其中我国三大银行的利率保持一致(实际上我国大型银行的利率保持一致),但广发银行和光大银行的存款利率相较于三大银行就出现了不同的水平,如在三个月的整存整取上,三大银行保持2.85%的一致利率,但广发银行和光大银行的则上浮到了存款基准利率的上限,即2.86%的存款利率。可见,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表1.2:2012年7月6日后我国部分银行部分存款利率比较
项目 基准利率 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 广发银行 光大银行
年利率%
一、城乡居民及单位存款
(一)活期存款 0.35 0.35 0.35 0.35 0.385 0.385
(二)定期存款
1.整存整取
三个月 2.6 2.85 2.85 2.85 2.86 2.86
六个月 2.8 3.05 3.05 3.05 3.08 3.08
一年 3 3.25 3.25 3.25 3.3 3.3
二年 3.75 3.75 3.75 3.75 3.75 3.75
三年 4.25 4.25 4.25 4.25 4.25 4.25
五年 4.75 4.75 4.75 4.75 4.75 4.75
2.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
一年 2.6 2.85 2.85 2.85 2.86 2.85
三年 2.8 2.9 2.9 2.9 2.8 2.9
五年 3 3 3 3 3 3
资料来源:上述银行官方网站公布的存款利率数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