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本文以利率市场化为大背景,选择8家上市银行2005-2014年的财务年报数据和相关审计资料,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针对利率风险中重新定价风险和基差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基本呈现利率敏感性负缺口,在利率上升期面临着较大的重新定价风险;而基准利差对商业银行实际利差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体现出我国商业银行定价能力较强,目前面临的基差风险较小。本文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建议与方法。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研究 2
(二)利率风险研究 3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 3
(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来源 3
(二)利率风险的度量 4
1.敏感性缺口分析 4
2.持续期分析 5
3.VAR风险价值分析 6
四、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影响的实证分析 6
(一)商业银行重新定价风险分析 6
1.数据来源 6
2.实证结果及分析 7
(二)商业银行基差风险影响分析 9
1.变量选取 9
(1)被解释变量 9
(2)解释变量 9
(3)控制变量 9
2.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10
3.模型设定及多元回归分析 10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1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学生姓名:朱宁宁
引言
引言
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各国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渐显现。随着金融自由化思想的兴起,许多国家相继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提高金融市场资本配置的效率, 推进金融创新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于1993年正式构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将改革的目标定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改革的方式是渐进、有序的,原则上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并有可能相互交叉,自此一步一脚印地推进着利率市场化进程。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升风险控制的自主权。商业银行作为金融领域中的特殊企业,对利率进行定价是基本权利之一。由于我国长期受利率管制政策的影响,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体系中缺乏应对利率风险的相关政策以及可以进行主动调整的金融市场工具。这也导致了利率风险控制已成为商业银行风控中较薄弱的方面。利率市场化能使银行对利率变动造成的影响更加关注,有助于提升其风险控制能力。
其次,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优化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提升其竞争力,能促使实现商业银行真正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银行管理机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只有那些能够针对自身客户进行风险识别、更好地把控其利率风险的银行,才能获得的更持续、更强大的盈利能力。
同时,利率市场化引起的利率风险等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难度。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利率受到市场冲击而波动的幅度加大。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参与者,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要对未来利率的走势进行判断。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并未完全掌握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也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这样的内外部环境对于商业抵抗利率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8家上市银行(四家国有银行、四家股份制银行)20052014年的财务年报数据为样本,利用缺口分析模型和多元回归的方法来实证研究商业银行面临利率风险的大小及影响因素,希望提出一些利率风险管理的建议,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作出贡献。
二、文献综述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研究
上世纪70年代,金融改革及创新的浪潮席卷而来。西方各国纷纷开始呼吁政府取消严厉的金融管制,寻求利率市场化。麦金农肖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是利率市场化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高峰。麦金农(1973)在他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中,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状态及金融体制的考查,发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强制低利率水平是金融抑制的根源,因此必须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为解决金融抑制造成的经济落后问题,两人合作提出了“金融深化”。肖(1973)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中指出政府应放弃对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这两个理论主要揭示了一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和利率管制程度之间的关系。Arturo Galindo,Fabio Schiantarelli,Andrew Weissrenwei(2002)认为实现金融自由化,主要是实现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投资的增长和投资效率的提高。这进一步验证了麦金农肖关于“金融抑深”理论的可行性。
我国国内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掀起了研究利率市场化的浪潮,有许多学者的著作和论文都涉及这一问题。李德(1998)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是渐进性的,逐步由集中管理向市场体制靠拢。他也强调了利率杠杆在调节货币供求方面的作用,提出要简化利率结构建立和完善利率传导的中介机制,健全内在联动机制。这是较早提出我国市场化改革应适应自身特点的文献之一。但国内早期研究大多从自身出发,较少与国外市场化进程比较,所以存在局限性。近些年,一些学者总结了利率市场化路径,希望能找出共同点。孔丽娜、郑新(2011)对拉美国家市场化经验进行了研究,因为拉美国家市场化都是建立在国内局势经济不稳定,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的基础上,造成的债务危机不可避免。所以,激进式的改革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他们的观点和前文李德提出的渐进性改革相一致。
(二)利率风险研究
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金融监管机构作用被国内学者普遍认可。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自身是不够的,中央银行等金融监管机构也应落实对利率风险的管控,做到内外皆治。黄金老(2001)对如何降低利率风险带来的影响提出了自己观点,他将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利用数据提出了商业银行如何对利率风险进行识别、管理与控制。进一步谈到了金融监管机构的责任:中央银行应弹性调控利率水平,降低利率调整幅度的不确定性,大力支持利率风险规避型金融产品的创新。他的文章站在了金融监管机构的角度,同样看重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巴曙松、华中炜、朱元倩(2012)对美国、日本、德国一以及中国台湾等典型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路径进行考察,发现良好的宏微观环境对于利率风险的把控甚至改革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政府的监管作用不可忽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57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