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信用保险场化研究
中国对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发展始于1988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发展迅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自2002年到2013年期间,由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一家垄断经营,逐渐显现出了政策性非效率垄断下的种种经营弊端。随着承保技术、服务质量和风险控制能力的不断提高,私营的商业保险公司逐渐发展起来,在2013年该垄断局面被打破,但鉴于中国仍处于市场化的初期,对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进行研究仍然具有必要性。本文介绍了出口信用保险的基本理论知识,回顾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历程,通过研究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在过去长期垄断经营下的种种弊端,论证了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改革对出口规模提升的推动作用。通过介绍英国、法国、日本和新加坡四个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模式,从中得出了当前对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与改革的借鉴意义。通过将出口信用保险分类为短期险与中长期险,介绍了短期险的风险特征以及中国短期险的市场状况与经营状况,论证了当前中国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的可行性,最后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当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改革的模式构想、政策步骤与制度补充等相关建议。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文献综述 2
第二章 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模式概述 4
2.1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模式 4
2.2典型发达国家出口信用保险的运作模式 4
2.3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发展历程 6
第三章 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的必要性分析 .9
3.1垄断经营下效率缺失的理论分析 9
3.2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垄断经营下效率缺失的问题分析 10
3.3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改革对外贸出口的影响理论模型分析 13
第四章 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的可行性分析 16
4.1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定性为商业性保险 16
4.2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需求与供给充足 18
4.3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具有可商业化的特征 20
4.4取消财政补贴对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盈利影响 21
第五章 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改革步骤设计与相关制度补充建议 24
5.1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改革的步骤设计 24
5.2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改革的相关制度补充建议 25
结束语......................................................................................................27
参考文献 28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出口贸易发展十分迅速,2014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6.43万亿人民币,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14.39万亿人民币,均创造了历史新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为了支持出口贸易的发展,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希望能够通过各种优惠措施,来帮助本国的出口企业节约成本,控制风险或获取融资。但根据WTO规则,像出口退税等直接的财政补贴政策都受到了限制甚至禁止。由于信用证在使用程序、灵活性、费用成本等方面的明显劣势,过去以信用证为主导的结算方式已被打破,特别是小额进出口业务,当前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的使用比例逐渐降低,仅占20%左右,诸如电汇、托收和赊销等各类结算模式发展快速,通过向进口商提供便利以扩大出口,但同时非信用证方式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急剧增加。在如此环境之下,作为少数几个国际规则允许的支持出口的政策工具,出口信用保险在保障出口企业收汇安全,扩大出口贸易规模,扩展出口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对比中国如此发展迅速的对外贸易出口额,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市场目前却依旧还处于一种低服务水平、低渗透率水平的发展状况下,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保驾护航作用的发挥还远远不够,急需对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市场进行改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由中国政府全资成立的,专门负责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经营。由于中信保自2002年至2013年长时间内的垄断经营,当前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呈现覆盖率低,承保能力差,地区发展不平衡,费率偏高,盈利能力较差,产品品种单一等诸多弊端。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经营的业务上看,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承保金额占总承保金额的80%左右,成为了当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经营的主要险种,相较于其他险种,短期险的政治风险极小,政府参与程度低,业务量大等诸多特征,使其具备了很强的商业性市场化运作潜质。2013年,中国人保财险获得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经营经营牌照,垄断经营模式被打破,市场化运作出口信用保险的模式开始起步,所以在改革的起步时期,有必要对当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改革进行研究,借鉴国际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模式,寻找适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运作的改革道路。
1.2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由于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国内有关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问题研究的学术文章并不多,伴随着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独家垄断经营,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市场种种弊端开始显现,国内部分学者才开始研究有关出口信用保险的问题。宋明岷、申曙光(2010)[3]的观点是当前中国的保险市场和商业保险公司发展相对还不够成熟,所以不具备运营出口信用保险这类风险难以把控的险种,所以,依旧需要政策性保险公司的存在,专业化地运营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但是可以对当前出现的某些具体经营弊端作针对性的改进。沈盟(2014)[4]认为当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率水平偏高、渗透率较低、服务质量较差等有关问题主要是由于中信保独家垄断经营造成的,需要重新制定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制度,以改善当前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经营状况。罗淑芬(2012)[5]认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改革的重点是短期险市场化运营,因为短期险业务占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80%。王雅婷(2009)[6]通产业组织理论对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市场进行分析,对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企业行为和绩效进行评估,认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的垄断经营属于行政垄断而非自然垄断,当前出现的种种弊端主要是由于这种行政垄断造成的。仪垂林(2005)[7]认为当前中国政策性保险公司的存在有其重要意义,有助于国家有关政策性贸易与投资业务的开展。陈飞(2010)[8]通过进行出口信用保险行业的风险度量分析,认为短期险的市场化运营有助于分化行业的风险,通过商业性保险公司的介入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李明伟(2009)[9]通过对英国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模式的发展分析,得出了对中国经营的重要启示,其阶段性的改革尤其需要借鉴,并且不能脱离国情。杨尊毅(2007)[10]通过资产定价模型对短期险产品进行定价分析,得出出口信用保险产品的理想定价模型,对解决短期险市场化的可行性问题有重要意义。陈有军(2007)[11]认为加快出口信用保险立法建设是改革出口信用保险经营的重中之重,构建一套完善的出口信用保险法律体系以规范行业的经营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
1.2.2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的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发展历史悠久,许多发达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已趋于成熟,所以,国外存在大量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在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可行性的研究上远远领先国内的研究水平,国外的研究著作对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的研究有重要的支持作用。SaulEstrinetal(2010)[24]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对政府主动为出口信用保险提供财政担保的动机分析,得出出口信用保险有助于出口贸易的增长,有利于一国产品赢得国际市场。Alsem(2000)[25]通过对英、法、日、德等出口信用保险经营较为成熟的国家进行分析,归纳了全球主要的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模式,并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经营的主要风险构成。FilipAbraham(1998)[26]认为政府补贴是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运营可行性分析中主要影响要素,他通过建立经济模型,论证了政府补贴取消对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盈利性影响极小的结论。ChristophMoser(2006)[27]通过对德国出口信用担保机构——赫尔姆斯保险公司进行财务分析,认为不能将全部风险转于商业保险公司承担,在政治风险的较大的时期,政府应该主动提供财政支持,以鼓励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发展。Sebstianschich(2004)[28]通过建立出口信用保险成本计量模型,得出进口国外部经济金融环境与出口信用保险成本之间的相关性,认为进口国的外部经济金融环境与金融市场的现状共同决定了出口信用保险的价格。英国出口信用担保局[29]2004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分析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与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在经营上的特殊性,对其市场化运营的可行性分别予以阐述,主张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由普通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更有效率,而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交由政府经营更合适。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文献综述 2
第二章 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模式概述 4
2.1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模式 4
2.2典型发达国家出口信用保险的运作模式 4
2.3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发展历程 6
第三章 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的必要性分析 .9
3.1垄断经营下效率缺失的理论分析 9
3.2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垄断经营下效率缺失的问题分析 10
3.3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改革对外贸出口的影响理论模型分析 13
第四章 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的可行性分析 16
4.1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定性为商业性保险 16
4.2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需求与供给充足 18
4.3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具有可商业化的特征 20
4.4取消财政补贴对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盈利影响 21
第五章 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改革步骤设计与相关制度补充建议 24
5.1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改革的步骤设计 24
5.2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改革的相关制度补充建议 25
结束语......................................................................................................27
参考文献 28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出口贸易发展十分迅速,2014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6.43万亿人民币,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14.39万亿人民币,均创造了历史新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为了支持出口贸易的发展,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希望能够通过各种优惠措施,来帮助本国的出口企业节约成本,控制风险或获取融资。但根据WTO规则,像出口退税等直接的财政补贴政策都受到了限制甚至禁止。由于信用证在使用程序、灵活性、费用成本等方面的明显劣势,过去以信用证为主导的结算方式已被打破,特别是小额进出口业务,当前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的使用比例逐渐降低,仅占20%左右,诸如电汇、托收和赊销等各类结算模式发展快速,通过向进口商提供便利以扩大出口,但同时非信用证方式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急剧增加。在如此环境之下,作为少数几个国际规则允许的支持出口的政策工具,出口信用保险在保障出口企业收汇安全,扩大出口贸易规模,扩展出口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对比中国如此发展迅速的对外贸易出口额,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市场目前却依旧还处于一种低服务水平、低渗透率水平的发展状况下,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保驾护航作用的发挥还远远不够,急需对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市场进行改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由中国政府全资成立的,专门负责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经营。由于中信保自2002年至2013年长时间内的垄断经营,当前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呈现覆盖率低,承保能力差,地区发展不平衡,费率偏高,盈利能力较差,产品品种单一等诸多弊端。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经营的业务上看,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承保金额占总承保金额的80%左右,成为了当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经营的主要险种,相较于其他险种,短期险的政治风险极小,政府参与程度低,业务量大等诸多特征,使其具备了很强的商业性市场化运作潜质。2013年,中国人保财险获得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经营经营牌照,垄断经营模式被打破,市场化运作出口信用保险的模式开始起步,所以在改革的起步时期,有必要对当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改革进行研究,借鉴国际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模式,寻找适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运作的改革道路。
1.2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由于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国内有关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问题研究的学术文章并不多,伴随着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独家垄断经营,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市场种种弊端开始显现,国内部分学者才开始研究有关出口信用保险的问题。宋明岷、申曙光(2010)[3]的观点是当前中国的保险市场和商业保险公司发展相对还不够成熟,所以不具备运营出口信用保险这类风险难以把控的险种,所以,依旧需要政策性保险公司的存在,专业化地运营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但是可以对当前出现的某些具体经营弊端作针对性的改进。沈盟(2014)[4]认为当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率水平偏高、渗透率较低、服务质量较差等有关问题主要是由于中信保独家垄断经营造成的,需要重新制定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制度,以改善当前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经营状况。罗淑芬(2012)[5]认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改革的重点是短期险市场化运营,因为短期险业务占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80%。王雅婷(2009)[6]通产业组织理论对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市场进行分析,对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企业行为和绩效进行评估,认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的垄断经营属于行政垄断而非自然垄断,当前出现的种种弊端主要是由于这种行政垄断造成的。仪垂林(2005)[7]认为当前中国政策性保险公司的存在有其重要意义,有助于国家有关政策性贸易与投资业务的开展。陈飞(2010)[8]通过进行出口信用保险行业的风险度量分析,认为短期险的市场化运营有助于分化行业的风险,通过商业性保险公司的介入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李明伟(2009)[9]通过对英国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模式的发展分析,得出了对中国经营的重要启示,其阶段性的改革尤其需要借鉴,并且不能脱离国情。杨尊毅(2007)[10]通过资产定价模型对短期险产品进行定价分析,得出出口信用保险产品的理想定价模型,对解决短期险市场化的可行性问题有重要意义。陈有军(2007)[11]认为加快出口信用保险立法建设是改革出口信用保险经营的重中之重,构建一套完善的出口信用保险法律体系以规范行业的经营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
1.2.2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的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发展历史悠久,许多发达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已趋于成熟,所以,国外存在大量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在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可行性的研究上远远领先国内的研究水平,国外的研究著作对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的研究有重要的支持作用。SaulEstrinetal(2010)[24]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对政府主动为出口信用保险提供财政担保的动机分析,得出出口信用保险有助于出口贸易的增长,有利于一国产品赢得国际市场。Alsem(2000)[25]通过对英、法、日、德等出口信用保险经营较为成熟的国家进行分析,归纳了全球主要的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模式,并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经营的主要风险构成。FilipAbraham(1998)[26]认为政府补贴是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运营可行性分析中主要影响要素,他通过建立经济模型,论证了政府补贴取消对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盈利性影响极小的结论。ChristophMoser(2006)[27]通过对德国出口信用担保机构——赫尔姆斯保险公司进行财务分析,认为不能将全部风险转于商业保险公司承担,在政治风险的较大的时期,政府应该主动提供财政支持,以鼓励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发展。Sebstianschich(2004)[28]通过建立出口信用保险成本计量模型,得出进口国外部经济金融环境与出口信用保险成本之间的相关性,认为进口国的外部经济金融环境与金融市场的现状共同决定了出口信用保险的价格。英国出口信用担保局[29]2004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分析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与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在经营上的特殊性,对其市场化运营的可行性分别予以阐述,主张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由普通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更有效率,而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交由政府经营更合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