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潍坊总部经济发展研究

所谓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形成企业总部在本区域集群布局,企业生产加工基地则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整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是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近几年来,我国总部经济发展迅速。不仅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总部经济,同时,二三线城市也在积极进行本地区总部经济的战略规划。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应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这无疑成为了学术界的又一热点领域。本文以潍坊市为研究对象,采取定性分析分析方法,同时结合相应的理论,分析总部经济对潍坊市经济的影响,为潍坊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对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的研究过程结合潍坊市和潍坊市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性的总部经济发展措施,为实现潍坊市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做了尝试,对区域更好的发展总部经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第2章 新常态下总部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4
2.1 新常态 4
2.2 总部经济 5
2.3 发展总部经济需要的条件 6
第3章 潍坊市经济现状 8
3.1 经济资源 8
3.2 服务环境 9
3.3 经济发展现状 13
3.4 人民消费水平 16
3.5 工业结构 18
3.6 主要产业 19
3.7 农业环境 22
第4章 潍坊市经济现状分析及发展总部经济必要性 22
4.1 优势(S) 23
4.2 劣势(W) 24
4.3 机遇(O) 25
4.4 威胁(T) 26
4.5 潍坊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必要性 26
第5章 潍坊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建议 27
5.1 研发中心 2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5.1.1 吸引人才 28
5.1.2 留住人才 28
5.1.3 提高创新能力 28
5.2 结算中心 29
5.2.1 优化金融环境 29
5.2.2 优化税收环境 29
5.2.3 优化法律环境 29
5.3 决策中心 30
5.3.1 建设总部基地 30
5.3.2 优化服务环境 30
5.4 销售中心 30
5.4.1 优化物流环境 30
5.4.2 降低土地成本 30
参考文献 32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获得了更好更快的发展。而新经济地产概念的产生打开了北京总部经济的大门。北京总部基地这个房地产公司的成立思路就是吸引大量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公司将总部设在总部基地中,众多企业的总部集中聚集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了一些特有的经济效应——“总部经济”效应。依托于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总部经济也很快被熟知,掀起了全国开展总部经济的热潮。于是,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开始大力推广总部经济。最早提出总部经济概念的赵弘教授认为,发展总部经济会带来规模经济、产业乘数、消费带动、社会资本4个方面的效应[]。
北京将总部经济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市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总部经济作为一个新名词写进了《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该报告明确提出:“广泛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外金融机构、大企业、大集团来京设立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采购中心,发展总部经济。”[]
上海以总部经济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通用、花旗、柯达、耐克等多家世界知名跨国公司都在上海市建立了地区总部。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具有良好的自身优势吸引众多知名跨国企业的加盟,而上海也将更加体现其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从而和公司达成双赢的局面。
广州与深圳双剑合璧。众所周知,广州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当迅速,工业和高新技术相对薄弱,而深圳则以高新技术发达而闻名,第三产业相对薄弱。广州和深圳互补,则正好可以实现1+1>2的效果,吸引越多越多的跨国公司将总部建设在广深地区。
1.1.2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理论意义。总部经济理论是对企业组织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集中阐释,本文在前人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第二,现实意义。总部经济理论的概念提出之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确定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方针,但是由于潍坊市总部经济发展不是特别成熟,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本文对于潍坊市发展总部经济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弗里德曼和沃尔夫[3]认为,世界城市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控制和服务中心,是跨国金融机构跨国公司总部的集中地。
克鲁格曼[4]认为,地域范围的集群和生产专业化产生了报酬递增,全球的竞争优势是基于一定的地域空间上获得的。
美国学者JO威勒[5]认为城市只要实现了产业服务化和总部化就能够保持城市繁荣的局面不被破坏。
产业服务化和总部化,主要是指在城市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传统的制造业的各种劣势和不足导致了资源的稀缺和城市功能的变化,所以,传统的制造业在新的发展环境中难以为继,于是一些制造业选择将总部留在城市而制造基地和生产中心则会迁往郊区或者外地。与此同时,具有优势的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型服务业则得到了快速发展,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制造业,而随着这种趋势的蔓延,城市表现出明显的总部聚集的发展特征。
1.2.2国内研究现状
“总部经济”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学概念,对我国经济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填补了我国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6]。
赵弘[7]对总部经济的定义为“所谓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形成企业总部在本区域集群布局,企业生产加工基地则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整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林文俏[8]将总部经济定义为“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许为平[9]将总部经济定义为“总部经济是传统经济学当中的区域经济的一部分,与市场中其他经济形态一样,实际上总部经济的资源早就存在,只是以前没有及时加以归纳、整合、统筹,这些资源一旦被整合统筹地发挥出来,就会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很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2章 新常态下总部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2.1 新常态
所谓经济常态,是指在经济发展的某个特定的阶段,由经济规律所主导的经济活动保持相对稳定特征的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就宏观经济来说,技术、人口与劳动供给、制度和资本组成了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率”,而潜在增长率最终决定了经济的常态。但是,由于经济或者政治环境的不同,经济常态所表示的实际增长率可能高于或低于潜在增长率。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常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时期的常态是不同的,因此,学者们对常态进行了划分,分为“旧常态”和“新常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60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