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附件)

摘 要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作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它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了自身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本文通过分析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论述苗寨旅游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对旅游业发展的对策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框架从五部分来写,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写的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二章介绍了西江千户苗寨的基本情况。第三章从通过问卷调查从各方面分析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发展现状,第四章从通过现状的分析来找出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从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发展存在问题中提出对策建议首先是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发展规模 ;其次开发本土商品,实现旅游资源最有效益;再者是对苗寨景区传统文化的保护;最后平衡苗寨景区的客源市场及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同时在相关部门和当地政府制定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的发展政策时提供相应的帮助。
目 录
1 绪论 2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2
1.1.1研究目的 2
1.1.2研究意义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国外研究现状 2
1.2.2国内研究现状 2
1.3研究内容 2
1.4研究方法 2
2 西江千户苗寨的概述 2
2.1西江千户苗寨的地理环境 2
2.2景点景观 2
2.2.1吊脚楼 2
2.2.2风雨桥 2
2.2.3千户灯夜景 2
2.2.4苗寨歌舞 2
3 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2
3.1调查问卷概述 2
3.1.1调查问卷设计 2
3.1.2问卷调查目的 2
3.1.3调查问卷过程 2
3.1.4被调查者特征分析 2
3.2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现状 2
3.2.1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的游客人数及收入情况 2
3.2.2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的客源市场 2
3.2.3游客选择西江千户苗寨理由 2
3.2.4西江千户苗寨市场消费与苗寨内服务质量情况 2
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5游客对西江苗寨景点的选择 2
3.2.6游客对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的满意度 2
4 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
4.1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和发展规模较小 2
4.2苗寨景区旅游产品缺乏多样性 2
4.3苗寨景区对传统特色文化保护力度不够 2
4.4苗寨景区本省的客源市场减少及市场消费过高 2
5 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2
5.1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发展规模 2
5.2发展本土商品,实现产品多样化 2
5.3增加对苗寨传统文化的保护 2
5.4平衡苗寨景区的客源市场及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 2
结 论 2
参考文献 2
致 谢 2
附 录 2
1 绪论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研究目的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公园省”的美称,但是其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然处于落后水平。贵州省境内黔东南州被誉为“然的民族文化博物馆”、“绿色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是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胜地,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著名人为景观和生态境光。该地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且不适宜发展工业和农业。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作为黔东南特色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了自身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本文选题为“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实事求是的提出对策和建议,合理利用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的旅游优势,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同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锻炼实际应用能力。
1.1.2研究意义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业发展水平落后,合理利用贵州省旅游资源来发展经济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黔东南州是贵州下辖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经济发展水平低,居民生活水平较低,同时,工业资源匮乏且基础差。但是,黔东南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原生态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对开发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因此,按照生产要素禀赋论,要想提高黔东南经济发展水平,利用当地已有的旅游资源来发展经济切实可行。西江千户苗寨作为黔东南州苗族文化的一种特色旅游形式,对当地民族经济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小处着手,以西江千户苗寨为研究对象,分析它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将本科阶段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早,但直到20世纪70、80年代才开始备受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全球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有关。80年代后随着乡村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有关经营、开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迫在眉睫,对乡村旅游进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愈益凸显,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此,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扩展。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急于摆脱乡村衰落困境的发达国家,将乡村旅游作为了改变乡村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故应对农场危机、实现农业多元化经营、补贴农业收入以及追求经济利益成为了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主要动机(Benjamin,1994;Fleischer,1997;Oppermann,1995;Putzel,1984;Pearce,1990)。[1]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经济动机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经营动机呈现出多元化,涵盖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如爱尔兰某乡村只有1.7%的人因为经济原因而经营乡村旅游(Hegarty,et al,2005);[3]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乡村旅游企业也摆脱了纯粹为经济收益而经营农业旅游的状态,多数农户的经营动机介于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之间(Nancy,2004)。当今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和世界主导意识形态的变化,引起了地方治理结构向以服务业为基础的新政体发展,因此,从政治经济学上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地方或政府适应新的政治形势所做出的一种政策选择(Heather,2006)。[2]
而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有可能成为成功开发、经营、营销现有或未来旅游项目的一个重要因素(Ap,1992),公众支持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极大的回报(Fleischer,etal,2000)。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态度与理解已成为近年来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总体看来,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与态度、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以及相应的理论解释三方面。
居民对乡村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既有反对也有支持,各异Weaver(2001)对澳大利亚沿海Tam2borineMoutain乡村地区居民对旅游的态度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4的居民因与旅游者接触较多,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1/2的居民对乡村旅游持中立态度,他们认为旅游业既带来了经济收益,也产生了负面影响;1/4的居民认为乡村旅游除了能为当地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再无裨益,因此反对发展乡村旅游。Camp2bell(1999)关于哥斯达黎加奥斯辛诺发展乡村旅游的研究则证明多数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持支持态度。
影响居民对乡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因素主要有当地经济水平、旅游业发展程度、居民受教育程度、年龄和参与旅游业的程度等。有关美国科罗拉多州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表明,性别、婚姻状况、就业等人口学特征对居民的态度并无显著影响,但居民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则越不支持发展乡村旅游(Allen,etal,1988);经济和旅游业都很发达或都不发达的乡村居民,对旅游开发持积极的态度;反之,经济不发达或旅游业不发达的乡村社区居民,对旅游业持消极态度。而居民对娱乐活动的态度则只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与旅游发展水平没有直接关系。他还发现居民在本地居住时间的长短对居民对旅游的态度没有重大影响(Allen,etal,1993)。Weaver(2001)的研究显示,参与旅游业较多的居民更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发展阶段理论和社会承载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态度。Long等人(1990)的研究发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89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