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市场结构和绩效之间关系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银行业为例
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体系的市场格局和经营模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是以随着金融业管制的不断放松,银行体系中现有的市场竞争是否是良性的、合适的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海内外许多学者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和绩效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已进行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在此基础上,本文选择长江三角洲地区16家大型商业银行2011-2015年的财务年报数据和相关审计资料,利用回归模型估算出两者之间的回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市场力假说不适用于长江三角洲地区银行业,但是其市场份额对银行经营绩效具有正的解释能力。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2
(一)国外文献综述 2
(一)国内文献综述2
三、研究设计3
(一)数据收集3
(二)指标选取3
(三)建立回归模型4
四、数据分析4
五、回归结果分析6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7
致谢7
参考文献7
银行业市场结构和绩效之间关系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银行业为例
金融135 陆艳
引言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业体系的经营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四大行的垄断局面现已土崩瓦解。在中国加入了WTO以后,经济方面的管制也在逐渐宽松,越来越多的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他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纷纷加入到金融体系中。这改变了金融市场原有的竞争结构和秩序,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经营模式和经营业绩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那么从目前来看,银行体系中现有的市场竞争秩序和格局是否是良性的、合适的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关于银行业市场结构和绩效水平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研究工作。国外学者对此建立了两种学说,分别是结构行为绩效假说(也称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
市场力量假说包括传统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结构行为绩效假说、相对市场力量假说和平静生活假说: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假说认为,当市场集中度较高的时候,企业作为交易市场中有利的一方,可以通过设置市场需求方能承受的最高价格来剥夺消费者剩余,从而获得高的经营绩效;相对市场力量假说认为,在寡占型市场中有些领头羊企业市场份额较大,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提供多样性、差异化的服务和产品,从而可以通过卖方市场来设定高的价格,以获取经济利润,因此没必要联合其他企业进行共谋;平静生活假说则认为由于政策或其他方面的因素,相关市场内的几个大型企业处于垄断状态,市场集中度和市场份额比较高,因此市场环境较为宽松,这种情况下可能没有足够的激励制度来改善自身的经营方式和绩效水平,因此不会在提高运行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营效率可能会降低。
效率结构假说包括相对效率结构假说和规模效率结构假说:前者认为,企业主要是因为其较高的内部经营和技术管理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并以此提高了市场集中度,所以能够获得高的经济利润;规模效率结构假说则指出,企业规模的大小才是影响其生产成本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越大,规模经济效应也就越大,从而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并提高市场集中度。
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重中之重,改革已势在必行。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产权结构比较单一;二是行业集中过高问题。如果是因为行业的高度集中导致银行业的规模不经济和垄断,并进而影响银行业的绩效,那么就应该调整市场结构,降低进入壁垒,放开行业准入制度。但如果原因是产权结构所致,那么进行产权改革比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更重要。因此,研究中国商业银行业究竟适应于市场力量假说还是效率结构假说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银行业绩效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以整个国家为前提的,但是不同的地方银行方面的发展不一样。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的首要经济区,国家定位的国内综合能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国际上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吸引了众多中资和外资商业银行在此设立机构,银行间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此基础上,以2011—201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对长江三角洲地区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绩效水平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为决策部门提供评价依据,从而能够更好地规范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国外文献综述
Berger,Hannan(1999)运用SCP理论(结构行为绩效理论)对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认为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对其经营绩效具有正的影响。
但是SCP理论缺乏微观理论的支撑,变量的选取依随着研究者的变化而变化,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致使研究结果缺乏一定的可靠性。究竟是市场结构最终影响了市场绩效,还是市场绩效影响了市场结构,这一点SCP理论并没有很好地解决。Jackson(2002)经过研究得出,如果把市场集中度和市场份额同时作为解释变量,市场集中度的系数不显著,而市场份额的系数显著为正。因此他认为,对银行业的实证结果支持效率结构假说,市场份额不会带来市场力量。以Domsetz和 Peltzman为代表的学者赞同以上说法,他们另外提出了“X效率结构(ESX)假说”,认为银行拥有更先进的管理水平和技术的话,就能够更有效率得完成生产上的配置,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营业利润,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由上文可见,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市场,对于银行业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可一概而论。正如有研究表明,市场力量假说是适用于欧洲银行市场的,但却不适用于美国银行业,在美国银行业市场中,市场份额对经营绩效有着显著的正效应。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2
(一)国外文献综述 2
(一)国内文献综述2
三、研究设计3
(一)数据收集3
(二)指标选取3
(三)建立回归模型4
四、数据分析4
五、回归结果分析6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7
致谢7
参考文献7
银行业市场结构和绩效之间关系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银行业为例
金融135 陆艳
引言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业体系的经营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四大行的垄断局面现已土崩瓦解。在中国加入了WTO以后,经济方面的管制也在逐渐宽松,越来越多的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他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纷纷加入到金融体系中。这改变了金融市场原有的竞争结构和秩序,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经营模式和经营业绩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那么从目前来看,银行体系中现有的市场竞争秩序和格局是否是良性的、合适的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关于银行业市场结构和绩效水平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研究工作。国外学者对此建立了两种学说,分别是结构行为绩效假说(也称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
市场力量假说包括传统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结构行为绩效假说、相对市场力量假说和平静生活假说: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假说认为,当市场集中度较高的时候,企业作为交易市场中有利的一方,可以通过设置市场需求方能承受的最高价格来剥夺消费者剩余,从而获得高的经营绩效;相对市场力量假说认为,在寡占型市场中有些领头羊企业市场份额较大,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提供多样性、差异化的服务和产品,从而可以通过卖方市场来设定高的价格,以获取经济利润,因此没必要联合其他企业进行共谋;平静生活假说则认为由于政策或其他方面的因素,相关市场内的几个大型企业处于垄断状态,市场集中度和市场份额比较高,因此市场环境较为宽松,这种情况下可能没有足够的激励制度来改善自身的经营方式和绩效水平,因此不会在提高运行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营效率可能会降低。
效率结构假说包括相对效率结构假说和规模效率结构假说:前者认为,企业主要是因为其较高的内部经营和技术管理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并以此提高了市场集中度,所以能够获得高的经济利润;规模效率结构假说则指出,企业规模的大小才是影响其生产成本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越大,规模经济效应也就越大,从而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并提高市场集中度。
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重中之重,改革已势在必行。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产权结构比较单一;二是行业集中过高问题。如果是因为行业的高度集中导致银行业的规模不经济和垄断,并进而影响银行业的绩效,那么就应该调整市场结构,降低进入壁垒,放开行业准入制度。但如果原因是产权结构所致,那么进行产权改革比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更重要。因此,研究中国商业银行业究竟适应于市场力量假说还是效率结构假说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银行业绩效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以整个国家为前提的,但是不同的地方银行方面的发展不一样。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的首要经济区,国家定位的国内综合能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国际上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吸引了众多中资和外资商业银行在此设立机构,银行间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此基础上,以2011—201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对长江三角洲地区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绩效水平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为决策部门提供评价依据,从而能够更好地规范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国外文献综述
Berger,Hannan(1999)运用SCP理论(结构行为绩效理论)对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认为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对其经营绩效具有正的影响。
但是SCP理论缺乏微观理论的支撑,变量的选取依随着研究者的变化而变化,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致使研究结果缺乏一定的可靠性。究竟是市场结构最终影响了市场绩效,还是市场绩效影响了市场结构,这一点SCP理论并没有很好地解决。Jackson(2002)经过研究得出,如果把市场集中度和市场份额同时作为解释变量,市场集中度的系数不显著,而市场份额的系数显著为正。因此他认为,对银行业的实证结果支持效率结构假说,市场份额不会带来市场力量。以Domsetz和 Peltzman为代表的学者赞同以上说法,他们另外提出了“X效率结构(ESX)假说”,认为银行拥有更先进的管理水平和技术的话,就能够更有效率得完成生产上的配置,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营业利润,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由上文可见,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市场,对于银行业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可一概而论。正如有研究表明,市场力量假说是适用于欧洲银行市场的,但却不适用于美国银行业,在美国银行业市场中,市场份额对经营绩效有着显著的正效应。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