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影响研究
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影响研究[20200105130256]
近些年来,工业效率增长依旧是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力度的提高促使工业企业为了满足规制要求而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技术进步带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在这时我国在“十二五”计划中也再次强调了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型社会道路。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环境规制对工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来达到环境保护和提高产业经济增长的双重成效。显然,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是加强环境规制,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 本文通过选取我国2004-2013年30个省区的的样本,利用DEA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环境效率建立公式,然后通过《中国统计年鉴》的面板数据使用DEAP2.1软件分析环境规制对我国工业效率的影响研究,从而来进一步分析保护环境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提出相关建议,使企业效益增长与保护环境方面实现双赢。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环境规制,工业效率,环境效率,DEA模型
目 录 1 引言…………………………………………………………………………………1 2 环境规制与技术效率的一般理论研究……………………………………………2 2.1 环境规制界定与规制工具 ………………………………………………………2 2.2 环境规制对技术效率影响的理论研究…………………………………………2 3 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影响机制 ………………………………………………5 3.1 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直接影响……………………………………………… 5 3.2 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间接影响……………………………………………… 7 4 对我国工业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9 4.1 DEA模型的基本思路 ……………………………………………………………9 4.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10 5 政策建议…………………………………………………………………………18 5.1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适当提高环境规制标准…………………………19 5.2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19 5.3 增加研发投入,培养为科技人才,提高技改效益……………………………19 5.4 加强政府政策法规扶持力度……………………………………………………20 5.5 制定适合该地区的政策法规……………………………………………………20 结论……………………………………………………………………………………21 致谢……………………………………………………………………………………22 参考文献………………………………………………………………………………23 图一 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直接影响SCP图…………………………………………5 图二 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间接影响SCP图…………………………………………6 表1 投入和产出各类变量名称及单位………………………………………………10 表2 各指标的统计描述………………………………………………………………11 表3 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下的各省环境效率值………………………………13 表4 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三大区域环境效率值……………………………14 图三 东部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效率值………………………………………15 图四 中部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效率值………………………………………15 图五 西部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效率值………………………………………16 图六 全国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效率值………………………………………16 图七 部分省份的环境效率…………………………………………………………17
1 引言 从19世纪末开始,那些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都选择了以工业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后多就是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环境遭受污染不仅会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环境规制作为本国的重要规制,并在保护环境和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中选择平衡点,尽量达到最优化选择。就在最近几年,我国领导人也在不同的场合明确的提出要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然而,问题的根本是,推动工业化的基本经济机制是市场经济制度,过度自由化的市场经济显然难以自发地解决环境保护与工业增长的矛盾,这就必须求助于政府的干预。其中,政府进行干预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环境规制。 中国凭借开放的经济政策使得经济高速发展并且迅速迈向了工业化的进程, 也为世界经济大市场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但是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依靠工业增长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模式依然是主要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稀缺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污染,而且也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小的压力。这种增长模式与我国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型社会的要求相背离,因此,把中国工业结构从根本上改变,对工业企业进行环境规制是非常必要的。但另一方面,政府的环境规制措施实施后可能会对工业企业产生不小的负作用,例如,工业企业为了降低污染排放而进行工业技术革新,可能都会造成一定的成本增加。 1991年,迈克尔·波特就在他的研究中提出,政府通过制定恰当的环境规制政策可以刺激企业来进行工业技术上面的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后来这种研究结果被称为修正观点,也就是著名的“波特假说”(Porter hypothesis)。环境规制可以促进企业技术效率,创新的技术效率降低了环境污染,减少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增加企业的赢利能力,这就弥补了环境规制带来的成本提高。波特假说的提出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争议,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环境规制对工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来探讨如何达到环境保护和提高产业经济增长的双重成效。 2 环境规制与技术效率的一般理论研究 2.1 环境规制界定及规制工具 环境规制,从字面上理解也被叫做是环境管制,它是以个体为对象,以保护环境为目的,通过有形制度或无形意识的一种约束性力量。在现在对环境规制的最新理论研究中,不少学者都同意将环境规制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另一个就是基于市场的环境规制政策[1]。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Command and Control,简称CAC)是一种传统的环境规制工具,其特点是,由于信息不完全,政府不会考虑也不可能考虑每个企业的差异性问题,致使每个企业都要承担相同的污染控制负担。企业生产者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被动的接受政策或制度的要求,否则将他们就会面临法律或行政渠道所施行的处罚(OECD,1994)。由于企业和地域间的差异性,尽管不同行业的企业采用相同的技术所产生的减污成本也有可能不同,这就让国家无法制定统一的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这就让政府在监管层面上存在漏洞,无法使环境规制达到预期的效果。 基于市场的环境规制政策(Market-Based Incentive,简称MBI)是一种给企业相关经济激励的政策,因此也被叫作经济激励政策。政府相关部门主要会通过减少和免收税费和奖励补贴方式来调动起企业生产者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积极性,这些积极的方法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也为企业指引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调动了企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政府也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这是“双赢”的方式。政府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政策方式来调动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收费(税)制度,补贴和押金返还制度,自愿性协议制度。 2.2 环境规制对技术效率影响的理论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不少经济学家就已经开始不断地关注起环境规制对企业影响这一个命题。本文是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观点: 2.2.1 观点一:环境规制导致产业效率下降 ?传统经济学家们认为,企业追求自身生存发展,实施环境规制,将资本投放于治理污染排放等活动,而这部分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通过技术效率创新来改善这种情况,但是想要提高技术效率同样也需要资本投入。因此,可能对工业技术效率的创新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后,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也将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企业生产效率的下降。 在1983年,美国的Gollop和Robert,以煤炭为重要原材料的电力产业进行了相关分析。在美国空气清洁法案颁布后,电力产业企业被强制采用含硫量更低的煤炭以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这变相的增加了企业的发电成本,结果显示56家电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1973-1979年期间以每年0.59%的平均速度下降。Gray(1987)调查了美国的OSHA标准和EPA认证标准的实施对美国450个制造业1958年至1980年期间的生产效率水平和增长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使产业生产效率每年平均降低下降1.98%,增长效率每年平均降低0.57%[2]。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Barbera和McConnell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960-1980年这20年兼的美国化工、造纸、重金属、食品加工以及造船等行业生产效率的下降了大约10%到30%的,其中绝大部分的原因是企业用于治理污染的投资。 2.2.2 观点二:环境规制促进技术创新并提高产业效率 虽然绝大多数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保护环境的机会成本太高,对企业经济发展会有负面作用。但是从动态角度来分析,传统观点受到著名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等人的怀疑,波特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常常会对受规制的企业有利,这一观点就是后来的“波特假设”。波特认为政府制定了环境规制的政策会给企业生产者带来创新力的契机,有效的环境规制政策会给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进而提高企业的工业效率,不仅促进了企业产业结构改善,也同时在不断提升企业的国内外竞争力。 ? 在波特的研究中,他认为环境规制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可以有两个方面:第一种就是对企业在生产效率中的激励;第二种就是对提高环境技术效率活动的激励。这两种激励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两者不仅相辅相成,也相互制约。因为用于环境技术效率的资金投入,必然会挤占企业用于生产效率的资金投入,导致企业用于这两种效率上的资金投放比例不平衡,但是,这两个效率之间总是存在密切的联系,比如由政府制定了环境规制,给企业带来的技术效率上面的创新改善,在减少企业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同时也减少了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这就间接地减少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等。 ?? 在1996年,SimPson和Bradford研究发现了:在世界上只存在两个国家,每个国家也只有一家企业的情况下,环境规制不仅可以增加企业利润,还能够改善环境。在2002年,Jaffe在研究后发现,国家制定的环境规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增加的生产成本是由环保型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的可获得性这两个方面所共同决定的,而工业技术创新的性质和更新换代速度又受到环境规制政策的制约[3]。在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Brunnermeier和Cohen共同研究了在污染防治法案实施后对于企业的工业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他们选取了1983-1992年期间的146个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结果表明:在污染防治法案的实施后,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把RAD(专利数量)当做衡量指标,企业在污染防治投入方面每增加一百万美元,RAD就会增加0.04%,此外,还发现在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内越容易出现企业的工业技术创新。 2.2.3 观点三: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影响不确定 就在波特提出他的假说后不久,在经济学和环境保护学领域中引发了激烈而长久的争议,不同的学者围绕假说的发生条件、主要核心思想和理论的普适性等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观点。因此,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些学者认为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影响并不能得出一个稳定且正确的答案,环境规制不仅受环境遭受的损害程度制约,还与环境规制力度、企业融资的能力、企业创新力的高低和清洁技术的可获得性等有关,并不是单一因素影响决定的,形成了最后的综合观点。 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Pittman就在1994年提出了 ,环境规制总会带来企业带来一些额外生产成本增加,这些支出将与保护环境相权衡[4]。演化经济学认为,企业和其他有生命的生物一样,具有异质性的特点,不能也不可能遵循同一市场行为,在所有基本条件都确定的情况下,不同生物企业可能会对环境规制采取不同的反映。在1995年的德国,Conrad 和 Wastl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手段,搜集到了1975至1991年16年期间10个重污染产业的面板数据,在他们整理分析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政府实施环境规制政策后,的确降低了一部分产业的生产率,与此同时对剩下产业的影响力却微不足道。紧接着在2007年,Stefan 和 Ambec从更加科学和系统的方法统计了相同的一组面板数据后,发现环境规制政策实施后并没有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工业效率。由于环境规制所产生的治理污染成本,企业可以部分或全部从其他方面得到补偿,比如政府补贴和奖励。 3 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影响机制 3.1 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直接影响 本文利用现代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简称SCP范式研究环境规制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市场结构是指企业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和形式。企业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了取得战略上的先机而采取的行为。企业绩效是指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效益。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直接影响表现在政府政策直接作用于市场行为。 图一: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直接影响SCP图 ? 从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开始陆续对环境管制通过何种方式影响技术创新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不少学者认为,政府制定环境规制政策是因为政府产生了对于技术创新的需求,从而人为地给某些企业创造了一个新的技术创新领域或者创新力。与上述学者认为的观点对立的是,有其他的学者认为,政府通过环境管制可能会给企业技术创新带来不小的阻碍,实施环境管制会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比如以美国为例,在实施了环保方面的政策后劳动生产率就下降了大约百分之一。也有不少的学者认为环境规制会受到各种确定或者不确定的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也会不同。 ?? 环境规制作为一种政府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政策,对企业发展外部环境有着深远影响。在1994年,王春法认为,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可以从两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其一,政府规制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其二,政府规制会影响企业技术革新换代速度。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必须结合企业具体部门以及相应的企业文化氛围来考虑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在1995年,Porter and vander Linde做了大量实证研究来寻找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有哪些,通过案例分析后证明了适合企业的环境规制可能会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5]。以农用肥料为例,在政府实施环境规制政策前,其主要方向是研究开发各种高效的农药和肥料等。人们使用农药主要会考虑其杀虫效果,对农产品的影响以及农药的价格等,这就使得那些农药制造企业很少会考虑农药化学品残留后对个人人体健康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然而,在政府实施环境规制政策后,那些农药制造企业不得不考虑生产产品(农药)时污染物的排放问题,逼迫企业改良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效率,转向高效、低残留、对环境影响最小化这三个目标,这就导致这些企业调整研究开发的目标和技术创新的方向,最后提高技术效率也就水到渠成了。在大量的实证分析及研究中得出: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总体大于其阻碍作用,所以,环境规制是促进了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而不是阻碍。 3.2 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间接影响 在实际中,不仅存在环境规制政策直接作用于企业技术效率的现象,还存在间接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现象[6]。按照图一SCP范式路线图来看,研究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间接影响,路线图如图二所示: (政府政策)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图二:环境规管制对工业效率间接影响SCP图 3.2.1 环境规制通过市场结构来间接影响工业效率 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间接影响,相当于政府首先通过发布环境规制政策对市场结构产生影响,然后由市场结构对企业市场行为来产生影响,从而使企业产生一定的利润。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例如制度、观念、市场等,而市场结构是指企业之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和形式,通常通过市场集中度和企业进入状况来描述。关于企业进入状况包括进入与退出障碍,它是指:该产业现存的企业对于那些可能进出此行业的其他进入者会设置各种障碍来阻止他们进入,对于那些已存在的企业想要退出此行业也是很繁琐的[7]。 3.2.2 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促进了技术创新 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希望可以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但是不幸的是,在这方面,研究者们还存在一些比较大的分歧,分歧的主要点是市场集中是否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许多经济学家都相信,市场集中是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提高。这种观点最主要代表人物是熊彼特,根据熊彼特的定义,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等[8]。熊彼特在他的研究中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不确定的因素,即使你投入大量的时间、资本、人才和精力也不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回报,大企业有承担这些风险的实力,技术创新成功后带来的效益也是无法预计的。后来,曼斯菲尔德通过对大量产业的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市场集中的关系会因产业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其他学者的一些实证研究也指出,市场集中度高有利于创新[9]。 苏东水(2002) 从理论上研究了产业的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首先,他运用比较经济学的方法,为了推断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这两种极端市场情况下企业创新力的强弱关系,得出结论:完全竞争市场下企业的创新收益高于完全垄断市场下企业的创新预期收益,即完全竞争比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力的提高。根据他们的研究,不难得出,较高的市场集中度有利于技术创新[10]。 3.2.3 环境规制通过设置壁垒来影响企业 政府制定的环境规制政策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企业排放污染物标准,二是强制关闭那些重污染企业。从产业组织理论方面来考虑,第一种环境规制政策相当于提高了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第二种环境规制政策相当于取消了企业退出市场的壁垒。环境规制通过设置壁垒不仅对企业会有影响,也会对市场集中度有影响。经济学家研究后表明,进入壁垒是产业利润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进入壁垒的难度越高,其他企业想进入该行业的难度就越大。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理论研究,我国的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壁垒: (1)政策性壁垒:指国家的通过国务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等来立法,制定相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某些企业进入一些特定的行业。如我国的银行业和通信业都是国家垄断的,其他私人企业是无法进入的。 (2)资源性壁垒:指因为我国部分资源分布的不确定性,导致某些厂商因资源无法获得而不能进入该行业。资源性壁垒主要存在于采矿业。 (3)技术性壁垒:指对那些企图进入该行业的其他竞争者技术层面上的限制。那些企图进入的企业因为无法掌握所需要的关键技术而无法进入该行业。技术性壁垒主要存在于高端技术行业,如航空航天工业。 (4)抵制性壁垒:指那些已经存在的企业为了抵制潜在进入企业而采取的不利于他们进入的措施,如降价、增加广告宣传等。 对于这四种壁垒的看法,我国的经济学者也有相关的研究,比如在1999年,谢垩就认为,从经济上分析,进入壁垒是一把“双刃剑”,具有正面作用的双重性质[11]。由于环境规制的双重作用,不仅可以提高进入壁垒,甚至还可以降低(取消)退出壁垒,使得现有的那些重污染、低竞争力、陈旧生产方式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强制退出。新的企业又因壁垒设置的水平过高而不能进入该行业,导致了在一定的市场和区域内维持了一定规模的企业数量,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市场集中度。而从前面的研究中可以得出,市场集中度越高,企业市场效率就会越高。 4 对我国工业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DEA模型的基本思路 为了工业技术效率的测量,我们采用一种效率评价方法,也就是网络数据包络法(DEA),它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是处理多输入、多输出生产过程的有力工具,最初称之为基于规模报酬不变的DEA模型,该测量方法由Charnes , Cooper 和 Rhodes共同提出。 传统的DEA模型在效率估算中只考虑了环境保护的投入变量,并没有考虑非期望产出,即废水(主要是COD)和废气(主要是SO2)。下面就用DEA模型分别分析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下环境效率的情况。 DEA模型建立如下: 假设每一个决策单元(中国30个省份)选用N种投入变量x=x(x1,x2,,xN)∈RN+,得到M种期望产出变量y=y(y1,y2, ,xM) ∈RM+以及I种非期望产出变量b=(b1,b2, ,bI) ∈RI+用P(x)表示生产可能性集合[12]: P(x)={ (y,b):x能生产(y,b)},x ∈ RM+ 用DEA模型(即数据包络分析法)则是研究上述变量再合适不过的方法了。假设在每一个时期t=1,2, ,T,第K个城市的投入和产出值(xk,t,yk,t,bk,t)。利用这些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可以构造如下DEA模型: Pt( t)={(yt,bt): ≥ ,m=1, ,M (1) ≤ ,n=1, ,N (2) = ,i=1, ,I ≥0,k=1, ,K} (3) 基于上述DEA模型,我们可以将环境效率模型表示如下: EE=Minθ (4) ≤ ,n=1, ,N (5) ≥ ,m=1, ,M (6) =θ ,i=1, ,I ≥0,k=1,2, K (7) 上述模型也可以与加权非射线效率模型组合成环境效率非射线效率模型。θ值就是第K个决策单元(省份)t年的环境效率值。在研究和统计领域,θ被用来描述成实际污染排放离最小污染排放的距离。只要是落在边界上的决策单位就称为DEA有效,其效率值为1;而那些没有落在边界上的决策单位就称为DEA无效,其效率值处于0与1区间。因此,其距离越大,说明环境效率越低。当θ=1的情况下,表明实际污染排放离和最小污染排放的距离重合,也就是效率值达到最优的情况;而当θ≠1时,我们就认为其位于环境生产前沿之下,环境效率值损失了1-θ,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来弥补这些损失的环境效率值,比如,改进工业技术、人为强制控制、资本投入和观念改变等。 4.2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因此我国也处于飞快的城市化进程中。据统计,中等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61%,高收入国家为78%,中国2013年的城市化率为53.7%。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60%左右,这意味着有大约3亿人口将转移到城市里[13]。在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时,很多学者将城市化和工业生产、人口增加、经济增长等因素作为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来进行分析。城市越大,环境污染问题越多: 一方面,工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城镇为主;另一方面,与人口城市化进程相伴的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劳动力人数的情况,伴随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本文实证分析中,通过收集2004-2013年中国30个省份关于环境的投入和产出数据(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分析在考虑非期望产出下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下环境效率情况,首先得到如下投入和产出变量表一: 表1:投入和产出各类变量名称及单位 变量变量名称单位投入变量 能源消费总量亿千瓦时就业人数万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万元期望产出GDP亿元非期望产出废水(COD)排放量万吨废气(SO2)排放量万吨所使用的投入和产出变量的定义如下: (1) 投入变量:投入变量采用我国工业最主要的要素能源消费总量,就业人数和工业治理污染投资指标来作为研究对象。 (2) 期望产出:期望产出用本文需要统计的30个省份GDP表示。 (3) 非期望产出:是指企业在正常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为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可得性,本文选取了废水(SO2)和废水(COD)这两个具体的污染物指标作为研究对象。 (4) 能源消费总量:它是指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由于能源的种类十分繁多,许多能源的消耗并不产生污染,有些研究在计算能源投入时除去核电、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耗费。为了统计的方便性和数据的可得性,所以本文将生活必不可少的耗电量作为能源投入的数据。 (5) 就业人数:它一般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总和。在统计口径上可以用标准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间或者就业人数进行衡量,本文出于数据易得性的考虑,采用历年中国就业人员数作为劳动投入量指标。 (6)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工业治理污染投资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资本投入。 表2:各指标的统计描述 地区 指标均值最小值最大值 东部地区工业生产总值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 就业人数 耗电量 工业SO2排放量 工业COD排放量214455 2501228 6501 1446 757 41399488 1745043 4918 920 680 144 351978 3789494 9581 1994 951 1022 中部地区工业生产总值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 就业人数 耗电量 工业SO2排放量 工业COD排放量90068 1247268 3138 1863 664 260 39489 713020 2181 1034 576 119 155411 2349835 4608 2656 824 528 西部地区工业生产总值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 就业人数 耗电量 工业SO2排放量 工业COD排放量70248 49955 2754 816 651 395 28945 13754 2095 1259 558 919 126956 109261 3888 469 750 150 全国工业生产总值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 就业人数 耗电量 工业SO2排放量 工业COD排放量374771 217467 12393 2423 2072 106813754 2095 576 5909 558 119 351978 204205 9581 4125 951 1022 注: 东部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海南、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 中部地区: 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地区: 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从统计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各指标值无论是工业的“好”产出还是“坏”产出,东部地区均大于中西部地区,这说明我国工业主要都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14]。并且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投资治理工业污染的资金投入明显高于中西部,这也就说明了东部地区治理工业污染的成本高于中西部地区,这就是导致21世纪刚开始的时候,东部地区落后的工业生产技术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原因。 本文选用2004-2013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选取DEA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用DEAP2.1软件分别对上面表1中各省份的投入和产出变量(其中产出变量分为考虑非期望产出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这两种情况)进行计算,效率测算的结果,(表3)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分析我国省份、区域之间环境效率情况,也能够了解在以上两种情况下环境效率值的差异情况: 考虑不考虑考虑不考虑考虑不考虑考虑不考虑考虑不考虑2004200420062006200820082010201020122012北京0.8580.8010.7910.6851.0001.0001.0001.0001.0001.000天津0.8860.8860.8480.839 0.9731.0000.9971.0001.0001.000河北1.0000.9480.9581.000 1.0001.0001.0000.9581.0001.000辽宁0.7220.8930.8781.0000.9081.0001.0001.0000.9890.991上海1.0000.7610.6370.802 0.6570.794 0.7770.7970.8890.945 江苏1.0000.9640.9130.879 0.8890.8330.7990.8000.9630.963浙江1.0000.8811.0000.8811.0000.9041.0001.0001.0000.970福建0.9390.8751.0001.0001.0000.8861.0000.8841.0001.000山东0.8540.8540.7000.8570.7490.8920.7600.9360.8240.970广东1.0000.7580.8890.7430.9150.9710.8931.0000.9210.921海南1.0001.0000.6760.6970.7520.970 0.8230.9960.8310.831山西1.0000.5680.5290.5850.5570.5580.5210.5210.5560.686吉林1.0000.6181.0000.4861.0000.5221.0000.5281.0000.831黑龙0.7850.4540.7331.0000.7110.5030.7980.7980.7210.689安徽0.9480.9170.8890.7180.9150.7910.8840.7720.8980.819 江西0.8780.7031.0000.7161.0000.7621.0000.864 1.0000.686 河南0.7620.5780.6271.0000.6330.829 0.6300.6300.6770.647 湖北1.0000.5740.7550.7140.7951.0000.8430.7550.9410.721 湖南0.7640.6370.7240.8480.8340.7630.8210.8210.8890.786内蒙0.7930.8150.7890.7910.7510.8890.6980.6980.6990.721广西0.4810.7760.5200.7780.5470.5470.5690.5690.6010.499 重庆0.4160.7710.4470.6560.4840.4840.5560.5560.5980.651四川0.6480.5560.6340.6920.6430.6430.5740.5740.5250.533贵州0.5520.4030.5780.5490.5800.5770.5410.572 0.6310.783云南0.3510.4570.3630.3630.3430.3430.3450.3450.3480.498陕西0.5190.4710.5190.6190.5850.5850.6440.4280.6970.574 甘肃0.4630.5630.4700.428 0.5550.4330.6460.4470.5990.503 表3 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下的各省环境效率值 通过整理后可以得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考虑非期望产出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下三大区域环境效率值表4: 表4: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三大区域环境效率值 东 部 考虑北京 0.93天津 0.78河北 0.86辽宁 0.84上海 0.86江苏0.81浙江 0.77福建 0.81东 部 不考虑北京 0.89天津 0.94河北 0.96辽宁 0.93上海 0.84江苏0.87浙江 0.89福建 0.89东部 考虑山东 0.80广东 0.91海南 0.87东部 不考虑山东 0.88广东 0.88海南 0.89中部 考虑山西 0.75吉林 0.78黑龙江 0.79安徽 0.78江西 0.68河南 0.71湖北 0.73湖南 0.88中部 不考虑山西 0.55吉林 0.63黑龙江 0.69安徽 0.80江西 0.81河南 0.69湖北 0.80湖南 0.77西部 考虑内蒙古 0.68广西 0.64重庆 0.49四川 0.69贵州 0.78云南 0.63陕西 0.61甘肃 0.52西部 不考虑内蒙古 0.75广西 0.59重庆 0.61四川 0.60贵州 0.57云南 0.50陕西 0.56甘肃 0.52西部 考虑青海 0.69宁夏 0.58新疆 0.61西部 不考虑青海 0.609宁夏 0.57新疆 0.60平均 考虑全国 0.75平均 不考虑全国 0.74 对以上所有的研究数据进行整理,以横轴为时间和纵轴为环境效率值,利用折线图分别对我国三大区域,即东部,中部和西部在考虑期望产出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下的对比情况,更能直观的反映出情况,得出结论,情况如下面所示: 图三 东部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效率值 图四 中部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效率值 图五 西部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效率值 图六 全国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效率值 为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又随机选取了中国东部省份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中部省份山西、黑龙江、安徽,西部省份青海、新疆、重庆、广西、四川。得到图五(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时部分省份平均环境效率值): 图七 部分省份的环境效率 观察上面的图七,不难看出各省份的环境效率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效率较高的省份有:北京(0.93)、河北(0.86)、辽宁(0.84)、黑龙江(0.79),而相对较低的地区有:青海(0.69)、新疆(0.61)、重庆(0.49)、广西(0.64)等。 从图六整体上来看我国环境效率值情况,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就我国在2004-2013年期间而言,呈逐年增长趋势结合图三、图四和图五,全国的环境效率水平介于东部与中西部之间。从图三、图四和图五整体来看,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环境效率和全国情况类似,也都有逐年稳步增加的趋势,但是在数值上可能会有所差异。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得到东部地区的环境效率比中部与西部地区都高,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差距不是很大,中部略高于西部,并且中西部地区环境效率发展趋势基本趋同,在2007-2008年以后各地区的效率水平下降趋势较为明显[15]。这可能与2008年我国重型化工产业的崛起有很大关系,由于化工工业属于重污染企业,带来较高工业产值的增加同时(“好”的产出),也会伴随较高的环境污染产出(“坏”的产出)。 从图三、图四、图五和图六对比中来看,我们能够知道,在2004-2013年这一时间段,就全国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环境效率比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环境效率略高。这可能是与我国近几年来一方面对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正在逐渐地改变原有的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模式,另一方面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环境的确得到了不小的改善。从我国三大地区来看,东部的情况不明显,有交叉部分,中部区域是考虑考虑非期望产出比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环境效率略高。西部地区主要和全国情况类似,也是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环境效率比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环境效率略高。 上述分析把废水(COD)、废气(SO2)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考量范围,从而使环境效率水平的估算更接近于真实情况,可以看出环境效率在我国30个省份的情况都不太相同,环境效率值较高的省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环境效率值较低的地区都在中西部地区。 产生这些差异,它一方面与我国30个省份地理位置有关。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有与外国企业贸易往来的历史经验,积累了大量资本,工业企业数目众多,这为我国东部地区企业技术效率较高提供了基本条件。所以在本世纪初,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各种类别的企业势头发展迅猛,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不同地区的企业因为其企业生产状况,企业文化,政策法规的不同,导致企业决策者面对环保技术改进的难题时的选择也会不同,从而作用于企业的环境效率[16]。中西部地区的位置较偏,交通没东部发达,也没东部那么多优势条件,环境效率必然会较低。 也与我国这30个省份的教育设施的分布有关。说到教育设施 ,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而作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学,中国较好的大学几乎都位于东部,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为企业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人才,他们不仅为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提高技术创新和发明的更新换代速度带来动力。反观中西部地区却没有那么多教育设施,劳动力素质较低,工业生产方式落后,工业效率低下。 最后它也与我国各地区不同的保护环境政策和标准有关。从以上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东部来说明显较低,政府为了提升中西部地区企业的竞争力,制定并实施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政策,比如为了改善环境,减少或免收企业相关税费,补贴或奖励企业环保措施,这相当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中西部地区企业生产成本[17]。东部地区在经济得到率先发展的强大机遇时,也面临着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同于中西部地区,为了改善环境,政府会增加企业相关税费,这就增加了东部地区企业的生产成本。 5 政策建议 从上述实证研究可以看出,中国环境效率水平从总体上看还行,但地区差异比较大,环境规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企业带来工业效率上的提高,然而,环境规制政策对各个地区的要求不尽相同,这也是我国企业工业效率地区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因此,环境效率值越小,企业效益越低和污染物排放量越大。从DEAP2.1软件分析后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三大地域中无论从工业生产总值还是环境效率,东部地区都是最大的,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合。针对上述研究情况,我们提出以下五点政策建议。 5.1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适当提高环境规制标准 从上面实证研究后得出的结果来分析,我国三大区域的工业技术效率仍然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只有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达到需要的存量和增量,环境规制才是有效的,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用,才会与企业技术效率提高构成良性循环[18]。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经济发展的质量,也要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也就是说,政府要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环境规制标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 5.2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近几年,我国三大区域都在不断提高环境效率,在结合自身发展的情况下,借鉴了许多发达国家了产业结构,把握好经济全球化的节奏,充分利用与其它国家的贸易往来的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服务业。西方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有不少实践经验,在工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些都说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必要的。我国应该以提高经济发展为重点,充分依靠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资源条件,抓住我国相关政策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比如,西部大开发计划和中部崛起计划。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来说,经济基础落后,企业结构单一,要想环境规制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必须在借鉴东部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化环境规制水平。 5.3 增加研发投入,培养科技人才,提高技改效益 我一直相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面对环境污染这一世界难题面前,科学技术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方面,国家要为各类人才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成长环境,企业也可以采取各种形式来吸引人才,为企业技术创新添入新的动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政策,在市场价格、税收、补贴等方面来加强环境规制的强度,迫使企业注意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最终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中国人口众多,各类人才都有,但是在高端领域的精英却很少,要把中国的劳动力大国向人才大国转变,必须增加环保研发投入,培养科技人才,提高技改效益。有投入才会有回报,在人才得到有效培养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人才配置的作用,提高劳动力整体的素质,优化科技队伍,逐步促进人才、企业和效益间的良性循环。 5.4 加强政府政策法规扶持力度 政府在强调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时候,也要在决策者制定政策法规的时候体现出来。比如,一方面可以给那些引进环保技术或者相关设备的企业减免税收或者政策补贴,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一些企业提供环保技术和经验的支持。这样不仅改善了环境,也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使企业和政府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5.5 制定适合该地区的政策法规 政府不要总是坐在办公室里做些理论研究,而是应该多出去走走,通过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制定适合这个区域的环境保护政策。比如在东部地区就应该对那些高环境污染,低工业效率的企业提高相关税费的收取。反之,对那些采用科技创新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就应该在政策上给与他们一定的激励或补贴等。 结 论 本文通过选取我国30个省市,将其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建立DEA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基于《中国统计年鉴》上2004-2013年的数据,使用DEAP2.1软件对中国工业技术效率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环境规制的加强使这三个地区的环境效率都得到了提高,三个地区所受环境规制影响的环境效率也各不相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对于控制环境污染所付出的成本是最高的,这就是导致本世纪开始时,落后的工业生产技术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原因。 为了改善我国的环境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我国急需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即单纯追求产出物的增长而不分产出物是正产出物(“好”产出)还是污染物(“坏”产出)的生产方式,应该采用可以同时增加企业效益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致 谢 这篇论文终于在要结束的时候完成了,不禁有许多感慨和想法涌入我的脑海。在我看来,这篇论文能够顺利完成,最重要的要感谢我的导师左建华老师。左老师从论文刚开始的时候就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建议,引导了我的论文写作思路和大致方向,耐心的指导了我论文直到最后的结束。左老师作为一名资深的论文导师在论文前期就给我提供了大量与我的论文相关数据和参考资料,使得我对本论文题目有了大概的印象和方向,中期告诉我在论文写作上应该注意的细节,最后还给我论文的结构和思路梳理了一次,使论文更加有条理性。虽然和左老师相处时间不长,只有一个多月,但是,左老师耐心勤恳的工作态度,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值得我永远学习。在此,谨向导师左建华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以上所有的文献参考资料的作者,使得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这一个课题的内涵和思路。 最后,在该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了我的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他们对我论文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都给予了不少的帮助。 参 考 文 献 1 Stefan Ambec,Mark ,Srewart Elgie,Paul Lanoie.Ca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hance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J].Resources the future,2011,64(4),253-261 2 GrayW,Shabegian R.Pollution abatement expenditure and Plant-level Productivity: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Ecological Economies,2005,54(4):196-208 3 Jaffe,A. B. and Palmer,K. (1997).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 A Panel Data Stud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 79 (4),610-619 4 Pittman,R.W. (1983),‘Multilateral productivity comparisons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Economic Journal: Vol. 93,pp:883-891 5 Porter,M.,andC.vander Linde.,Towards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 9,pp:97-118 6 李强,聂锐. 环境规制与中国大中型企业工业生产率.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10):55-59 7 赵红.环境规制对产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2008:160-169 8 解垩.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产业经济研究,2008(1):19-25 9 李旭颖.企业创新与环境规制互动影响分析.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61-65 10 赵红.环境规制对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工业经济研究,2008(3):35-40 11 黄德春,刘志彪.环境规制与企业自主创新———基于波特假说的企业竞争优势构建.中国工业经济,2006(3):100-106 12 许士春,何正霞,魏晓平. 环境管制与企业国际竞争力:一个文献综述[J]. 商业研究,2009(09):34-37.? 13 方巧云,胡慧芬.国内环境规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07(1):30-31 14 张成,郭路. 环境规制影响了中国工业的生产率吗———基于DEA与协整分析的实证检验.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3):11-17 15 童伟伟,张建民. 环境规制能促进技术创新吗——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再检验[J].财经科学,2012(11):66-74. 16 熊鹏.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10月第5期:23-28 17 何欢浪,岳咬兴. 策略性环境政策: 环境税和减排补贴的比较分析[J]. 财经研究,2009(02):136-143. 18 程华,廖中举.中国环境政策演变及其对企业环境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11):8-13.?
近些年来,工业效率增长依旧是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力度的提高促使工业企业为了满足规制要求而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技术进步带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在这时我国在“十二五”计划中也再次强调了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型社会道路。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环境规制对工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来达到环境保护和提高产业经济增长的双重成效。显然,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是加强环境规制,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 本文通过选取我国2004-2013年30个省区的的样本,利用DEA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环境效率建立公式,然后通过《中国统计年鉴》的面板数据使用DEAP2.1软件分析环境规制对我国工业效率的影响研究,从而来进一步分析保护环境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提出相关建议,使企业效益增长与保护环境方面实现双赢。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环境规制,工业效率,环境效率,DEA模型
目 录 1 引言…………………………………………………………………………………1 2 环境规制与技术效率的一般理论研究……………………………………………2 2.1 环境规制界定与规制工具 ………………………………………………………2 2.2 环境规制对技术效率影响的理论研究…………………………………………2 3 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影响机制 ………………………………………………5 3.1 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直接影响……………………………………………… 5 3.2 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间接影响……………………………………………… 7 4 对我国工业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9 4.1 DEA模型的基本思路 ……………………………………………………………9 4.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10 5 政策建议…………………………………………………………………………18 5.1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适当提高环境规制标准…………………………19 5.2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19 5.3 增加研发投入,培养为科技人才,提高技改效益……………………………19 5.4 加强政府政策法规扶持力度……………………………………………………20 5.5 制定适合该地区的政策法规……………………………………………………20 结论……………………………………………………………………………………21 致谢……………………………………………………………………………………22 参考文献………………………………………………………………………………23 图一 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直接影响SCP图…………………………………………5 图二 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间接影响SCP图…………………………………………6 表1 投入和产出各类变量名称及单位………………………………………………10 表2 各指标的统计描述………………………………………………………………11 表3 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下的各省环境效率值………………………………13 表4 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三大区域环境效率值……………………………14 图三 东部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效率值………………………………………15 图四 中部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效率值………………………………………15 图五 西部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效率值………………………………………16 图六 全国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效率值………………………………………16 图七 部分省份的环境效率…………………………………………………………17
1 引言 从19世纪末开始,那些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都选择了以工业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后多就是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环境遭受污染不仅会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环境规制作为本国的重要规制,并在保护环境和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中选择平衡点,尽量达到最优化选择。就在最近几年,我国领导人也在不同的场合明确的提出要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然而,问题的根本是,推动工业化的基本经济机制是市场经济制度,过度自由化的市场经济显然难以自发地解决环境保护与工业增长的矛盾,这就必须求助于政府的干预。其中,政府进行干预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环境规制。 中国凭借开放的经济政策使得经济高速发展并且迅速迈向了工业化的进程, 也为世界经济大市场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但是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依靠工业增长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模式依然是主要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稀缺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污染,而且也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小的压力。这种增长模式与我国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型社会的要求相背离,因此,把中国工业结构从根本上改变,对工业企业进行环境规制是非常必要的。但另一方面,政府的环境规制措施实施后可能会对工业企业产生不小的负作用,例如,工业企业为了降低污染排放而进行工业技术革新,可能都会造成一定的成本增加。 1991年,迈克尔·波特就在他的研究中提出,政府通过制定恰当的环境规制政策可以刺激企业来进行工业技术上面的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后来这种研究结果被称为修正观点,也就是著名的“波特假说”(Porter hypothesis)。环境规制可以促进企业技术效率,创新的技术效率降低了环境污染,减少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增加企业的赢利能力,这就弥补了环境规制带来的成本提高。波特假说的提出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争议,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环境规制对工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来探讨如何达到环境保护和提高产业经济增长的双重成效。 2 环境规制与技术效率的一般理论研究 2.1 环境规制界定及规制工具 环境规制,从字面上理解也被叫做是环境管制,它是以个体为对象,以保护环境为目的,通过有形制度或无形意识的一种约束性力量。在现在对环境规制的最新理论研究中,不少学者都同意将环境规制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另一个就是基于市场的环境规制政策[1]。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Command and Control,简称CAC)是一种传统的环境规制工具,其特点是,由于信息不完全,政府不会考虑也不可能考虑每个企业的差异性问题,致使每个企业都要承担相同的污染控制负担。企业生产者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被动的接受政策或制度的要求,否则将他们就会面临法律或行政渠道所施行的处罚(OECD,1994)。由于企业和地域间的差异性,尽管不同行业的企业采用相同的技术所产生的减污成本也有可能不同,这就让国家无法制定统一的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这就让政府在监管层面上存在漏洞,无法使环境规制达到预期的效果。 基于市场的环境规制政策(Market-Based Incentive,简称MBI)是一种给企业相关经济激励的政策,因此也被叫作经济激励政策。政府相关部门主要会通过减少和免收税费和奖励补贴方式来调动起企业生产者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积极性,这些积极的方法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也为企业指引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调动了企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政府也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这是“双赢”的方式。政府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政策方式来调动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收费(税)制度,补贴和押金返还制度,自愿性协议制度。 2.2 环境规制对技术效率影响的理论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不少经济学家就已经开始不断地关注起环境规制对企业影响这一个命题。本文是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观点: 2.2.1 观点一:环境规制导致产业效率下降 ?传统经济学家们认为,企业追求自身生存发展,实施环境规制,将资本投放于治理污染排放等活动,而这部分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通过技术效率创新来改善这种情况,但是想要提高技术效率同样也需要资本投入。因此,可能对工业技术效率的创新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后,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也将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企业生产效率的下降。 在1983年,美国的Gollop和Robert,以煤炭为重要原材料的电力产业进行了相关分析。在美国空气清洁法案颁布后,电力产业企业被强制采用含硫量更低的煤炭以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这变相的增加了企业的发电成本,结果显示56家电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1973-1979年期间以每年0.59%的平均速度下降。Gray(1987)调查了美国的OSHA标准和EPA认证标准的实施对美国450个制造业1958年至1980年期间的生产效率水平和增长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使产业生产效率每年平均降低下降1.98%,增长效率每年平均降低0.57%[2]。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Barbera和McConnell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960-1980年这20年兼的美国化工、造纸、重金属、食品加工以及造船等行业生产效率的下降了大约10%到30%的,其中绝大部分的原因是企业用于治理污染的投资。 2.2.2 观点二:环境规制促进技术创新并提高产业效率 虽然绝大多数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保护环境的机会成本太高,对企业经济发展会有负面作用。但是从动态角度来分析,传统观点受到著名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等人的怀疑,波特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常常会对受规制的企业有利,这一观点就是后来的“波特假设”。波特认为政府制定了环境规制的政策会给企业生产者带来创新力的契机,有效的环境规制政策会给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进而提高企业的工业效率,不仅促进了企业产业结构改善,也同时在不断提升企业的国内外竞争力。 ? 在波特的研究中,他认为环境规制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可以有两个方面:第一种就是对企业在生产效率中的激励;第二种就是对提高环境技术效率活动的激励。这两种激励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两者不仅相辅相成,也相互制约。因为用于环境技术效率的资金投入,必然会挤占企业用于生产效率的资金投入,导致企业用于这两种效率上的资金投放比例不平衡,但是,这两个效率之间总是存在密切的联系,比如由政府制定了环境规制,给企业带来的技术效率上面的创新改善,在减少企业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同时也减少了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这就间接地减少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等。 ?? 在1996年,SimPson和Bradford研究发现了:在世界上只存在两个国家,每个国家也只有一家企业的情况下,环境规制不仅可以增加企业利润,还能够改善环境。在2002年,Jaffe在研究后发现,国家制定的环境规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增加的生产成本是由环保型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的可获得性这两个方面所共同决定的,而工业技术创新的性质和更新换代速度又受到环境规制政策的制约[3]。在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Brunnermeier和Cohen共同研究了在污染防治法案实施后对于企业的工业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他们选取了1983-1992年期间的146个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结果表明:在污染防治法案的实施后,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把RAD(专利数量)当做衡量指标,企业在污染防治投入方面每增加一百万美元,RAD就会增加0.04%,此外,还发现在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内越容易出现企业的工业技术创新。 2.2.3 观点三: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影响不确定 就在波特提出他的假说后不久,在经济学和环境保护学领域中引发了激烈而长久的争议,不同的学者围绕假说的发生条件、主要核心思想和理论的普适性等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观点。因此,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些学者认为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影响并不能得出一个稳定且正确的答案,环境规制不仅受环境遭受的损害程度制约,还与环境规制力度、企业融资的能力、企业创新力的高低和清洁技术的可获得性等有关,并不是单一因素影响决定的,形成了最后的综合观点。 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Pittman就在1994年提出了 ,环境规制总会带来企业带来一些额外生产成本增加,这些支出将与保护环境相权衡[4]。演化经济学认为,企业和其他有生命的生物一样,具有异质性的特点,不能也不可能遵循同一市场行为,在所有基本条件都确定的情况下,不同生物企业可能会对环境规制采取不同的反映。在1995年的德国,Conrad 和 Wastl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手段,搜集到了1975至1991年16年期间10个重污染产业的面板数据,在他们整理分析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政府实施环境规制政策后,的确降低了一部分产业的生产率,与此同时对剩下产业的影响力却微不足道。紧接着在2007年,Stefan 和 Ambec从更加科学和系统的方法统计了相同的一组面板数据后,发现环境规制政策实施后并没有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工业效率。由于环境规制所产生的治理污染成本,企业可以部分或全部从其他方面得到补偿,比如政府补贴和奖励。 3 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影响机制 3.1 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直接影响 本文利用现代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简称SCP范式研究环境规制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市场结构是指企业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和形式。企业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了取得战略上的先机而采取的行为。企业绩效是指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效益。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直接影响表现在政府政策直接作用于市场行为。 图一: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直接影响SCP图 ? 从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开始陆续对环境管制通过何种方式影响技术创新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不少学者认为,政府制定环境规制政策是因为政府产生了对于技术创新的需求,从而人为地给某些企业创造了一个新的技术创新领域或者创新力。与上述学者认为的观点对立的是,有其他的学者认为,政府通过环境管制可能会给企业技术创新带来不小的阻碍,实施环境管制会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比如以美国为例,在实施了环保方面的政策后劳动生产率就下降了大约百分之一。也有不少的学者认为环境规制会受到各种确定或者不确定的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也会不同。 ?? 环境规制作为一种政府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政策,对企业发展外部环境有着深远影响。在1994年,王春法认为,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可以从两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其一,政府规制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其二,政府规制会影响企业技术革新换代速度。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必须结合企业具体部门以及相应的企业文化氛围来考虑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在1995年,Porter and vander Linde做了大量实证研究来寻找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有哪些,通过案例分析后证明了适合企业的环境规制可能会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5]。以农用肥料为例,在政府实施环境规制政策前,其主要方向是研究开发各种高效的农药和肥料等。人们使用农药主要会考虑其杀虫效果,对农产品的影响以及农药的价格等,这就使得那些农药制造企业很少会考虑农药化学品残留后对个人人体健康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然而,在政府实施环境规制政策后,那些农药制造企业不得不考虑生产产品(农药)时污染物的排放问题,逼迫企业改良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效率,转向高效、低残留、对环境影响最小化这三个目标,这就导致这些企业调整研究开发的目标和技术创新的方向,最后提高技术效率也就水到渠成了。在大量的实证分析及研究中得出: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总体大于其阻碍作用,所以,环境规制是促进了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而不是阻碍。 3.2 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间接影响 在实际中,不仅存在环境规制政策直接作用于企业技术效率的现象,还存在间接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现象[6]。按照图一SCP范式路线图来看,研究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间接影响,路线图如图二所示: (政府政策)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图二:环境规管制对工业效率间接影响SCP图 3.2.1 环境规制通过市场结构来间接影响工业效率 环境规制对工业效率的间接影响,相当于政府首先通过发布环境规制政策对市场结构产生影响,然后由市场结构对企业市场行为来产生影响,从而使企业产生一定的利润。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例如制度、观念、市场等,而市场结构是指企业之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和形式,通常通过市场集中度和企业进入状况来描述。关于企业进入状况包括进入与退出障碍,它是指:该产业现存的企业对于那些可能进出此行业的其他进入者会设置各种障碍来阻止他们进入,对于那些已存在的企业想要退出此行业也是很繁琐的[7]。 3.2.2 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促进了技术创新 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希望可以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但是不幸的是,在这方面,研究者们还存在一些比较大的分歧,分歧的主要点是市场集中是否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许多经济学家都相信,市场集中是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提高。这种观点最主要代表人物是熊彼特,根据熊彼特的定义,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等[8]。熊彼特在他的研究中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不确定的因素,即使你投入大量的时间、资本、人才和精力也不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回报,大企业有承担这些风险的实力,技术创新成功后带来的效益也是无法预计的。后来,曼斯菲尔德通过对大量产业的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市场集中的关系会因产业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其他学者的一些实证研究也指出,市场集中度高有利于创新[9]。 苏东水(2002) 从理论上研究了产业的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首先,他运用比较经济学的方法,为了推断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这两种极端市场情况下企业创新力的强弱关系,得出结论:完全竞争市场下企业的创新收益高于完全垄断市场下企业的创新预期收益,即完全竞争比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力的提高。根据他们的研究,不难得出,较高的市场集中度有利于技术创新[10]。 3.2.3 环境规制通过设置壁垒来影响企业 政府制定的环境规制政策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企业排放污染物标准,二是强制关闭那些重污染企业。从产业组织理论方面来考虑,第一种环境规制政策相当于提高了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第二种环境规制政策相当于取消了企业退出市场的壁垒。环境规制通过设置壁垒不仅对企业会有影响,也会对市场集中度有影响。经济学家研究后表明,进入壁垒是产业利润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进入壁垒的难度越高,其他企业想进入该行业的难度就越大。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理论研究,我国的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壁垒: (1)政策性壁垒:指国家的通过国务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等来立法,制定相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某些企业进入一些特定的行业。如我国的银行业和通信业都是国家垄断的,其他私人企业是无法进入的。 (2)资源性壁垒:指因为我国部分资源分布的不确定性,导致某些厂商因资源无法获得而不能进入该行业。资源性壁垒主要存在于采矿业。 (3)技术性壁垒:指对那些企图进入该行业的其他竞争者技术层面上的限制。那些企图进入的企业因为无法掌握所需要的关键技术而无法进入该行业。技术性壁垒主要存在于高端技术行业,如航空航天工业。 (4)抵制性壁垒:指那些已经存在的企业为了抵制潜在进入企业而采取的不利于他们进入的措施,如降价、增加广告宣传等。 对于这四种壁垒的看法,我国的经济学者也有相关的研究,比如在1999年,谢垩就认为,从经济上分析,进入壁垒是一把“双刃剑”,具有正面作用的双重性质[11]。由于环境规制的双重作用,不仅可以提高进入壁垒,甚至还可以降低(取消)退出壁垒,使得现有的那些重污染、低竞争力、陈旧生产方式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强制退出。新的企业又因壁垒设置的水平过高而不能进入该行业,导致了在一定的市场和区域内维持了一定规模的企业数量,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市场集中度。而从前面的研究中可以得出,市场集中度越高,企业市场效率就会越高。 4 对我国工业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DEA模型的基本思路 为了工业技术效率的测量,我们采用一种效率评价方法,也就是网络数据包络法(DEA),它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是处理多输入、多输出生产过程的有力工具,最初称之为基于规模报酬不变的DEA模型,该测量方法由Charnes , Cooper 和 Rhodes共同提出。 传统的DEA模型在效率估算中只考虑了环境保护的投入变量,并没有考虑非期望产出,即废水(主要是COD)和废气(主要是SO2)。下面就用DEA模型分别分析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下环境效率的情况。 DEA模型建立如下: 假设每一个决策单元(中国30个省份)选用N种投入变量x=x(x1,x2,,xN)∈RN+,得到M种期望产出变量y=y(y1,y2, ,xM) ∈RM+以及I种非期望产出变量b=(b1,b2, ,bI) ∈RI+用P(x)表示生产可能性集合[12]: P(x)={ (y,b):x能生产(y,b)},x ∈ RM+ 用DEA模型(即数据包络分析法)则是研究上述变量再合适不过的方法了。假设在每一个时期t=1,2, ,T,第K个城市的投入和产出值(xk,t,yk,t,bk,t)。利用这些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可以构造如下DEA模型: Pt( t)={(yt,bt): ≥ ,m=1, ,M (1) ≤ ,n=1, ,N (2) = ,i=1, ,I ≥0,k=1, ,K} (3) 基于上述DEA模型,我们可以将环境效率模型表示如下: EE=Minθ (4) ≤ ,n=1, ,N (5) ≥ ,m=1, ,M (6) =θ ,i=1, ,I ≥0,k=1,2, K (7) 上述模型也可以与加权非射线效率模型组合成环境效率非射线效率模型。θ值就是第K个决策单元(省份)t年的环境效率值。在研究和统计领域,θ被用来描述成实际污染排放离最小污染排放的距离。只要是落在边界上的决策单位就称为DEA有效,其效率值为1;而那些没有落在边界上的决策单位就称为DEA无效,其效率值处于0与1区间。因此,其距离越大,说明环境效率越低。当θ=1的情况下,表明实际污染排放离和最小污染排放的距离重合,也就是效率值达到最优的情况;而当θ≠1时,我们就认为其位于环境生产前沿之下,环境效率值损失了1-θ,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来弥补这些损失的环境效率值,比如,改进工业技术、人为强制控制、资本投入和观念改变等。 4.2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因此我国也处于飞快的城市化进程中。据统计,中等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61%,高收入国家为78%,中国2013年的城市化率为53.7%。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60%左右,这意味着有大约3亿人口将转移到城市里[13]。在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时,很多学者将城市化和工业生产、人口增加、经济增长等因素作为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来进行分析。城市越大,环境污染问题越多: 一方面,工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城镇为主;另一方面,与人口城市化进程相伴的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劳动力人数的情况,伴随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本文实证分析中,通过收集2004-2013年中国30个省份关于环境的投入和产出数据(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分析在考虑非期望产出下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下环境效率情况,首先得到如下投入和产出变量表一: 表1:投入和产出各类变量名称及单位 变量变量名称单位投入变量 能源消费总量亿千瓦时就业人数万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万元期望产出GDP亿元非期望产出废水(COD)排放量万吨废气(SO2)排放量万吨所使用的投入和产出变量的定义如下: (1) 投入变量:投入变量采用我国工业最主要的要素能源消费总量,就业人数和工业治理污染投资指标来作为研究对象。 (2) 期望产出:期望产出用本文需要统计的30个省份GDP表示。 (3) 非期望产出:是指企业在正常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为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可得性,本文选取了废水(SO2)和废水(COD)这两个具体的污染物指标作为研究对象。 (4) 能源消费总量:它是指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由于能源的种类十分繁多,许多能源的消耗并不产生污染,有些研究在计算能源投入时除去核电、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耗费。为了统计的方便性和数据的可得性,所以本文将生活必不可少的耗电量作为能源投入的数据。 (5) 就业人数:它一般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总和。在统计口径上可以用标准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间或者就业人数进行衡量,本文出于数据易得性的考虑,采用历年中国就业人员数作为劳动投入量指标。 (6)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工业治理污染投资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资本投入。 表2:各指标的统计描述 地区 指标均值最小值最大值 东部地区工业生产总值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 就业人数 耗电量 工业SO2排放量 工业COD排放量214455 2501228 6501 1446 757 41399488 1745043 4918 920 680 144 351978 3789494 9581 1994 951 1022 中部地区工业生产总值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 就业人数 耗电量 工业SO2排放量 工业COD排放量90068 1247268 3138 1863 664 260 39489 713020 2181 1034 576 119 155411 2349835 4608 2656 824 528 西部地区工业生产总值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 就业人数 耗电量 工业SO2排放量 工业COD排放量70248 49955 2754 816 651 395 28945 13754 2095 1259 558 919 126956 109261 3888 469 750 150 全国工业生产总值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 就业人数 耗电量 工业SO2排放量 工业COD排放量374771 217467 12393 2423 2072 106813754 2095 576 5909 558 119 351978 204205 9581 4125 951 1022 注: 东部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海南、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 中部地区: 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地区: 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从统计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各指标值无论是工业的“好”产出还是“坏”产出,东部地区均大于中西部地区,这说明我国工业主要都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14]。并且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投资治理工业污染的资金投入明显高于中西部,这也就说明了东部地区治理工业污染的成本高于中西部地区,这就是导致21世纪刚开始的时候,东部地区落后的工业生产技术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原因。 本文选用2004-2013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选取DEA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用DEAP2.1软件分别对上面表1中各省份的投入和产出变量(其中产出变量分为考虑非期望产出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这两种情况)进行计算,效率测算的结果,(表3)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分析我国省份、区域之间环境效率情况,也能够了解在以上两种情况下环境效率值的差异情况: 考虑不考虑考虑不考虑考虑不考虑考虑不考虑考虑不考虑2004200420062006200820082010201020122012北京0.8580.8010.7910.6851.0001.0001.0001.0001.0001.000天津0.8860.8860.8480.839 0.9731.0000.9971.0001.0001.000河北1.0000.9480.9581.000 1.0001.0001.0000.9581.0001.000辽宁0.7220.8930.8781.0000.9081.0001.0001.0000.9890.991上海1.0000.7610.6370.802 0.6570.794 0.7770.7970.8890.945 江苏1.0000.9640.9130.879 0.8890.8330.7990.8000.9630.963浙江1.0000.8811.0000.8811.0000.9041.0001.0001.0000.970福建0.9390.8751.0001.0001.0000.8861.0000.8841.0001.000山东0.8540.8540.7000.8570.7490.8920.7600.9360.8240.970广东1.0000.7580.8890.7430.9150.9710.8931.0000.9210.921海南1.0001.0000.6760.6970.7520.970 0.8230.9960.8310.831山西1.0000.5680.5290.5850.5570.5580.5210.5210.5560.686吉林1.0000.6181.0000.4861.0000.5221.0000.5281.0000.831黑龙0.7850.4540.7331.0000.7110.5030.7980.7980.7210.689安徽0.9480.9170.8890.7180.9150.7910.8840.7720.8980.819 江西0.8780.7031.0000.7161.0000.7621.0000.864 1.0000.686 河南0.7620.5780.6271.0000.6330.829 0.6300.6300.6770.647 湖北1.0000.5740.7550.7140.7951.0000.8430.7550.9410.721 湖南0.7640.6370.7240.8480.8340.7630.8210.8210.8890.786内蒙0.7930.8150.7890.7910.7510.8890.6980.6980.6990.721广西0.4810.7760.5200.7780.5470.5470.5690.5690.6010.499 重庆0.4160.7710.4470.6560.4840.4840.5560.5560.5980.651四川0.6480.5560.6340.6920.6430.6430.5740.5740.5250.533贵州0.5520.4030.5780.5490.5800.5770.5410.572 0.6310.783云南0.3510.4570.3630.3630.3430.3430.3450.3450.3480.498陕西0.5190.4710.5190.6190.5850.5850.6440.4280.6970.574 甘肃0.4630.5630.4700.428 0.5550.4330.6460.4470.5990.503 表3 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下的各省环境效率值 通过整理后可以得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考虑非期望产出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下三大区域环境效率值表4: 表4: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三大区域环境效率值 东 部 考虑北京 0.93天津 0.78河北 0.86辽宁 0.84上海 0.86江苏0.81浙江 0.77福建 0.81东 部 不考虑北京 0.89天津 0.94河北 0.96辽宁 0.93上海 0.84江苏0.87浙江 0.89福建 0.89东部 考虑山东 0.80广东 0.91海南 0.87东部 不考虑山东 0.88广东 0.88海南 0.89中部 考虑山西 0.75吉林 0.78黑龙江 0.79安徽 0.78江西 0.68河南 0.71湖北 0.73湖南 0.88中部 不考虑山西 0.55吉林 0.63黑龙江 0.69安徽 0.80江西 0.81河南 0.69湖北 0.80湖南 0.77西部 考虑内蒙古 0.68广西 0.64重庆 0.49四川 0.69贵州 0.78云南 0.63陕西 0.61甘肃 0.52西部 不考虑内蒙古 0.75广西 0.59重庆 0.61四川 0.60贵州 0.57云南 0.50陕西 0.56甘肃 0.52西部 考虑青海 0.69宁夏 0.58新疆 0.61西部 不考虑青海 0.609宁夏 0.57新疆 0.60平均 考虑全国 0.75平均 不考虑全国 0.74 对以上所有的研究数据进行整理,以横轴为时间和纵轴为环境效率值,利用折线图分别对我国三大区域,即东部,中部和西部在考虑期望产出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下的对比情况,更能直观的反映出情况,得出结论,情况如下面所示: 图三 东部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效率值 图四 中部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效率值 图五 西部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效率值 图六 全国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效率值 为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又随机选取了中国东部省份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中部省份山西、黑龙江、安徽,西部省份青海、新疆、重庆、广西、四川。得到图五(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时部分省份平均环境效率值): 图七 部分省份的环境效率 观察上面的图七,不难看出各省份的环境效率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效率较高的省份有:北京(0.93)、河北(0.86)、辽宁(0.84)、黑龙江(0.79),而相对较低的地区有:青海(0.69)、新疆(0.61)、重庆(0.49)、广西(0.64)等。 从图六整体上来看我国环境效率值情况,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就我国在2004-2013年期间而言,呈逐年增长趋势结合图三、图四和图五,全国的环境效率水平介于东部与中西部之间。从图三、图四和图五整体来看,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环境效率和全国情况类似,也都有逐年稳步增加的趋势,但是在数值上可能会有所差异。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得到东部地区的环境效率比中部与西部地区都高,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差距不是很大,中部略高于西部,并且中西部地区环境效率发展趋势基本趋同,在2007-2008年以后各地区的效率水平下降趋势较为明显[15]。这可能与2008年我国重型化工产业的崛起有很大关系,由于化工工业属于重污染企业,带来较高工业产值的增加同时(“好”的产出),也会伴随较高的环境污染产出(“坏”的产出)。 从图三、图四、图五和图六对比中来看,我们能够知道,在2004-2013年这一时间段,就全国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环境效率比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环境效率略高。这可能是与我国近几年来一方面对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正在逐渐地改变原有的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模式,另一方面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环境的确得到了不小的改善。从我国三大地区来看,东部的情况不明显,有交叉部分,中部区域是考虑考虑非期望产出比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环境效率略高。西部地区主要和全国情况类似,也是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环境效率比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环境效率略高。 上述分析把废水(COD)、废气(SO2)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考量范围,从而使环境效率水平的估算更接近于真实情况,可以看出环境效率在我国30个省份的情况都不太相同,环境效率值较高的省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环境效率值较低的地区都在中西部地区。 产生这些差异,它一方面与我国30个省份地理位置有关。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有与外国企业贸易往来的历史经验,积累了大量资本,工业企业数目众多,这为我国东部地区企业技术效率较高提供了基本条件。所以在本世纪初,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各种类别的企业势头发展迅猛,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不同地区的企业因为其企业生产状况,企业文化,政策法规的不同,导致企业决策者面对环保技术改进的难题时的选择也会不同,从而作用于企业的环境效率[16]。中西部地区的位置较偏,交通没东部发达,也没东部那么多优势条件,环境效率必然会较低。 也与我国这30个省份的教育设施的分布有关。说到教育设施 ,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而作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学,中国较好的大学几乎都位于东部,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为企业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人才,他们不仅为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提高技术创新和发明的更新换代速度带来动力。反观中西部地区却没有那么多教育设施,劳动力素质较低,工业生产方式落后,工业效率低下。 最后它也与我国各地区不同的保护环境政策和标准有关。从以上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东部来说明显较低,政府为了提升中西部地区企业的竞争力,制定并实施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政策,比如为了改善环境,减少或免收企业相关税费,补贴或奖励企业环保措施,这相当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中西部地区企业生产成本[17]。东部地区在经济得到率先发展的强大机遇时,也面临着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同于中西部地区,为了改善环境,政府会增加企业相关税费,这就增加了东部地区企业的生产成本。 5 政策建议 从上述实证研究可以看出,中国环境效率水平从总体上看还行,但地区差异比较大,环境规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企业带来工业效率上的提高,然而,环境规制政策对各个地区的要求不尽相同,这也是我国企业工业效率地区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因此,环境效率值越小,企业效益越低和污染物排放量越大。从DEAP2.1软件分析后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三大地域中无论从工业生产总值还是环境效率,东部地区都是最大的,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合。针对上述研究情况,我们提出以下五点政策建议。 5.1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适当提高环境规制标准 从上面实证研究后得出的结果来分析,我国三大区域的工业技术效率仍然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只有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达到需要的存量和增量,环境规制才是有效的,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用,才会与企业技术效率提高构成良性循环[18]。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经济发展的质量,也要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也就是说,政府要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环境规制标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 5.2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近几年,我国三大区域都在不断提高环境效率,在结合自身发展的情况下,借鉴了许多发达国家了产业结构,把握好经济全球化的节奏,充分利用与其它国家的贸易往来的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服务业。西方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有不少实践经验,在工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些都说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必要的。我国应该以提高经济发展为重点,充分依靠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资源条件,抓住我国相关政策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比如,西部大开发计划和中部崛起计划。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来说,经济基础落后,企业结构单一,要想环境规制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必须在借鉴东部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化环境规制水平。 5.3 增加研发投入,培养科技人才,提高技改效益 我一直相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面对环境污染这一世界难题面前,科学技术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方面,国家要为各类人才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成长环境,企业也可以采取各种形式来吸引人才,为企业技术创新添入新的动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政策,在市场价格、税收、补贴等方面来加强环境规制的强度,迫使企业注意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最终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中国人口众多,各类人才都有,但是在高端领域的精英却很少,要把中国的劳动力大国向人才大国转变,必须增加环保研发投入,培养科技人才,提高技改效益。有投入才会有回报,在人才得到有效培养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人才配置的作用,提高劳动力整体的素质,优化科技队伍,逐步促进人才、企业和效益间的良性循环。 5.4 加强政府政策法规扶持力度 政府在强调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时候,也要在决策者制定政策法规的时候体现出来。比如,一方面可以给那些引进环保技术或者相关设备的企业减免税收或者政策补贴,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一些企业提供环保技术和经验的支持。这样不仅改善了环境,也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使企业和政府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5.5 制定适合该地区的政策法规 政府不要总是坐在办公室里做些理论研究,而是应该多出去走走,通过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制定适合这个区域的环境保护政策。比如在东部地区就应该对那些高环境污染,低工业效率的企业提高相关税费的收取。反之,对那些采用科技创新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就应该在政策上给与他们一定的激励或补贴等。 结 论 本文通过选取我国30个省市,将其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建立DEA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基于《中国统计年鉴》上2004-2013年的数据,使用DEAP2.1软件对中国工业技术效率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环境规制的加强使这三个地区的环境效率都得到了提高,三个地区所受环境规制影响的环境效率也各不相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对于控制环境污染所付出的成本是最高的,这就是导致本世纪开始时,落后的工业生产技术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原因。 为了改善我国的环境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我国急需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即单纯追求产出物的增长而不分产出物是正产出物(“好”产出)还是污染物(“坏”产出)的生产方式,应该采用可以同时增加企业效益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致 谢 这篇论文终于在要结束的时候完成了,不禁有许多感慨和想法涌入我的脑海。在我看来,这篇论文能够顺利完成,最重要的要感谢我的导师左建华老师。左老师从论文刚开始的时候就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建议,引导了我的论文写作思路和大致方向,耐心的指导了我论文直到最后的结束。左老师作为一名资深的论文导师在论文前期就给我提供了大量与我的论文相关数据和参考资料,使得我对本论文题目有了大概的印象和方向,中期告诉我在论文写作上应该注意的细节,最后还给我论文的结构和思路梳理了一次,使论文更加有条理性。虽然和左老师相处时间不长,只有一个多月,但是,左老师耐心勤恳的工作态度,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值得我永远学习。在此,谨向导师左建华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以上所有的文献参考资料的作者,使得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这一个课题的内涵和思路。 最后,在该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了我的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他们对我论文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都给予了不少的帮助。 参 考 文 献 1 Stefan Ambec,Mark ,Srewart Elgie,Paul Lanoie.Ca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hance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J].Resources the future,2011,64(4),253-261 2 GrayW,Shabegian R.Pollution abatement expenditure and Plant-level Productivity: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Ecological Economies,2005,54(4):196-208 3 Jaffe,A. B. and Palmer,K. (1997).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 A Panel Data Stud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 79 (4),610-619 4 Pittman,R.W. (1983),‘Multilateral productivity comparisons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Economic Journal: Vol. 93,pp:883-891 5 Porter,M.,andC.vander Linde.,Towards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 9,pp:97-118 6 李强,聂锐. 环境规制与中国大中型企业工业生产率.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10):55-59 7 赵红.环境规制对产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2008:160-169 8 解垩.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产业经济研究,2008(1):19-25 9 李旭颖.企业创新与环境规制互动影响分析.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61-65 10 赵红.环境规制对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工业经济研究,2008(3):35-40 11 黄德春,刘志彪.环境规制与企业自主创新———基于波特假说的企业竞争优势构建.中国工业经济,2006(3):100-106 12 许士春,何正霞,魏晓平. 环境管制与企业国际竞争力:一个文献综述[J]. 商业研究,2009(09):34-37.? 13 方巧云,胡慧芬.国内环境规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07(1):30-31 14 张成,郭路. 环境规制影响了中国工业的生产率吗———基于DEA与协整分析的实证检验.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3):11-17 15 童伟伟,张建民. 环境规制能促进技术创新吗——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再检验[J].财经科学,2012(11):66-74. 16 熊鹏.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10月第5期:23-28 17 何欢浪,岳咬兴. 策略性环境政策: 环境税和减排补贴的比较分析[J]. 财经研究,2009(02):136-143. 18 程华,廖中举.中国环境政策演变及其对企业环境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11):8-1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