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技术溢出效应的视角

本文基于技术溢出效应的视角,利用2002-2014年中国16个省份的数据探讨了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制。在参考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文章分别构建出农村转移劳动力与FDI、农业技术水平与FDI的个体随机效应模型,采用DEP的Malmquist指数法估算出农业技术水平的有关变量,利用Eviews6.0回归后,证明得短期内FDI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生负面影响,但长期内FDI能够通过技术溢出影响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从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针对这一结论,我们应当扩大农业部门利用外资的规模、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机遇以及为剩余农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条件来解决全国供求矛盾的问题。
目录
摘要 1
引言
引言: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要素充裕一直是我国国情特征之一。建国以前,我国劳动力大多数集中在农业领域,且到20世纪前半期,农业部门尚未出现劳动力剩余。但建国后,我国人口高速增长,劳动力迅速增加,城市部门有限的就业岗位导致过多劳动力滞留在农业生产部门。之后,改革开放的实行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流入,多个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厂在东部沿海地区成立,2亿多农村劳动力也随之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农村涌向就业机会广泛的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同时从第一产业部门转向二、三产业部门(孟令国和刘薇薇,2013)。与2000 年相比,2012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了约1097万人,还剩下4266.6万人,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徐文舸,2015)。
虽然外资流入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但尚未根本解决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过剩现象。一方面,尽管农业部门是首先利用外资的部门,但和其他各部门取得的总体成就相比,农业部门的发展明显滞后(黄祖辉, 吕立才,2005),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到阻碍和限制,农业部门依旧存在许多未被二三产业部门吸收的剩余劳动力。更严峻的问题是,剩余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正逐步向老龄化方向发展。从2002年到2011年,51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比重增加了154%。另一方面,2003年起,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始面临严峻的“民工荒”问题,遭遇同样困境的地区范围不断扩大,“招工难”最终成为全国性的难题(孟令国,刘薇薇,2013)。据预测,2016年后我国依旧会长期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齐明珠,201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方面,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生产部门,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非农业部门却面临着供给劳动力短缺。因此,在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力供给失衡的矛盾下,找到一个能够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促进非农业部门吸纳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迫在眉睫。那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FDI的流入究竟是否会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实际影响?若二者存在相关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又是如何影响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的?
对此,本文将基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的视角进行数据分析与探讨,回答上述一系列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掌握FDI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关系,对我们提出实质性的政策建议以有效利用FDI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解决全国劳动力供求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文献和理论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指农村生产部门中劳动供给超出需求量的多余,即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且主要存在于农业部门,因而本文中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即从农业生产部门转移到城镇部门。研究人口转移的理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E.S.Lee的推拉理论。推拉理论指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种,推力和拉力。促使居民离开原来住地的影响因素是推力,如落后的经济水平、恶劣的环境气候、国家支持等。相反,吸引居民潜入新住地的因素则是拉力因素,如高收入,便利的交通、适宜的气候。然而,存在于迁出地和迁入地之间的阻碍力会削弱拉力和推力的作用,如距离、迁移成本、家庭等。因此,我们在分析FDI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结果时,会综合推力、拉力、阻碍力三者的影响,深入剖析成因。
目前为止,国内有许多学者实证研究过FDI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王海军(2009)利用1978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实证分析后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和中国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因果关系,FDI推动了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趋势。陈晅(2001)进一步提出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为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相当广阔的就业市场。贺彩银(2008)则以西部为研究对象,分析后得出,在直接资本形成效应和间接收入效应的作用下,FDI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王云凤、郑雁升(2015)选用1982 ~ 2012 年的数据构建模型后作出补充,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在短期内对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是消极的但长期来看起着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国内学界普遍认可FDI能够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学者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其他因素进行了综合探讨。袁洪泉(2006)基于 “ 动机”的角度,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向乡力”,即制度因素和城乡消费水平;另一种是“向城力”,即城乡预期收入差距、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人均可耕地面积、二三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赵成柏(2006)以江苏为研究对象,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得出城市化水平、转移成本、农村工业化水平以及农民的文化素质能够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周孝坤,冯钦等(2010)选取重庆的数据,在结合推—拉模式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定量分析后得出,不断减少的农村人均耕地和农业生产现代化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力”,而城镇部门更好的收入和城市高现代化水平则是吸引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生产部门的重要“拉力”。综合当前文献探讨的结果,在众多影响因素里,农业技术水平的变动是能够解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原因。
为确定FDI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影响机制,以下将从农业技术水平着手,分别对FDI与农业技术水平的关系、农业技术水平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研究FDI和农业技术水平的关系。我们需要事先明确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这一概念。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一种间接效应,由外商直接投资的外部性引起。其一般通过四个途径产生:一是分支机构和当地公司的联系,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有时会帮助当地前后关联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以满足公司的经营需求;二是对东道国分公司雇员的培训,雇员跳槽后会将掌握的新技术新理念带到新公司;三是在当地进行的研发活动;四是示范和竞争效应,示范效应指东道国企业学习模仿跨国公司的生产方式,竞争效应指掌握新技术的跨国公司部门会促使当地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以获取竞争优势。示范和竞争效应都属于非市场机制,跨国企业进入东道国后通过一些非市场机制促进所在国的技术进步(Blomstrom and Kokko,1998),示范和模仿效应由Coe 等(1997)学者提出,而竞争效应由Aghion等(2005)学者提出,除此以外,非市场机制还包括Fosfuri and Saggi(2002)提出的人员培训和流动效应。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农业技术水平关系做出分析。国外学者Alfaro研究OECD国家的数据后发现FDI的技术溢出会对农业产生消极作用。Khaliq and Noy( 2007)对1997—2006 年印度尼西亚的数据进行考察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而Elibariki( 2007)以坦桑尼亚为对象研究后发现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对当地第一产业生产率的提高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国内滕玉华、刘长进等(2012)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选取2003—2009 年吉林之外中部七省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后证实了FDI产生的技术溢出能够促进农业领域技术水平的提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30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