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
3关键词 3Abstract 4Keywords 4一、 引言 4二、文献综述 4三、研究设计 6(一)研究思路 6(二)研究因素罗列 6四、 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 8(一) 农民自身客观因素 81.年龄与消费意愿之间的关系 82.受教育程度与消费意愿之间的关系 83.家庭成员构成与消费意愿之间的关系 84.持久性收入、暂时性收入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 9(二)农民自身主观因素 101.消费敏感度 102.流动性约束 10(三)政府因素 101.政府补贴和政府信任 102.消费结构 10(四)小结 10五、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1(一)模型选择 11(二)变量选取 11(三)实证检验 121. Logit模型回归结果 122. Logit模型回归结果检验 13(四)实证分析结论 13六、 结论与政策建议 13致谢 14参考文献 15附录 16关于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我国农村市场是一个庞大且潜力十足的消费市场,农村消费对整个社会消费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农村支持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在近几年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利促进下,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得以改善。但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仍然偏低,城乡居民消费存在较大差距,且差距趋于扩大。江苏省作为东南经济发达省份,对于探究城镇化相对完善地区农民消费水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课题通过对影响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寻求正确把握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和消费需求变化的规律,以期在此基础上思考提升消费水平的对策,从而缩小城乡二元化,加快推进江苏省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录
引言
引言
面对日益疲软的国际消费动力,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也是系统工程。目前存在的显著问题是农村消费需求不足。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村居民作为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这一状况已经存在了上千年。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很多的政策措施以刺激、鼓励农村居民积极消费,但目前未能取得显著效果,目前我国农村消费疲软,农民消费动力不足且短视行为严重,如果能够调动激发农村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将给我国内需环境打开新局面。所以本文致力于找出影响农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素,探寻它们与消费水平之间存在的关系,思考提升消费水平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成果的总结,将各种学者观点归为三种主要假说,即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与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霍尔理性预期 LC/ PIH 假说和流动性约束假说。
假说一: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与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
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他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水平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即消费的水平直接由收入决定,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消费倾向。同时,收入增加意味着消费水平的增加,但消费的增长速度是慢于收入的增长速度的,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的趋势会放缓,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法瑞尔(Farrell,1959)指出,弗里德曼理论的定位点在于建立了个人可以理性地支配自己所有的资源使自己的长期总收益最大化这个前提,那么在每一年的消费中决定他消费水平的必然不是其当年所获得的收入,而是取决于他在此前所有阶段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总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同样指出,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要大于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综上可知,持久性收入假说抓住了消费者消费的跨时性、持久性的本质,因而也就更好地解释了客观事实,同时也与数据更为拟合。金春雨(2010)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在农民的消费水平中所占影响的比重是有所不同的。长期和短期分别抓才能更有效地刺激消费,所以必须在建立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长效体制的同时推行提高农村居民暂时收入的各项政策并在此基础上稳定农村消费市场物价。
汪旭晖(2009)指出,农村居民也拥有比较强的消费预期,但是低收入、高物价的情况制约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在收入因素中,基本工资和农业经营收入是消费的重要资源,农业经营收入更是可以算得上是消费的基础资源。
假说二:霍尔理性预期 LC/ PIH 假说
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敏感度较高,消费表现出很强的短视性, 前瞻性较弱。现有文献(耿奎2001;航斌2001;朱信凯2005)对我国农村居民的这种高消费敏感度和缺乏动力主要从不确定性和消费结构的滞后加以解释,它导致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谨慎、前瞻性较低。
王宏伟(2000)认为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的不确定性(2)对未来意外事件的不确定性。(3)对政策的不确定性。曹力群(2000)指出,在我国,农户消费基本结构由吃住穿三大要素构成的这一情况基本没有变化,但文化生活支出和生活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权重在显著提升。卢方元、鲁敏(2009)运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 对农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村居民,其总消费支出差异性也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衣着消费模型为变截距模型。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出发点还是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城镇居民相比于农村居民用于享受和发展的消费比重却多上不少,目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权重大小依次为:食品、住房、衣着、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服务、交通通讯、杂项商品与服务。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显,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则还处于单元化阶段,农村居民依次是: 食品、居住、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与服务。由此可见,城乡消费层次差距目前仍然较大,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食品和住房依旧是消费的主题,差距较为明显的是衣着消费和医疗保健品消费占总消费比重,城镇居民的这两项消费占比较大,而农村居民这两项占比较小,由此可见,城镇居民的消费层次目前还是略领先于农村居民。另外,农村居民由于受到收入水平较低、生活环境制约、消费市场单一等诸多情况的影响,导致其在耐用消费品购买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假说三:流动性约束假说
罗勤(2012)指出,农村居民存在着不小的流动性约束问题,造成这样的现状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需要农民留足流动性资金去应对突发情况和生产周期循环,而较低的农村收入和较为落后的农村信贷体系促使他们减少消费,从而满足长期农业生产生活的流动性需求。第二,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典型的传统“跨带消费”观念,农村地区购房、结婚等重大家庭事项成为了老人们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不完善的信贷体系使得中年以上农村居民消费心态谨慎。以上两个原因促成了流动性约束的形成,从而阻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现有文献从绝对性收入、暂时性收入、理性预期、流动性约束等方面阐述了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这对于本文在前人基础上深入挖掘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证模型的检验筛选出其中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具有积极的参考借鉴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本文对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从理论回顾到现状描述,再到以江苏省为例,运用相关理论和现状,综合考虑初定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再以描述性统计分析为依据,建立计量模型,定量分析各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筛选出影响程度较大的因素,从而确定出主要影响因素,并分析和解释实证结果,思考提高农村地区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因素罗列
影响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可能包括:
农民自身客观因素: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构成情况、持久性收入水平、暂时性收入水平等;
农民自身主观因素:消费敏感度、流动性约束等;
3.政府因素:政府补贴、政府信任;消费结构。
目录
引言
引言
面对日益疲软的国际消费动力,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也是系统工程。目前存在的显著问题是农村消费需求不足。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村居民作为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这一状况已经存在了上千年。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很多的政策措施以刺激、鼓励农村居民积极消费,但目前未能取得显著效果,目前我国农村消费疲软,农民消费动力不足且短视行为严重,如果能够调动激发农村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将给我国内需环境打开新局面。所以本文致力于找出影响农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素,探寻它们与消费水平之间存在的关系,思考提升消费水平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成果的总结,将各种学者观点归为三种主要假说,即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与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霍尔理性预期 LC/ PIH 假说和流动性约束假说。
假说一: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与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
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他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水平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即消费的水平直接由收入决定,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消费倾向。同时,收入增加意味着消费水平的增加,但消费的增长速度是慢于收入的增长速度的,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的趋势会放缓,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法瑞尔(Farrell,1959)指出,弗里德曼理论的定位点在于建立了个人可以理性地支配自己所有的资源使自己的长期总收益最大化这个前提,那么在每一年的消费中决定他消费水平的必然不是其当年所获得的收入,而是取决于他在此前所有阶段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总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同样指出,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要大于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综上可知,持久性收入假说抓住了消费者消费的跨时性、持久性的本质,因而也就更好地解释了客观事实,同时也与数据更为拟合。金春雨(2010)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在农民的消费水平中所占影响的比重是有所不同的。长期和短期分别抓才能更有效地刺激消费,所以必须在建立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长效体制的同时推行提高农村居民暂时收入的各项政策并在此基础上稳定农村消费市场物价。
汪旭晖(2009)指出,农村居民也拥有比较强的消费预期,但是低收入、高物价的情况制约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在收入因素中,基本工资和农业经营收入是消费的重要资源,农业经营收入更是可以算得上是消费的基础资源。
假说二:霍尔理性预期 LC/ PIH 假说
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敏感度较高,消费表现出很强的短视性, 前瞻性较弱。现有文献(耿奎2001;航斌2001;朱信凯2005)对我国农村居民的这种高消费敏感度和缺乏动力主要从不确定性和消费结构的滞后加以解释,它导致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谨慎、前瞻性较低。
王宏伟(2000)认为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的不确定性(2)对未来意外事件的不确定性。(3)对政策的不确定性。曹力群(2000)指出,在我国,农户消费基本结构由吃住穿三大要素构成的这一情况基本没有变化,但文化生活支出和生活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权重在显著提升。卢方元、鲁敏(2009)运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 对农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村居民,其总消费支出差异性也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衣着消费模型为变截距模型。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出发点还是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城镇居民相比于农村居民用于享受和发展的消费比重却多上不少,目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权重大小依次为:食品、住房、衣着、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服务、交通通讯、杂项商品与服务。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显,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则还处于单元化阶段,农村居民依次是: 食品、居住、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与服务。由此可见,城乡消费层次差距目前仍然较大,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食品和住房依旧是消费的主题,差距较为明显的是衣着消费和医疗保健品消费占总消费比重,城镇居民的这两项消费占比较大,而农村居民这两项占比较小,由此可见,城镇居民的消费层次目前还是略领先于农村居民。另外,农村居民由于受到收入水平较低、生活环境制约、消费市场单一等诸多情况的影响,导致其在耐用消费品购买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假说三:流动性约束假说
罗勤(2012)指出,农村居民存在着不小的流动性约束问题,造成这样的现状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需要农民留足流动性资金去应对突发情况和生产周期循环,而较低的农村收入和较为落后的农村信贷体系促使他们减少消费,从而满足长期农业生产生活的流动性需求。第二,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典型的传统“跨带消费”观念,农村地区购房、结婚等重大家庭事项成为了老人们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不完善的信贷体系使得中年以上农村居民消费心态谨慎。以上两个原因促成了流动性约束的形成,从而阻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现有文献从绝对性收入、暂时性收入、理性预期、流动性约束等方面阐述了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这对于本文在前人基础上深入挖掘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证模型的检验筛选出其中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具有积极的参考借鉴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本文对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从理论回顾到现状描述,再到以江苏省为例,运用相关理论和现状,综合考虑初定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再以描述性统计分析为依据,建立计量模型,定量分析各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筛选出影响程度较大的因素,从而确定出主要影响因素,并分析和解释实证结果,思考提高农村地区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因素罗列
影响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可能包括:
农民自身客观因素: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构成情况、持久性收入水平、暂时性收入水平等;
农民自身主观因素:消费敏感度、流动性约束等;
3.政府因素:政府补贴、政府信任;消费结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