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供应链与本地食品供应链的环境绩效评估以大豆为例
我国的空气污染问题就十分严重。食品进口贸易中的碳排放占据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很大比重。消费者对食品供应链的要求不再限制于质量和数量,食品供应链的环境绩效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将以大豆这一食品为例,运用生命周期法,进行本地食品供应链与进口大豆供应链的环境绩效综合分析,并推广到普遍食品。本文致力于为评估供应链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应用于评估食品以及其他产品供应链的环境绩效,并进一步为我国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提供基础性的数据和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有关研究的文献综述1
我国大豆的生产与贸易3
(一)大豆生产情况3
(二)大豆贸易情况4
食物链的碳排放测算6
(一)测算方法讨论6
考量范围6
测算方法6
(二)测算结果7
(三)主要出口国供应链综合对比8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8
(一)全文结论8
(二)政策建议9
参考文献11
进口食品供应链与本地食品供应链的环境绩效评估
—以大豆为例
引言
引言
二十世纪,随着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全球气候变暖得到国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节能减排成为全人类为之共同努力的目标。近年来,国际贸易,特别是国际间食品贸易高速发展,其中的碳排放也随之增长,成为环境负担一个不可忽视的来源。在全球减排的大趋势下,我国身为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大国,从粮食消费的角度进行碳减排对于世界和我国都责无旁贷。因此对于进口食品供应链与本地食品供应链进行环境绩效评估,进而合理规划我国的粮食进口格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统计,2014年我国1亿吨进口粮食中70%以上进口的是大豆,达7140万吨。本文将以大豆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现有对碳足迹的评估方法,关注进口大豆供应链以及本地大豆供应链的环境绩效,分析我国大豆进口格局,为我国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性数据和建议。
有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随着国际贸易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进行,碳足迹也通过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过程在全世界不断流动。国际贸易中的碳足迹成为各国政府、贸易商以及学术组织关注的焦点。其中,随着国际贸易中食品贸易比重逐渐增大,食品系统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关注主要集中于食品安全领域,其中包括:超量进口引发的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农业产业化生产的生态后果等。然而关于粮食系统对环境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不论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非常有限。这方面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是粮食生产和包装系统的能源效率和材料效率,很少有学者量化研究某类食品的碳足迹影响。在开发更可持续的粮食系统时,我们要迈出的第一步是对目前的粮食系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因此,进行食品供应链从始到终整个系统的碳足迹测算,特别是将一种食品的进口供应链与本地供应链的碳排放进行对比,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文献中对于本地食品供应链与进口食品供应链的环境绩效对比,大部分学者得出的结论是产物来源的在本地时,环境绩效明显提高。Kooijman(1993)发现,本地采购新鲜豌豆需要9兆焦/千克,而进口的能量消耗为25兆焦/千克[1]。Andy(2002)使用“手段目标分析法”对英国苹果的国内外供应链的环境绩效进行了评估,认为在本地采购的苹果供应链至少比进口苹果供应链节能20倍,同时少产生60%的温室气体[2]。然而,也存在反对意见。例如Smith(2005)经过测算提出时间会对测算结果产生影响,在冬季从西班牙进口到英国的西红柿比在英国本地用温室栽培的西红柿更节能[3]。这些研究主要将目光投向水果和蔬菜,本文将向粮食方向进行探究。
据我们所知,碳足迹涵盖一个产品或活动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总量。那么在贸易中,该周期包括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内陆运输,海外运输到交货的整个过程。那么供应链中哪一步骤对碳足迹的排放影响最大呢?普遍结论是运输过程。特别是近几十年的食品供应链已逐步转变为传输密集型系统,例如欧洲学者Alfredo Iriarte等学者(2013)使用了大量的现场数据对世界上最大的香蕉出口国——厄瓜多尔的香蕉出口碳足迹进行第一次评估。整个过程从农业生产到交货的欧洲目的港。计算出厄瓜多尔的香蕉出口碳足迹为每千克香蕉出口排放0.45—1.0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而其准确量取决于所采用的海外运输方式。他们还发现该过程中对碳足迹的主要贡献者是农业生产和海外运输阶段[4]。国内学者杨光勇、计国君(2013)通过对生命周期的不同环节进行分析将供应链分为高制造、高分销以及高使用三种碳足迹供应链,并把德国牛奶、草莓、小麦的供应链划分为高分销碳足迹供应链[5]。
Stadig(1997)通过计算发现,在法国、瑞典和新西兰生产商业苹果时(其中应用农药,化肥)的平均能量消耗为0.5兆焦/千克苹果。在本国内采购、配送商业苹果运输相关的能源消耗是种植商业苹果的能量消耗的1.5至26倍,进口时高达35倍以上。而如果没有农药和化肥、机械化的应用,苹果生产的直接能源消耗为零,这一结论适用于本土和本地采购[5]。
已完成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食品供应链已经演变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完成。例如大豆可以通过许多种渠道到达我国普遍消费者的餐桌:利用自己种植、本地采购、进口大豆等方式,在市场,超市,蔬菜零售店等地点获得。然而,许多分析没有考虑到在食品生命周期中所有的运输阶段和用于每个阶段运输方式的多种可能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食物里程”应运而生。食物里程涵盖食品从生产到餐桌的距离,将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发生的运输距离纳入考量。食物里程与整个食品供应链中消耗的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呈正相关关系,它能够量化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消费、废物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而成为衡量食品系统环境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结论部分,当前学者对于是否应该用本地采购替代部分进口还存在分歧。Andy(2002)和Stadig(1997)都赞成用本地采购替代进口。基于在西班牙种植番茄和在瑞典布由卡车或船舶分销番茄的能耗差测算结果,Carlsson(1998)得出的结论是不应该建议用国内生产产品替代进口产品。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进行,本文也将就这一方面进行讨论。
二、我国大豆的生产与贸易
(一)大豆生产情况
我国大豆产量自1985年冲破1000万吨大关,到1992年一直稳定在1100万吨左右。在1993年大豆产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扩增为1530万吨,这一水平一直保持到了2011年。近几年虽然全球大豆处于丰收形势,我国也继续对大豆实行价格补贴和收储政策,但难以遏制产量连年下降的趋势。到2014年,我国大豆产量下降为1200万吨左右,创22年以来新低。(具体趋势见图2)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有关研究的文献综述1
我国大豆的生产与贸易3
(一)大豆生产情况3
(二)大豆贸易情况4
食物链的碳排放测算6
(一)测算方法讨论6
考量范围6
测算方法6
(二)测算结果7
(三)主要出口国供应链综合对比8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8
(一)全文结论8
(二)政策建议9
参考文献11
进口食品供应链与本地食品供应链的环境绩效评估
—以大豆为例
引言
引言
二十世纪,随着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全球气候变暖得到国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节能减排成为全人类为之共同努力的目标。近年来,国际贸易,特别是国际间食品贸易高速发展,其中的碳排放也随之增长,成为环境负担一个不可忽视的来源。在全球减排的大趋势下,我国身为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大国,从粮食消费的角度进行碳减排对于世界和我国都责无旁贷。因此对于进口食品供应链与本地食品供应链进行环境绩效评估,进而合理规划我国的粮食进口格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统计,2014年我国1亿吨进口粮食中70%以上进口的是大豆,达7140万吨。本文将以大豆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现有对碳足迹的评估方法,关注进口大豆供应链以及本地大豆供应链的环境绩效,分析我国大豆进口格局,为我国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性数据和建议。
有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随着国际贸易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进行,碳足迹也通过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过程在全世界不断流动。国际贸易中的碳足迹成为各国政府、贸易商以及学术组织关注的焦点。其中,随着国际贸易中食品贸易比重逐渐增大,食品系统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关注主要集中于食品安全领域,其中包括:超量进口引发的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农业产业化生产的生态后果等。然而关于粮食系统对环境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不论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非常有限。这方面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是粮食生产和包装系统的能源效率和材料效率,很少有学者量化研究某类食品的碳足迹影响。在开发更可持续的粮食系统时,我们要迈出的第一步是对目前的粮食系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因此,进行食品供应链从始到终整个系统的碳足迹测算,特别是将一种食品的进口供应链与本地供应链的碳排放进行对比,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文献中对于本地食品供应链与进口食品供应链的环境绩效对比,大部分学者得出的结论是产物来源的在本地时,环境绩效明显提高。Kooijman(1993)发现,本地采购新鲜豌豆需要9兆焦/千克,而进口的能量消耗为25兆焦/千克[1]。Andy(2002)使用“手段目标分析法”对英国苹果的国内外供应链的环境绩效进行了评估,认为在本地采购的苹果供应链至少比进口苹果供应链节能20倍,同时少产生60%的温室气体[2]。然而,也存在反对意见。例如Smith(2005)经过测算提出时间会对测算结果产生影响,在冬季从西班牙进口到英国的西红柿比在英国本地用温室栽培的西红柿更节能[3]。这些研究主要将目光投向水果和蔬菜,本文将向粮食方向进行探究。
据我们所知,碳足迹涵盖一个产品或活动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总量。那么在贸易中,该周期包括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内陆运输,海外运输到交货的整个过程。那么供应链中哪一步骤对碳足迹的排放影响最大呢?普遍结论是运输过程。特别是近几十年的食品供应链已逐步转变为传输密集型系统,例如欧洲学者Alfredo Iriarte等学者(2013)使用了大量的现场数据对世界上最大的香蕉出口国——厄瓜多尔的香蕉出口碳足迹进行第一次评估。整个过程从农业生产到交货的欧洲目的港。计算出厄瓜多尔的香蕉出口碳足迹为每千克香蕉出口排放0.45—1.0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而其准确量取决于所采用的海外运输方式。他们还发现该过程中对碳足迹的主要贡献者是农业生产和海外运输阶段[4]。国内学者杨光勇、计国君(2013)通过对生命周期的不同环节进行分析将供应链分为高制造、高分销以及高使用三种碳足迹供应链,并把德国牛奶、草莓、小麦的供应链划分为高分销碳足迹供应链[5]。
Stadig(1997)通过计算发现,在法国、瑞典和新西兰生产商业苹果时(其中应用农药,化肥)的平均能量消耗为0.5兆焦/千克苹果。在本国内采购、配送商业苹果运输相关的能源消耗是种植商业苹果的能量消耗的1.5至26倍,进口时高达35倍以上。而如果没有农药和化肥、机械化的应用,苹果生产的直接能源消耗为零,这一结论适用于本土和本地采购[5]。
已完成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食品供应链已经演变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完成。例如大豆可以通过许多种渠道到达我国普遍消费者的餐桌:利用自己种植、本地采购、进口大豆等方式,在市场,超市,蔬菜零售店等地点获得。然而,许多分析没有考虑到在食品生命周期中所有的运输阶段和用于每个阶段运输方式的多种可能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食物里程”应运而生。食物里程涵盖食品从生产到餐桌的距离,将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发生的运输距离纳入考量。食物里程与整个食品供应链中消耗的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呈正相关关系,它能够量化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消费、废物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而成为衡量食品系统环境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结论部分,当前学者对于是否应该用本地采购替代部分进口还存在分歧。Andy(2002)和Stadig(1997)都赞成用本地采购替代进口。基于在西班牙种植番茄和在瑞典布由卡车或船舶分销番茄的能耗差测算结果,Carlsson(1998)得出的结论是不应该建议用国内生产产品替代进口产品。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进行,本文也将就这一方面进行讨论。
二、我国大豆的生产与贸易
(一)大豆生产情况
我国大豆产量自1985年冲破1000万吨大关,到1992年一直稳定在1100万吨左右。在1993年大豆产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扩增为1530万吨,这一水平一直保持到了2011年。近几年虽然全球大豆处于丰收形势,我国也继续对大豆实行价格补贴和收储政策,但难以遏制产量连年下降的趋势。到2014年,我国大豆产量下降为1200万吨左右,创22年以来新低。(具体趋势见图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