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观察我国农村区域的金融发展失衡从而带来经济发展失衡现象,从规模方面的金融相关率、结构方面的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效率的储蓄动员率三方面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三大经济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明显,东部整体水平较高,西部地区金融规模发展迅猛且后来居上,中部农村地区则显示出明显的“金融塌陷”现象; 在结构方面,东部农村金融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其他区域农村金融的市场化进程仍需继续努力; 储蓄动员效率上,近年来西部提高迅速,。接着又从政治、经济和区位三个角度分析了差异的原因。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2
二、文献综述 2
三、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性的度量 3
(一)度量指标的选择3
1.金融相关率3
2.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3
3.储蓄动员率3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3
1.数据来源3
2.数据测算 4
(1) 规模角度 4
(2)结构角度 4
(3)效率角度 5
(三)实证分析5
1.金融相关率模型构建是回归分析5
2.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模型构建是回归分析7
3.效率角度分析 9
四、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9
(一)我国金融发展差异的制度因素9
1.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导向作用 9
2.国家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因素 10
(二)我国金融发展差异的经济因素 10
1.各区域农村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差异10
2.不同区域市场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差异10
(三)我国金融发展差异的区位因素11
1.各区域地理位置差异11
2.各区域发展环境差异11
五、 基本启示及政策建议11
(一) 农村金融规模方面11
(二) 农村金融结构方面11
(三) 农村金融效率方面12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增长,中国各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同样,中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多年来,学术界对于我国农村金融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整体的国家和宏观层面。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而农村金融作为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对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从规模、结构、效率三方面来衡量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利用大量统计数据对这些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状况做出一个比较系统的实证分析。利用分析结果进一步研究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政治、经济及区位等因素尝试探讨区域差异的形成的原因。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对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的讨论大多借鉴学习了国外学者的金融发展模型,但在具体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上各不相同。韩廷春、林磊从宏观经济层面和法律制度变迁角度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二者与金融发展差异的关系,从而得出制度变迁对我国金融具有推动促进作用;谈儒勇从供给角度对金融发展的微观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认为供给领先型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在技术创新、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制度政策的变化上表现;张金清等利用VEC模型对我国金融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经济因素、法律因素和信用水平对金融发展影响显著,政治因素并不显著,城市化水平反而起到阻碍作用;李敬、冉光等人在劳动分工理论的创新上构建了金融发展模型,用夏普值来表示对我国金融区域发展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商品交易效率、金融交易效率、投资品的生产弹性系数、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福利水平之间具有稳定协调的关系、经济地理条件和国家制度倾斜等方面的差异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有重大影响,人均受教育年限商品交易效率与金融交易效率对金融地区发展差异也有重要影响;。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现阶段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是建立于20世纪中期产生的金融发展理论。Gurley和Shaw首先建立了演进性的金融发展模型,并开创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先河。Patrick进一步提出了供给领先型金融发展模式和需求追随模型,他指出金融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一时期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探讨经济因素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包括之后的内生金融增长论也在这一范畴之内,后者只不过将金融从经济发展体系之外纳入到经济发展体系之内。20世纪末21世纪初,学者们对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思路逐渐改变,转向深入除经济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出现了新制度金融发展理论。国外学者们从制度构建、政治因素、自然区位条件、社会资本等因素综合对金融发展及其差异形成进行分析,这对金融合作和协调发展金融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农村金融的区域发展失衡大多会加剧农村的经济发展失衡,造成现代原始农业并存的局面。陈秀山等以及ZhangJun等人的研究说明较大差距的资本投入拉大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但同时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有明显的推动促进作用。所以,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适度的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有利于促进农村资本的流动,但过度的差异则可能带动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甚至形成两级分化的金融市场环境现象。目前,我国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村金融发展扩张快速,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也日益显著。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规模的区域差异、农村金融环境差异和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区域差异。
三、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性的度量
(一)度量指标的选择
金融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义,在“量”的方面侧重为规模的不断扩张,二在“质”的方面表现为效率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在度量指标上主要从规模、结构和效率三方面确定了衡量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状况的指标框架。作为金融发展最主要的表现规模方面,一个区域的金融规模也常常代表该地区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状况,根据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 ,测算农村金融相关率来反映农村的金融规模;在结构方面,更多关注市场结构特征,在商业银行大规模撤并农村后,农村信用社成为各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中介,用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信贷市场的份额,来反映农村金融市场的集中程度;在效率方面,由于农村资本市场不发达,主要计算分析农村金融中介的效率,主要用储蓄动员效率来反映。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2
二、文献综述 2
三、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性的度量 3
(一)度量指标的选择3
1.金融相关率3
2.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3
3.储蓄动员率3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3
1.数据来源3
2.数据测算 4
(1) 规模角度 4
(2)结构角度 4
(3)效率角度 5
(三)实证分析5
1.金融相关率模型构建是回归分析5
2.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模型构建是回归分析7
3.效率角度分析 9
四、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9
(一)我国金融发展差异的制度因素9
1.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导向作用 9
2.国家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因素 10
(二)我国金融发展差异的经济因素 10
1.各区域农村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差异10
2.不同区域市场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差异10
(三)我国金融发展差异的区位因素11
1.各区域地理位置差异11
2.各区域发展环境差异11
五、 基本启示及政策建议11
(一) 农村金融规模方面11
(二) 农村金融结构方面11
(三) 农村金融效率方面12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增长,中国各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同样,中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多年来,学术界对于我国农村金融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整体的国家和宏观层面。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而农村金融作为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对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从规模、结构、效率三方面来衡量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利用大量统计数据对这些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状况做出一个比较系统的实证分析。利用分析结果进一步研究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政治、经济及区位等因素尝试探讨区域差异的形成的原因。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对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的讨论大多借鉴学习了国外学者的金融发展模型,但在具体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上各不相同。韩廷春、林磊从宏观经济层面和法律制度变迁角度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二者与金融发展差异的关系,从而得出制度变迁对我国金融具有推动促进作用;谈儒勇从供给角度对金融发展的微观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认为供给领先型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在技术创新、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制度政策的变化上表现;张金清等利用VEC模型对我国金融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经济因素、法律因素和信用水平对金融发展影响显著,政治因素并不显著,城市化水平反而起到阻碍作用;李敬、冉光等人在劳动分工理论的创新上构建了金融发展模型,用夏普值来表示对我国金融区域发展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商品交易效率、金融交易效率、投资品的生产弹性系数、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福利水平之间具有稳定协调的关系、经济地理条件和国家制度倾斜等方面的差异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有重大影响,人均受教育年限商品交易效率与金融交易效率对金融地区发展差异也有重要影响;。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现阶段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是建立于20世纪中期产生的金融发展理论。Gurley和Shaw首先建立了演进性的金融发展模型,并开创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先河。Patrick进一步提出了供给领先型金融发展模式和需求追随模型,他指出金融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一时期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探讨经济因素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包括之后的内生金融增长论也在这一范畴之内,后者只不过将金融从经济发展体系之外纳入到经济发展体系之内。20世纪末21世纪初,学者们对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思路逐渐改变,转向深入除经济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出现了新制度金融发展理论。国外学者们从制度构建、政治因素、自然区位条件、社会资本等因素综合对金融发展及其差异形成进行分析,这对金融合作和协调发展金融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农村金融的区域发展失衡大多会加剧农村的经济发展失衡,造成现代原始农业并存的局面。陈秀山等以及ZhangJun等人的研究说明较大差距的资本投入拉大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但同时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有明显的推动促进作用。所以,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适度的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有利于促进农村资本的流动,但过度的差异则可能带动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甚至形成两级分化的金融市场环境现象。目前,我国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村金融发展扩张快速,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也日益显著。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规模的区域差异、农村金融环境差异和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区域差异。
三、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性的度量
(一)度量指标的选择
金融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义,在“量”的方面侧重为规模的不断扩张,二在“质”的方面表现为效率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在度量指标上主要从规模、结构和效率三方面确定了衡量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状况的指标框架。作为金融发展最主要的表现规模方面,一个区域的金融规模也常常代表该地区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状况,根据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 ,测算农村金融相关率来反映农村的金融规模;在结构方面,更多关注市场结构特征,在商业银行大规模撤并农村后,农村信用社成为各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中介,用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信贷市场的份额,来反映农村金融市场的集中程度;在效率方面,由于农村资本市场不发达,主要计算分析农村金融中介的效率,主要用储蓄动员效率来反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