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目 录
1 绪论 1
2 利率市场化概述 1
2.1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1
2.2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 1
2.3 国外的利率市场化 2
3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及进程 4
3.1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4
3.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5
4 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
4.1 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 6
4.2 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8
5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10
5.1 转变经营模式 10
5.2 建立健全、科学的定价机制 13
5.3 积极发展中间业务 14
5.4 促进金融业务创新 16
5.5 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和个人客户,优化客户结构 17
5.6 建立健全的风险规避机制 17
结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图1 国际主要经济体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时间一览 2
图2 工商银行2003年至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变化趋势图 9
图3 2010-1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变化趋势 10
图4 2015年上半年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营业收入比较图 12
图5 2015年上半年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存贷款平均利率对比图 12
图6 2012年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15
表1 2001-2015年交通银行与招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及营业收入 11
表2 2007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2012年工商银行中间业务指标变化 151 绪论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取消金融管制,让利率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效率。早在1996年,我国就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经过了20年的利率市场化历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颇有成效,在2015年,我国一年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已被取消。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市场化的利率一方面给了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利率市场的波动和银行间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机遇,积极面对挑战并规避风险,寻求发展。
2 利率市场化概述
2.1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不同于以往的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是指央行放开对于利率的管制,由市场供求来自主决定利率。这并不是意味着国家完全放弃对利率的宏观调控,而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让金融机构以其自身的资金状况和市场对于资金的供求状况来决定利率。在利率市场化央行通过提供基准利率来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市场供求决定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并形成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1]。
2.2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
迄今为止,经济自由理论诞生已有200多年,理论不断丰富与发展,却从没有出现过彻底的颠覆。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不胜枚举,且这些理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完善。本文主要就凯恩斯、亚当斯密、麦金农和肖对于利率及利率市场化的研究作简单的分析。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介绍了他的利率决定理论,即利率的本质是一种货币现象,大小应该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利率理论也是《通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市场比作一只“看不见的手”,他也提出了“经济人假设”,认为经济社会中人都是理性的、逐利的。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人们追求自身利益,市场有其自身所具备的调节作用,理性的经济人也会自发地为利益作
出最优选择,资源也会因此获得最优配置。
基于上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利率管制,导致一国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资本市场发展畸形,金融市场不完全。美国的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在考察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后,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2]。他们认为“金融抑制”制约了一国经济发展,需要推动金融深化来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储蓄,扩大就业。而“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是利率市场化,是促进金融深化的措施之一。他们提倡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来优化资源配置,而不是通过频繁的政府干预来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的问题。
2.3 国外的利率市场化
2.3.1 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利率市场化
我们可以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利率市场化分为三个不同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60年德国、法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利率市场化,是由于这些国家的资金大量外流,存款利率限制不得不逐步放开。第二个时期是英美等国家的利率市场化,主要是由于石油危机导致高通胀、负利率等因素。第三个时期则是新兴经济体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而这些国家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也可以归为三大类:高通胀所导致的、产业结构变化导致资金需求产生变化、国家主动进行制度改革。在此主要是分析美国的利率市场化。
图1 国际主要经济体进行利率市场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改革时间一览
资料来源:崔惠芳,赵伟.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
2.3.2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
不同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其实就是银行存款业务自由化与市场化的过程,因为美国银行业的贷款业务利率一直没有受到管制。1929年美国爆发了一场经济危机,全国经济一片萧条。美国政府颁布了一条“Q条例”用于利率管制,以此来促进战后经济增长。这条“Q条例”确实没有令人失望,它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有助于限制银行业的恶性竞争。但由于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本市场形势一路高涨,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到了20世纪6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美国通货膨胀,市场利率提高甚至超过存款利率。由于金融脱媒和“Q条例”限制美国银行业存款利率,美国的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很多商业银行经营困难[3]。为此美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废止“Q条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的利率市场化从1970年放松部分大额存单的管制开始,逐步扩散到货币市场、定期存款及NOW账户。
2.3.3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其实是政府不得已而为之,是倒逼式的改革。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波折的过程,利率市场化进程伴随着各种复杂问题的解决而不断深化。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经验,结合自身国情,走适合自己的利率市场化道路来规避改革中潜在的风险。
(1)改革方式要循序渐进。美国由于分业经营的金融制度,故选择了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虽然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的金融制度和法律并不够健全,但我国也是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这就说明我国也应该逐步放开利率,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2)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寻找一个好的突破口。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突破口是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多半先开放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利率,再是贷款利率,最后才是存款利率。而且都是从大额交易,长期利率开始着手,再过度到小额交易和短期利率。
4.2.3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难度激增
1 绪论 1
2 利率市场化概述 1
2.1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1
2.2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 1
2.3 国外的利率市场化 2
3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及进程 4
3.1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4
3.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5
4 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
4.1 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 6
4.2 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8
5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10
5.1 转变经营模式 10
5.2 建立健全、科学的定价机制 13
5.3 积极发展中间业务 14
5.4 促进金融业务创新 16
5.5 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和个人客户,优化客户结构 17
5.6 建立健全的风险规避机制 17
结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图1 国际主要经济体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时间一览 2
图2 工商银行2003年至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变化趋势图 9
图3 2010-1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变化趋势 10
图4 2015年上半年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营业收入比较图 12
图5 2015年上半年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存贷款平均利率对比图 12
图6 2012年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15
表1 2001-2015年交通银行与招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及营业收入 11
表2 2007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2012年工商银行中间业务指标变化 151 绪论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取消金融管制,让利率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效率。早在1996年,我国就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经过了20年的利率市场化历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颇有成效,在2015年,我国一年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已被取消。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市场化的利率一方面给了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利率市场的波动和银行间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机遇,积极面对挑战并规避风险,寻求发展。
2 利率市场化概述
2.1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不同于以往的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是指央行放开对于利率的管制,由市场供求来自主决定利率。这并不是意味着国家完全放弃对利率的宏观调控,而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让金融机构以其自身的资金状况和市场对于资金的供求状况来决定利率。在利率市场化央行通过提供基准利率来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市场供求决定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并形成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1]。
2.2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
迄今为止,经济自由理论诞生已有200多年,理论不断丰富与发展,却从没有出现过彻底的颠覆。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不胜枚举,且这些理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完善。本文主要就凯恩斯、亚当斯密、麦金农和肖对于利率及利率市场化的研究作简单的分析。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介绍了他的利率决定理论,即利率的本质是一种货币现象,大小应该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利率理论也是《通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市场比作一只“看不见的手”,他也提出了“经济人假设”,认为经济社会中人都是理性的、逐利的。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人们追求自身利益,市场有其自身所具备的调节作用,理性的经济人也会自发地为利益作
出最优选择,资源也会因此获得最优配置。
基于上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利率管制,导致一国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资本市场发展畸形,金融市场不完全。美国的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在考察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后,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2]。他们认为“金融抑制”制约了一国经济发展,需要推动金融深化来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储蓄,扩大就业。而“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是利率市场化,是促进金融深化的措施之一。他们提倡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来优化资源配置,而不是通过频繁的政府干预来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的问题。
2.3 国外的利率市场化
2.3.1 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利率市场化
我们可以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利率市场化分为三个不同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60年德国、法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利率市场化,是由于这些国家的资金大量外流,存款利率限制不得不逐步放开。第二个时期是英美等国家的利率市场化,主要是由于石油危机导致高通胀、负利率等因素。第三个时期则是新兴经济体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而这些国家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也可以归为三大类:高通胀所导致的、产业结构变化导致资金需求产生变化、国家主动进行制度改革。在此主要是分析美国的利率市场化。
图1 国际主要经济体进行利率市场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改革时间一览
资料来源:崔惠芳,赵伟.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
2.3.2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
不同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其实就是银行存款业务自由化与市场化的过程,因为美国银行业的贷款业务利率一直没有受到管制。1929年美国爆发了一场经济危机,全国经济一片萧条。美国政府颁布了一条“Q条例”用于利率管制,以此来促进战后经济增长。这条“Q条例”确实没有令人失望,它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有助于限制银行业的恶性竞争。但由于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本市场形势一路高涨,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到了20世纪6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美国通货膨胀,市场利率提高甚至超过存款利率。由于金融脱媒和“Q条例”限制美国银行业存款利率,美国的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很多商业银行经营困难[3]。为此美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废止“Q条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的利率市场化从1970年放松部分大额存单的管制开始,逐步扩散到货币市场、定期存款及NOW账户。
2.3.3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其实是政府不得已而为之,是倒逼式的改革。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波折的过程,利率市场化进程伴随着各种复杂问题的解决而不断深化。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经验,结合自身国情,走适合自己的利率市场化道路来规避改革中潜在的风险。
(1)改革方式要循序渐进。美国由于分业经营的金融制度,故选择了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虽然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的金融制度和法律并不够健全,但我国也是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这就说明我国也应该逐步放开利率,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2)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寻找一个好的突破口。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突破口是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多半先开放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利率,再是贷款利率,最后才是存款利率。而且都是从大额交易,长期利率开始着手,再过度到小额交易和短期利率。
4.2.3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难度激增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