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及要素投入效率研究以绍兴市周边种植庄园为例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以家庭农场导向为农村改革方向的政策。2015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大力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鼓励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化经营。在我国的部分农业发达地区,家庭农场已经普及。目前,有关家庭农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发展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基于农场主这一微观视角来分析的家庭农场规模效益、资源要素禀赋投入产出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将以浙江省绍兴市周边种植园为例,探讨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以及要素投入效益。研究将利用林毅夫在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效益研究中用到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土地规模、土地资本投入、肥料及农药投入、机械化投入、劳动力投入、种子等生产要素投入和其他要素投入为自变量,农场效益为因变量。最后得出结论绍兴市周边农场存在适度经营规模,且最适宜的农场面积为311亩。当地政府应扩大土地流转信息渠道、培养新型农民,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2
一、引言2
二、文献综述2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2
1.我国家庭农场规模现状 2
(1)家庭农场的概念3
(2)中国式家庭农场的特征3
(3)我国家庭农场规模的概况3
(4)我国典型家庭农场的发展状况4
(二)国内外对农场规模效益的研究4
1.农场规模效益的构成4
2.国内外对农场规模效益的研究成果4
(三)生产要素在家庭农场中的投入4
1.生产要素在家庭农场中的投入现状4
2.生产要素在家庭农场中的投入测算4
三、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影响因素分析5
四、样本点选取、数据获取以及实地访谈6
(一)样本点概况6
(二)数据来源6
五、实证分析7
(一)构建适度规模经营的计量模型7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7
(三)案例分析8
六、政策建议8
致谢8
参考文献8
附录 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及要素投入效率研究问卷调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0
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及要素投入效率研究
——以浙江省绍兴市周边种植庄园为例
引言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已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从业人口数量逐年下降,致使土地撂荒问题愈发严重。三权分置后,土地通过流转,开始规模集中,但雇工式的大规模种植并不是最适宜我国农业的耕种方式。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以将家庭农场作为农村改革的发展导向。在2015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需加快发展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化经营。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史上可以看到,家庭农场是相比于其他农业生产更为高效的经营模式。将家庭农场建立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不仅能够满足市场的农产品需求,也能够将农业生产成为一份体面、富有技术性的职业,使广大农民得以共同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目前,有关家庭农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发展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基于农场主这一微观视角来分析的家庭农场规模效益、资源要素禀赋投入产出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研究将会借鉴国内的一些家庭农场规模经营以及农业资源要素禀赋的相关理论,以浙江省绍兴市周边种植园为例,通过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选取土地规模、土地资本投入、机械化投入、劳动力投入、种子投入以及其他要素投入作为解释变量,家庭农场效益作为被解释变量,定量分析该地区周边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探讨家庭农场规模效益的影响因素,为江南地区类似环境的家庭农场提供经营思路,并加以推广。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我国家庭农场规模现状
(1)家庭农场的概念
在我国,家庭农场被定义为由单个农户作为组织经营的单位,其经营基础为土地适度规模化,是集合了企业化、集约化、农业化等多种特征的农业经营模式(S. M.Inwood,2012)。国际粮农组织对家庭农场的定义主要从劳动力的角度进行考虑,定义为:农场的主要劳动力为农场主及其配偶,且同时具备农场的经营和决策权力。
(2)中国式家庭农场的特征
首先,家庭农场建设的经营者必须是农户家庭,以家庭内部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经营模式。其次,家庭农场的生产规模需遵循适度原则,需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以此来显示其经营优势,使农村劳动力得以充分就业。再次,农场主可考虑集约化生产与商品化经营,使资金和生产设备得以高效利用。同时,需充分考虑农户的意愿,采用合理的政策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合理并适度地集中生产要素及生产资源,做到集约化生产,使农场的生产率得以提高。最后,家庭农场的经营者需把实现农场利益增长的最大化作为农场的经营目标。
我国家庭农场规模的概况
据农业部200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大部分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仍属于小规模,即一半以上家庭农场的面积都在3.3hm2以下,作为超大规模、总生产面积大于66.7hm2的家庭农场仅占到了农场总数的1.9%,而中小型规模、总生产面积在3.333.3hm2的家庭农场大约占了农场总数的40.1%(王继冬,2016)。
(4)我国典型家庭农场的发展状况
由于我国存在人多地少、地方农业资源差异大等原因,要保持农业经营与生产力的动态平衡与适应性,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成为了必然。家庭农场的规模依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及相关政策的实施,形成了不同程度发展。黄新建等人对我国粮食生产情况进行数据统计,截止2012年耕种面积超过30亩的种粮大户已经超过887万户。现阶段我国发展较为成熟的五种家庭农场模式中,浙江宁波模式的单户家庭农场面积一般在50 亩以上,上海松江模式在100150 亩,湖北武汉模式在15500 亩,吉林延边模式在1275 亩,安徽郎溪模式在50亩以上(何勇等,2013)。由此可见,家庭农场依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土地质量以及劳动生产水平不同,其经营规模差异较大。
(二)国内外对农场规模效益的研究
1.农场规模效益的构成
经济效益、成本降低效益和风险降低效益是组成农场规模效益的三个部分,各种规模的农场均以提高收益降低成本投入和缩小风险可能性作为最终目标。经济效益是指,农场的经营主体在其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利润的盈余满足该农场的再生产成本需要以及农场工作人员的生活需要的状态。成本降低效益则是指如何降低该农场的生产成本,并将其作为农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风险效益则定义为因灾害而给农场经营带来经济损失的效益,因此在农场的经营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控制风险效益(朱学新,2006)。
2.国内外对农场规模效益的研究成果
对于农场经营中的规模与效率问题,许多农业经济学家都对这两者的内生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依据其规模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不同,将所有的研究成果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以Sen为首的学者,认为农场的经营规模和其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反相关关系,即农场规模的扩大并不会使农场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反而呈现出下降的状态。第二类是以Cornia为代表的学者,他们依据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上百份农场的历史数据统计,得出农场的生产效率与农场规模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第三类是以Hall为代表的学者对德国、法国等国的农场调查发现适度规模的经营方式是更有效率的。随后,格里芬结合前人研究指出,农场的产量会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呈现出现增加后下降的趋势(Anne Booth & R.M.Sundrum,1985)。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2
一、引言2
二、文献综述2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2
1.我国家庭农场规模现状 2
(1)家庭农场的概念3
(2)中国式家庭农场的特征3
(3)我国家庭农场规模的概况3
(4)我国典型家庭农场的发展状况4
(二)国内外对农场规模效益的研究4
1.农场规模效益的构成4
2.国内外对农场规模效益的研究成果4
(三)生产要素在家庭农场中的投入4
1.生产要素在家庭农场中的投入现状4
2.生产要素在家庭农场中的投入测算4
三、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影响因素分析5
四、样本点选取、数据获取以及实地访谈6
(一)样本点概况6
(二)数据来源6
五、实证分析7
(一)构建适度规模经营的计量模型7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7
(三)案例分析8
六、政策建议8
致谢8
参考文献8
附录 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及要素投入效率研究问卷调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0
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及要素投入效率研究
——以浙江省绍兴市周边种植庄园为例
引言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已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从业人口数量逐年下降,致使土地撂荒问题愈发严重。三权分置后,土地通过流转,开始规模集中,但雇工式的大规模种植并不是最适宜我国农业的耕种方式。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以将家庭农场作为农村改革的发展导向。在2015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需加快发展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化经营。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史上可以看到,家庭农场是相比于其他农业生产更为高效的经营模式。将家庭农场建立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不仅能够满足市场的农产品需求,也能够将农业生产成为一份体面、富有技术性的职业,使广大农民得以共同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目前,有关家庭农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发展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基于农场主这一微观视角来分析的家庭农场规模效益、资源要素禀赋投入产出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研究将会借鉴国内的一些家庭农场规模经营以及农业资源要素禀赋的相关理论,以浙江省绍兴市周边种植园为例,通过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选取土地规模、土地资本投入、机械化投入、劳动力投入、种子投入以及其他要素投入作为解释变量,家庭农场效益作为被解释变量,定量分析该地区周边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探讨家庭农场规模效益的影响因素,为江南地区类似环境的家庭农场提供经营思路,并加以推广。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我国家庭农场规模现状
(1)家庭农场的概念
在我国,家庭农场被定义为由单个农户作为组织经营的单位,其经营基础为土地适度规模化,是集合了企业化、集约化、农业化等多种特征的农业经营模式(S. M.Inwood,2012)。国际粮农组织对家庭农场的定义主要从劳动力的角度进行考虑,定义为:农场的主要劳动力为农场主及其配偶,且同时具备农场的经营和决策权力。
(2)中国式家庭农场的特征
首先,家庭农场建设的经营者必须是农户家庭,以家庭内部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经营模式。其次,家庭农场的生产规模需遵循适度原则,需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以此来显示其经营优势,使农村劳动力得以充分就业。再次,农场主可考虑集约化生产与商品化经营,使资金和生产设备得以高效利用。同时,需充分考虑农户的意愿,采用合理的政策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合理并适度地集中生产要素及生产资源,做到集约化生产,使农场的生产率得以提高。最后,家庭农场的经营者需把实现农场利益增长的最大化作为农场的经营目标。
我国家庭农场规模的概况
据农业部200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大部分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仍属于小规模,即一半以上家庭农场的面积都在3.3hm2以下,作为超大规模、总生产面积大于66.7hm2的家庭农场仅占到了农场总数的1.9%,而中小型规模、总生产面积在3.333.3hm2的家庭农场大约占了农场总数的40.1%(王继冬,2016)。
(4)我国典型家庭农场的发展状况
由于我国存在人多地少、地方农业资源差异大等原因,要保持农业经营与生产力的动态平衡与适应性,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成为了必然。家庭农场的规模依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及相关政策的实施,形成了不同程度发展。黄新建等人对我国粮食生产情况进行数据统计,截止2012年耕种面积超过30亩的种粮大户已经超过887万户。现阶段我国发展较为成熟的五种家庭农场模式中,浙江宁波模式的单户家庭农场面积一般在50 亩以上,上海松江模式在100150 亩,湖北武汉模式在15500 亩,吉林延边模式在1275 亩,安徽郎溪模式在50亩以上(何勇等,2013)。由此可见,家庭农场依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土地质量以及劳动生产水平不同,其经营规模差异较大。
(二)国内外对农场规模效益的研究
1.农场规模效益的构成
经济效益、成本降低效益和风险降低效益是组成农场规模效益的三个部分,各种规模的农场均以提高收益降低成本投入和缩小风险可能性作为最终目标。经济效益是指,农场的经营主体在其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利润的盈余满足该农场的再生产成本需要以及农场工作人员的生活需要的状态。成本降低效益则是指如何降低该农场的生产成本,并将其作为农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风险效益则定义为因灾害而给农场经营带来经济损失的效益,因此在农场的经营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控制风险效益(朱学新,2006)。
2.国内外对农场规模效益的研究成果
对于农场经营中的规模与效率问题,许多农业经济学家都对这两者的内生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依据其规模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不同,将所有的研究成果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以Sen为首的学者,认为农场的经营规模和其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反相关关系,即农场规模的扩大并不会使农场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反而呈现出下降的状态。第二类是以Cornia为代表的学者,他们依据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上百份农场的历史数据统计,得出农场的生产效率与农场规模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第三类是以Hall为代表的学者对德国、法国等国的农场调查发现适度规模的经营方式是更有效率的。随后,格里芬结合前人研究指出,农场的产量会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呈现出现增加后下降的趋势(Anne Booth & R.M.Sundrum,198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