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策略

目 录
1 引言1
2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概念和基本特点1
2.1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概念和重要性1
2.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特点2
3 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内现状 3
3.1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3
3.2国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足5
4 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原因的分析5
4.1 贸易壁垒使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5
4.2 竞争对手不断发展,周边国家劳动密集裂产业的崛起6
4.3 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7
4.4 人民币持续升值影响大 7
4.5 原材料能源等成本迅速上涨8
4.6 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的问题9
4.7 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回归11
5 大力发展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对策与建议12
5.1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调控经济运行12
5.2 要坚持科技创新13
5.3 必须制定中长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战略11
5.4 走集约化发展之路11
5.5 合理协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布局12
5.6 扩大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内需求13
结论14
致谢15
参考文献16
图 1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图(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8
表 1 世界各国纺织业劳动力成本(2010年) 7
1 引言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可理解为比较生产费用优势,它是由各国土地、劳力、资本等有形资源上的差别引起的。比较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力比较。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一大优势。而且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于西方国家较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我国虽然在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的发展中国家不止中国一家,近十年来亚洲周边国家的劳动力价格[1]优势在不断体现,特别是越南和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相比之下我国的成本优势不断下滑。甚至可以说快丧失优势,所以如何优化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如何发展比较优势成为我国现在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生出口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困难的原因,提出了发展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贸易的对策。目的是为了优化和解决现今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问题。[2]
2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2.1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劳动密集型产业指进行生产依赖大量使用劳动力,但是对技术方面和设备上的依靠程度不高的产业。当设备折旧与工资,以及研究开发支出在生产成本中占的比例较大时,就可以认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下,有不同的标准来判定是否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来说,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的是纺织、服装等制造业。由于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发达国家同类型产业的水平也在提高,也渐渐分化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周勇(2008)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3]的实证研究中提到根据产业关联理论,产业链上游主要是研发和原材料中间品供应。中游主要是加工装配,而下游则为营销。加工配装的中间环节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资料和中间品由资本密集型产业提供,两者之间有关联基础。通过产业结构[4]调整理论,工业发展阶段可划成轻工业阶段与重化工业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在重工业部门,轻工业部门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轻工业发展是重工业的基础,所以可视作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前导,若无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则失去服务的对象与配套: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够。因此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生产能力会过剩。所以是较低高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撑了更高高度的资本密集型产业。
2.2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特点
从我国情况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以下三个特点:
a.不可替代性。
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相当部分劳动仍然无法被技术取代,即使能取代,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廉且资本短缺,使得技术成本远高于劳动成本。尤其是市场的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精湛的手工制品,人工作业有必要保留与采用。
b.发展阶段性。
经济发展的全程都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渐渐从主导地位变为非主导地位。有学者研究,历史上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工业阶段,美国持续了110年,日本80年,我国台湾则是40年。唯独了解我国工业化仍处在由初期到中期的过渡时期,劳动力是经典的“无限供给”特征,方可预见较长时期内我国的工业化阶段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c.存在广泛性。
劳动密集型产业覆盖城市与乡镇,触及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以及各所有制。就算在高新技术产业里的部分工序,还是要人工解决。
3 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内现状
3.1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基础,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的比较优势,中国的经济起步也是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我国劳动力相比欧美国家较为廉价,且劳动力资源丰富。就目前而言,乃至2050年之前,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仍具有比较优势,所以中国不应该弱化反而应该围绕劳动密集型产业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其优化升级。[5]
其次,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巨大的就业效应,因为相对于其他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的就业量能力十分突出据测算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是资本密集型和重工业企业的2.5倍。[6]2010年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达到21842万人,占全国就业总量的28.7%。目前我国青壮年劳动力4亿多人,吸纳如此多的劳动力,没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做不到的。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统计,2009年,全国15~64岁的人口有909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4%,约占全球1/5强;年末全国就业人口7443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劳动力成本低,成为我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要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7]
  2009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7669亿元,占GDP的32.3%;加工贸易出口额高达241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2%。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166亿元,较去年上涨11.9%。纺织品产量同时较去年上涨15.72%、16.21%和19.16%,电子、家电加工产品则上涨119.79%、151.13%、59.27%、53.99%、50.1%、和34.11%。[8]
  从近10年看,服务业吸收的劳动力数量比第二产业多很大一部分。据统计,2002~2008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14178万人增加到22191万人,增添8013万人,大致每一年增加1300万人,在总就业中占的比例从19.8%提高到28.6%。第二产业同一时期从15433万人提高至16560万人,只增添1127万人,每年大致均增多143万人,所占就业比例从22.1%降低到20.3%。从各个产业中看,第三产业在十年中增加就业1689万人,增幅49.9%,该行业提高的就业量最多;物流和通信业增加就业403万人,增幅25.4%;社会服务业增加511万人,增幅73.2%,增幅最高。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同期增加就业1198万人,增幅45.7%;制造业减少就业801万人,减幅达9.3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26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