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_以江苏省嘉泽镇西城村为例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_以江苏省嘉泽镇西城村为例[20200428201108]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农业劳动力结构也呈现出老龄化趋势。农业劳动力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对于正处于人口结构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江苏省嘉泽镇西城村为例,调查苏南以花木种植为主产业的地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分析其老龄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借鉴其他发达地区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所采取的措施,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影响与对策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引言 2
(一) 老龄化概念及现状综述 2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三)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3
(四)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3
二、 调查方案及样本分布 4
(一)调查方案 4
(二)样本分布 4
三、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
(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5
(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消极影响 6
1.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创新的影响 6
2.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7
四、 世界其他发达地区针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采取的措施 8
(一)日本针对农业劳动老龄化采取的措施 8
1.积极推进土地经营制度创新 8
2.推动农业法人化改革 8
(二)韩国针对农业劳动老龄化采取的措施 9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9
(一)主要结论 9
(二)政策建议 10
1.建立农地股份合作社 10
2.采取积极地措施吸引青年人从事农业生产 10
3.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嘉泽镇西城村为例
引言
(一)老龄化概念及现状综述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它的指标是老年人口系数,指的是一个地区 60 岁以上或65 岁以上人口的数量在该地区人口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老年人口系数越大,说明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就越高。现如今,全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2009 年联合国人口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世界老龄人口的人数与1950年相比已经增长3倍,至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950的9倍之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根据联合国对人口年龄类型的划分指标,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7%的国家或地区就称之为人口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社会。依照国际老龄化标准来看,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深刻影响。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或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的上升,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或数量下降,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使得国民收入减少或增长速度减慢。人口老龄化一般是伴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化同时出现的,这也将影响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生产率。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所占比例约为60%~70%,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随之而来。农业劳动力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而对于正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际上已有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但对于劳动力老龄化,甚至是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并没有一个数据上的界定。但是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中,全国住户农业从业人员分区域年龄构成的数据显示,51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已占到32.5%,比第一次农业普查时增长了4.39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我国的农业老年劳动力比重逐年提高。调查还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11.2%,已超过了10%的国际平均水平(胥璐等,2013)。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年轻劳动力非农转移而引发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显得更加严重(宋斌文,2004)。农业老龄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这些不足使老年人对新的耕作技术等知之甚少,土地的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甚至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薛莉娟等,2012)。通过对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产出影响进行量化研究,陈锡文等(2011)得出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劳动投入均具有较大负作用的结论。结论指出农村老年人口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业劳动投入将下降约3个百分点。随着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老年劳动力会逐渐难以胜任,从而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参与劳动的强度呈现递减的趋势,如高龄老人大多参加一些体力要求小的辅助耕种农活,如帮助稻田放水等一些维护性工作(何小勤,2013)。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年轻劳动力非农转移而引发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显得更加严重(宋斌文,2004),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也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就如何缓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李宗才(2007)提出土地合同制管理、发展农村工业、开展技术培训等措施。李维平(2008)则提出了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推广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和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等措施。
国外现有的研究表明,Lindh等(1999)在证明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出量增长率是受到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的想法时,发现50~64岁年龄段人群对生产力增长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5岁及以上人口对生产力增长率的影响却是负向的,这一研究结果证明了当劳动力达到65岁及以上时,人均产出量增长率将呈现负增长,这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Feyrer(2007)构建了人力资本扩展增长模型,基于87个国家 1960~1990 年人口和经济数据的计量分析发现,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劳动力对全要素劳动力的贡献率是一种倒“U”形结构。为了证实不同年龄劳动力对全要素劳动力的贡献率是一种倒“U”形结构,Werding(2008)构建全要素生产力计量模型,并引入劳动力年龄结构变量,通过对OECD [1]国家经济和人口数据的分析,再一次证明了倒“U”形结构的存在。日本学者牛山敬二(2012)以日本最大的生菜生产王国川上村为例指出,在日本从事农业的人口的年龄也明显提高,30~39 岁的人口占14.1%(全国的3.3%),40~49 岁的人口占22.6%(全国的6.1%),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他同时指出,进入21世纪后,放弃耕地的现象在日本也越来越严重。
(三)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图表1),我国51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已占到32.5%,比第一次农业普查时增加了4.39个百分点。按国际劳工组织的划分,一个国家或地区45岁以上劳动力占总劳动比重在15%以上为老年型社会。同时,从表中可见,与全国总体范围的农业从业人口比重相比,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研究如何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现状下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发达地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表1.全国住户农业从业人员分区域年龄构成 (% )
年龄段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部地区
20岁及以下 5.3 4.2 4.9 6.4 6.4
21~30岁 14.9 13.5 13.8 16.5 17.2
31~40岁 24.2 22.0 24.5 25.3 25.4
41~50岁 23.1 25.0 23.5 20.6 25.3
51岁及以上 32.5 35.3 33.3 31.2 25.7
其中:
51~60岁 21.3 23.4 21.8 18.0 19.4
60岁以上 11.2 11.8 11.4 11.7 6.2
数据来源: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本文将立足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以江苏省常州市嘉泽镇西城村为例,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创新的影响以及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两个方面,研究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参考与中国农业有较相似性的日本和韩国地区的发展经验,分析这些地区采取的措施在我国施行的可行性,为我国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提供政策建议。
(四)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农业生产技术、投入水平和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技术通常体现在农业的直接投入中,而自然条件又是不可控制的,因此,一般而言,生产效率是由劳动投入,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资投入,机械投入等直接投入来决定的。本文所关注的劳动力年龄则通过影响直接投入来间接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结合已有相关文献的内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会对农业新技术的接受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这两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有待验证的研究假说: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农业劳动力结构也呈现出老龄化趋势。农业劳动力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对于正处于人口结构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江苏省嘉泽镇西城村为例,调查苏南以花木种植为主产业的地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分析其老龄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借鉴其他发达地区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所采取的措施,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影响与对策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引言 2
(一) 老龄化概念及现状综述 2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三)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3
(四)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3
二、 调查方案及样本分布 4
(一)调查方案 4
(二)样本分布 4
三、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
(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5
(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消极影响 6
1.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创新的影响 6
2.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7
四、 世界其他发达地区针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采取的措施 8
(一)日本针对农业劳动老龄化采取的措施 8
1.积极推进土地经营制度创新 8
2.推动农业法人化改革 8
(二)韩国针对农业劳动老龄化采取的措施 9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9
(一)主要结论 9
(二)政策建议 10
1.建立农地股份合作社 10
2.采取积极地措施吸引青年人从事农业生产 10
3.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嘉泽镇西城村为例
引言
(一)老龄化概念及现状综述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它的指标是老年人口系数,指的是一个地区 60 岁以上或65 岁以上人口的数量在该地区人口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老年人口系数越大,说明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就越高。现如今,全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2009 年联合国人口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世界老龄人口的人数与1950年相比已经增长3倍,至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950的9倍之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根据联合国对人口年龄类型的划分指标,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7%的国家或地区就称之为人口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社会。依照国际老龄化标准来看,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深刻影响。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或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的上升,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或数量下降,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使得国民收入减少或增长速度减慢。人口老龄化一般是伴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化同时出现的,这也将影响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生产率。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所占比例约为60%~70%,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随之而来。农业劳动力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而对于正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际上已有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但对于劳动力老龄化,甚至是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并没有一个数据上的界定。但是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中,全国住户农业从业人员分区域年龄构成的数据显示,51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已占到32.5%,比第一次农业普查时增长了4.39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我国的农业老年劳动力比重逐年提高。调查还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11.2%,已超过了10%的国际平均水平(胥璐等,2013)。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年轻劳动力非农转移而引发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显得更加严重(宋斌文,2004)。农业老龄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这些不足使老年人对新的耕作技术等知之甚少,土地的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甚至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薛莉娟等,2012)。通过对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产出影响进行量化研究,陈锡文等(2011)得出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劳动投入均具有较大负作用的结论。结论指出农村老年人口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业劳动投入将下降约3个百分点。随着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老年劳动力会逐渐难以胜任,从而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参与劳动的强度呈现递减的趋势,如高龄老人大多参加一些体力要求小的辅助耕种农活,如帮助稻田放水等一些维护性工作(何小勤,2013)。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年轻劳动力非农转移而引发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显得更加严重(宋斌文,2004),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也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就如何缓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李宗才(2007)提出土地合同制管理、发展农村工业、开展技术培训等措施。李维平(2008)则提出了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推广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和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等措施。
国外现有的研究表明,Lindh等(1999)在证明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出量增长率是受到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的想法时,发现50~64岁年龄段人群对生产力增长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5岁及以上人口对生产力增长率的影响却是负向的,这一研究结果证明了当劳动力达到65岁及以上时,人均产出量增长率将呈现负增长,这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Feyrer(2007)构建了人力资本扩展增长模型,基于87个国家 1960~1990 年人口和经济数据的计量分析发现,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劳动力对全要素劳动力的贡献率是一种倒“U”形结构。为了证实不同年龄劳动力对全要素劳动力的贡献率是一种倒“U”形结构,Werding(2008)构建全要素生产力计量模型,并引入劳动力年龄结构变量,通过对OECD [1]国家经济和人口数据的分析,再一次证明了倒“U”形结构的存在。日本学者牛山敬二(2012)以日本最大的生菜生产王国川上村为例指出,在日本从事农业的人口的年龄也明显提高,30~39 岁的人口占14.1%(全国的3.3%),40~49 岁的人口占22.6%(全国的6.1%),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他同时指出,进入21世纪后,放弃耕地的现象在日本也越来越严重。
(三)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图表1),我国51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已占到32.5%,比第一次农业普查时增加了4.39个百分点。按国际劳工组织的划分,一个国家或地区45岁以上劳动力占总劳动比重在15%以上为老年型社会。同时,从表中可见,与全国总体范围的农业从业人口比重相比,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研究如何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现状下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发达地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表1.全国住户农业从业人员分区域年龄构成 (% )
年龄段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部地区
20岁及以下 5.3 4.2 4.9 6.4 6.4
21~30岁 14.9 13.5 13.8 16.5 17.2
31~40岁 24.2 22.0 24.5 25.3 25.4
41~50岁 23.1 25.0 23.5 20.6 25.3
51岁及以上 32.5 35.3 33.3 31.2 25.7
其中:
51~60岁 21.3 23.4 21.8 18.0 19.4
60岁以上 11.2 11.8 11.4 11.7 6.2
数据来源: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本文将立足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以江苏省常州市嘉泽镇西城村为例,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创新的影响以及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两个方面,研究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参考与中国农业有较相似性的日本和韩国地区的发展经验,分析这些地区采取的措施在我国施行的可行性,为我国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提供政策建议。
(四)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农业生产技术、投入水平和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技术通常体现在农业的直接投入中,而自然条件又是不可控制的,因此,一般而言,生产效率是由劳动投入,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资投入,机械投入等直接投入来决定的。本文所关注的劳动力年龄则通过影响直接投入来间接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结合已有相关文献的内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会对农业新技术的接受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这两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有待验证的研究假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