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效率的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
目 录
1 引言1
2 研究现状1
2.1 国内研究现状1
2.2 国外研究现状2
3 研究分析3
3.1 研究方法与模型建立3
3.2 研究的指标与数据的选取4
3.3 数据说明5
4 运用软件实证分析6
5 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分析8
6 结果与分析11
6.1 各地区生态效率分析11
6.2 生态效率差异成因13
6.2.1 经济发展总量13
6.2.2 科技发展水平13
6.2.3 资源禀赋14
6.2.4 地理区位14
6.3 展望与建议14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图1东部区域各省生态效率均值折线.9
图 2 中部地区生态效率变化折9
图3西部各省生态效率均值对比10
图4 东北区域生态效率均值变化折线11
图5 2000~2011 全国及各区域生态效率均值折线12
表 1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5
表2 2000~2011年中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结果.6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在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残酷现实,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政府对资源环境问题高度重视,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摆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不断制定和完善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着力实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排,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有好型社会的建设。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未来发展目标。生态效率则成为在不同层次上落实该目标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生态效率是通过提供能满足人类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富有价格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同时使整个寿命周期的生态影响与资源强度逐渐减低到一个至少与地球的估计承载能力一致的水平来实现的。因此,生态效率概念是把经济福利与环境质量结合在一起。但生态效率理论体系和计算方法尚未达成共识,相关的研究和探索,成为当前国内外产业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生态效率概念是基于产业层面提出的,目前关于生态效率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某一工业园区或某产业、某一行业的定性研究,对生态效率进行测度与评价的定量研究很少,且多集中在企业微观和中观层面,区域宏观层面的研究才刚刚展开。从研究方法上看,已有文献中有关区域生态效率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层次分析法(AHP)。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研究大多是对生态效率的评价,有关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甚少,少有的几篇文章也都是采用经典的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所以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值得深入。
研究区域生态效率的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对区域生态效率水平进行准确评价、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
2 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生态效率在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与行业层次上,在区域以及国家层面的应用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在企业层面上,岳媛媛[1](2005)等通过分析国际范围内企业实施生态效率的实践,结合国内现状,提出中国企业实施生态效率的步骤模型。谭飞燕、常立[2](2003)农在企业技术创新和生态效益评价中指出了传统的技术创新评价的不足及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生态效益评价的必要性.在阐述实现技术创新生态效益标准的基础上, 根据需要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并推荐了几种常用的评价。
行业尺度上,何伯述[3](1998)等对燃煤电厂排放的气体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提高现役燃煤电厂的生态效率的措施;戴铁军等分析了钢铁企业的生态效率指标,讨论了企业间相互利用废品和污染物的共生关系对企业资源效率、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影响。王菲(2003)凤等探讨了将生态效率分析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制浆造纸工业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意义。国内相关研究的尺度较小,并侧重于具体问题的解决和行业效率的提高,为相关企业和行业发展和建设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
在区域层面上在宏观层面上,国内生态效率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生态效率评价指标和模型构建上。戴育才等认为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在理念和原则上具有一致性,提出通过生态效率体系及其机制来促进、评价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建议。邱寿丰、刘华[4](2001)波等借鉴国外生态效率研究经验,尝试以生态效率指标为基础,构建适合度量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指标,邱寿丰(2005)利用指标体系预测了2020年我国可能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模式。诸大建(2007)等通过对中国宏观经济层面生态效率的情景分析,提出了适合中国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顾晓薇等结合生态足迹方法,将区域经济的生态效率解释为该区域单位生态足迹的经济产出(GDP) ,并分析比较了辽宁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各市的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2.2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关于生态效率研究的尺度上,可分为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
在企业及行业尺度上,Dahlstrom(1996)认为传统的经济输出和污染输出的比值,以及产出和投入的比值都可以作为衡量生态效率的指标;Michelsen(2003) [5]在分析挪威家具产品的生态效率时,选取了9个环境指标能源消耗、物质消耗、臭氧层破坏气体排放、水耗、温室气体排放、大气中酸性气体排放、总的废物产生、光化学烟雾气体产生量、重金属排放量; Van Caneghem[6](1993)在研究钢铁产业的生态效率时,从环境维度提出了以下几个指标:挥发酸、光氧化剂的形成、人类毒性、新鲜水的水生态毒性、富营养化以及水的使用所产生的总的环境影响。生态效率计算方法因企业规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大型企业管理完善,环境数据全面,因而他们可以自行开发或者利用相关研究机构开发的方法,计算和分析自身的生态效率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例如巴斯夫(BASF)集团、戴姆勒克莱斯勒(DAIMLER CHRYSLER)公司、3M公司等。生态效率也常被企业用来对所要采用新技术进行环境和经济评估。Nieuwlaar (2001)等在分析荷兰一家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的环保措施的生态效率时,计算了不同环保项目投入组合对环境改善的边际效益。结果表明,投资100万欧元,可以实现80%的环境效益,而其余20%的环境效益则需要成倍的资金投入。
3.3 数据说明
研究投入产出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中国水资源公报》及各省水资源公报,并经计算整理组成2000~20011年全国30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西藏的数据不全,故不进入分析)的面板数据集(Panel Data)。另外,在分析区域生态效率时,仍然按传统划分方法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其中东部包括10个省份,中部包括6个省份,西部包括11个省份(除西藏外),东北包括3个省份。
1 引言1
2 研究现状1
2.1 国内研究现状1
2.2 国外研究现状2
3 研究分析3
3.1 研究方法与模型建立3
3.2 研究的指标与数据的选取4
3.3 数据说明5
4 运用软件实证分析6
5 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分析8
6 结果与分析11
6.1 各地区生态效率分析11
6.2 生态效率差异成因13
6.2.1 经济发展总量13
6.2.2 科技发展水平13
6.2.3 资源禀赋14
6.2.4 地理区位14
6.3 展望与建议14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图1东部区域各省生态效率均值折线.9
图 2 中部地区生态效率变化折9
图3西部各省生态效率均值对比10
图4 东北区域生态效率均值变化折线11
图5 2000~2011 全国及各区域生态效率均值折线12
表 1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5
表2 2000~2011年中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结果.6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在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残酷现实,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政府对资源环境问题高度重视,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摆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不断制定和完善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着力实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排,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有好型社会的建设。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未来发展目标。生态效率则成为在不同层次上落实该目标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生态效率是通过提供能满足人类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富有价格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同时使整个寿命周期的生态影响与资源强度逐渐减低到一个至少与地球的估计承载能力一致的水平来实现的。因此,生态效率概念是把经济福利与环境质量结合在一起。但生态效率理论体系和计算方法尚未达成共识,相关的研究和探索,成为当前国内外产业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生态效率概念是基于产业层面提出的,目前关于生态效率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某一工业园区或某产业、某一行业的定性研究,对生态效率进行测度与评价的定量研究很少,且多集中在企业微观和中观层面,区域宏观层面的研究才刚刚展开。从研究方法上看,已有文献中有关区域生态效率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层次分析法(AHP)。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研究大多是对生态效率的评价,有关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甚少,少有的几篇文章也都是采用经典的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所以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值得深入。
研究区域生态效率的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对区域生态效率水平进行准确评价、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
2 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生态效率在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与行业层次上,在区域以及国家层面的应用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在企业层面上,岳媛媛[1](2005)等通过分析国际范围内企业实施生态效率的实践,结合国内现状,提出中国企业实施生态效率的步骤模型。谭飞燕、常立[2](2003)农在企业技术创新和生态效益评价中指出了传统的技术创新评价的不足及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生态效益评价的必要性.在阐述实现技术创新生态效益标准的基础上, 根据需要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并推荐了几种常用的评价。
行业尺度上,何伯述[3](1998)等对燃煤电厂排放的气体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提高现役燃煤电厂的生态效率的措施;戴铁军等分析了钢铁企业的生态效率指标,讨论了企业间相互利用废品和污染物的共生关系对企业资源效率、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影响。王菲(2003)凤等探讨了将生态效率分析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制浆造纸工业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意义。国内相关研究的尺度较小,并侧重于具体问题的解决和行业效率的提高,为相关企业和行业发展和建设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
在区域层面上在宏观层面上,国内生态效率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生态效率评价指标和模型构建上。戴育才等认为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在理念和原则上具有一致性,提出通过生态效率体系及其机制来促进、评价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建议。邱寿丰、刘华[4](2001)波等借鉴国外生态效率研究经验,尝试以生态效率指标为基础,构建适合度量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指标,邱寿丰(2005)利用指标体系预测了2020年我国可能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模式。诸大建(2007)等通过对中国宏观经济层面生态效率的情景分析,提出了适合中国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顾晓薇等结合生态足迹方法,将区域经济的生态效率解释为该区域单位生态足迹的经济产出(GDP) ,并分析比较了辽宁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各市的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2.2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关于生态效率研究的尺度上,可分为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
在企业及行业尺度上,Dahlstrom(1996)认为传统的经济输出和污染输出的比值,以及产出和投入的比值都可以作为衡量生态效率的指标;Michelsen(2003) [5]在分析挪威家具产品的生态效率时,选取了9个环境指标能源消耗、物质消耗、臭氧层破坏气体排放、水耗、温室气体排放、大气中酸性气体排放、总的废物产生、光化学烟雾气体产生量、重金属排放量; Van Caneghem[6](1993)在研究钢铁产业的生态效率时,从环境维度提出了以下几个指标:挥发酸、光氧化剂的形成、人类毒性、新鲜水的水生态毒性、富营养化以及水的使用所产生的总的环境影响。生态效率计算方法因企业规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大型企业管理完善,环境数据全面,因而他们可以自行开发或者利用相关研究机构开发的方法,计算和分析自身的生态效率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例如巴斯夫(BASF)集团、戴姆勒克莱斯勒(DAIMLER CHRYSLER)公司、3M公司等。生态效率也常被企业用来对所要采用新技术进行环境和经济评估。Nieuwlaar (2001)等在分析荷兰一家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的环保措施的生态效率时,计算了不同环保项目投入组合对环境改善的边际效益。结果表明,投资100万欧元,可以实现80%的环境效益,而其余20%的环境效益则需要成倍的资金投入。
3.3 数据说明
研究投入产出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中国水资源公报》及各省水资源公报,并经计算整理组成2000~20011年全国30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西藏的数据不全,故不进入分析)的面板数据集(Panel Data)。另外,在分析区域生态效率时,仍然按传统划分方法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其中东部包括10个省份,中部包括6个省份,西部包括11个省份(除西藏外),东北包括3个省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