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靖江市为例

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靖江市为例[20200428201014]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土地流转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自2009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推行以来,农村养老保险水平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土地流转的开展之后,影响农保水平的因素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化和多样化。本文抽取了江苏省靖江市3个村庄作为样本,获得128个农户的相关数据,建立Logistic和Tobit模型分别对影响农村养老保险覆盖水平和替代率水平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据此调查研究,提出在土地流转制度下,如何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土地流转;农村养老;覆盖率;替代率;影响因素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相关文献综述1
1.土地换保障的理论基础1
2. 土地流转与农民养老关系的研究2
3.关于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影响因素研究2
二、相关理论介绍和概念界定2
(一)土地流转概念的界定2
(二)养老保险水平概念的界定3
三、土地流转背景下农保水平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假设4
(一)影响养老保险水平的基本因素分析4
1.经济性因素4
2.制度性因素4
3.个人特征因素4
(二)土地流转背景下农保水平影响因素分析4
1.户籍因素4
2.从业因素4
3.土地流转相关因素5
四、靖江市土地流转背景下农保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5
(一)数据来源5
(二)相关变量的定义5
(三)相关变量的描述性分析7
(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0
1.农保覆盖水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10
2.农保待遇水平影响因素的Tobit分析11
五、提高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险水平的思考12
(一)完善土地流转市场12
(二)优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13
(三)正确定位政府角色,充分发挥政府职能13(四)通过农民自我努力,维护自身权益13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附录 15
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苏省靖江市为例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土地流转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当然是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由于他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又很难迅速融入城市的体系之中,所以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形成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模式、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农民的养老模式也都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这也深刻影响着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因此,在土地流转的背景下,研究影响农村养老保险水平的因素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江苏省靖江市为样本调查地点,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入分析的方式,借以了解当地的农村养老保险水平现状,并研究相关影响因素。
(二)相关文献综述
1、土地换保障的理论基础
17世纪后期,William Petty(1623-1687年)英国重商主义学派经济学家对地租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在《赋税与捐赠论》中首次提出:地租指的是生长在土地上的农作物除去成本外的剩余收入;地租和土地的价格不一样,是因为土地的肥沃与贫瘠,劳作技术水平高低不同,土地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土地的价格可以通过地租的资本化计算得出。David Ricardo认为地租增加可能是因为农产品价格的增加,而农产品的价格则是随着土地生产力的降低而增加的,也可能是因为农业生产上的倒退或者在土地上的资本积累过多导致的。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我国的土地现在有两方面的保障职能:即养老保障和失业保障。土地的这两种职能是“土地换保障”的重要依据。关于“土地换保障”这一说法,近来学界出现了新观点,认为农民与市民同为公民一应享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国家为全体公民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是国家的义务,不应当在市民和农民之间有所区别。
2、土地流转与农民养老关系的研究
崔智敏(2007)认为,城市化进程引发的土地流转,产生大量失地农民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不妨通过“土地换保障”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等,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王金鑫、杨琪(2009)认为流转后农民面临失去养老保障的风险,需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以化解家庭养老危机。付春红(2010)指出了农村养老保险和土地流转制度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结合可以相互促进发展,但是文章没有具体谈到怎么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刘成高和刘国权(2010)指出了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所需的养老资金非常巨大,单纯依靠国家财政难以支持,必须依靠农村自身力量作为权宜之计。
3、关于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Luchak(2003)利用加拿大的微观数据,把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作为因变量,把个人缴税、退休的制度规定、养老金待遇的法律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了逻辑判断,得出覆盖率会随着边际税的提高、等待期的降低和准入标准的放宽而提高。Holzmann(2000)认为影响养老保险覆盖率的高低取决于是否贫困,有没有正规的就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性与威信。他用Probit回归模型,把参保率作为因变量,把个人特征、劳动力特征、制度特征等因素作为自变量,最终得出高教育水平、高收入、孩子少、正规性以及城市居民具有较高的参保。
邱艳华(2009)通过研究所属产业、单位性质、有无签订合同、政治面貌、家庭储蓄、孩子数量等因素对覆盖率的影响,最终得出制度性因素是决定我国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决定性因素。邓大松、李琳(2009)通过分析养老金缴费年限、参保时工资与当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比率等微观因素对参保人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许恒周、郭忠兴、郭玉燕(2011)对农民进行了职业划分,不同职业的农民对土地的偏好不一样,也有着不同的养老观念。非农收入较多的农民更加倾向于土地转让权,而非农收入较少的农民则更加倾向于土地使用权。结论是非农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土地流转。吴湘玲(2005)以深圳市和湖北省作为比较样本研究我国养老保险水平,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人群分割问题,而且职业类别对养老金待遇水平影响十分显著,另外户籍因素的影响也很明显。
梁力(2013)利用全国31个省市的样本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城市化率、老年抚养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受教育水平与养老覆盖率呈正相关且结果显著。
二、相关理论介绍和概念界定
(一)土地流转概念的界定
土地流转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即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也就是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由于土地流转并没有准确意义上的定义,人们在认识和理解上存在较大差异。不少学者在研究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时未区分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对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客体和主体都作了扩大理解。
农用地流转是指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且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经平等协商,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依法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给受让方并获得收益的行为。
关于建设用地流转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包括首次流转和再次流转。前者是指集体土地所有者和建设用地使用者之间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关系;后者是指土地使用者相互之间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关系。
为便于研究,本文所指的土地流转是农用地流转,即在土地流转之后,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和农业用地性质保持不变,只是土地使用权发生转移,流转后的土地仍是限于农业用途。
当下土地流转主要有五种形式,具体包括土地互换、土地出租、土地入股、宅基住房以及股份+合作的方式
土地流转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土地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养老保险水平概念的界定
养老保险是指政府通过立法形式确立的,在劳动者因年老失去劳动能力或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为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在养老保险的相关问题研究中,养老保险水平的研究是一个重大问题,它关系着城乡居民能从国家的养老保险体系中获得的养老保障水平以及实际生活达到的水平,而在衡量养老保险水平这一方面,国内大多数学者采取的基本指标是养老保险替代率,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养老金待遇,没有将覆盖率纳入整个养老保险水平体系之中,因此无法全面理解养老水平的深层含义。鉴于上述情况的存在,本文试将覆盖率纳入整个衡量体系之中,因此将养老保险水平划分为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和覆盖水平两个层次来进行研究。
1.基本农村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
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即养老金的替代率,指的是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这个指标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退休人员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76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