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矛盾吗?深交所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公司金融学自创立以来,就一直都是经济学大家们长期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其中公司股东与利益相关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加是公司治理方面的龙头问题。公司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问题又会引起代理问题,从而阻碍了公司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显得尤为重要,提出相关措施解决这一矛盾也变得刻不容缓。本文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加之实证研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搜集股息、社会责任、员工工资、债权人利益等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指标对股票回报率的影响程度,深度剖析了利益相关者与公司股东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并在公司治理方面提出相关优化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文献综述 2
(一)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来源、主要流派 2
(二)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与平衡 3
1.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3
2.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 3
(三)公司治理模式的创新 3
1.股东至上向利益相关者至上的转变 4
2.单边治理向共同治理的转变 4
(四)问题的提出 4
二、 研究设计 5
(一)模型变量 5
(二) 变量解释 5
1.被解释变量 5
2.解释变量 6
3.控制变量 6
三、 实证分析 6
(一)描述性分析 6
(二)相关性分析 7
(三)回归分析 7
四、 结论及建议 8
(一)结论 8
(二)建议 8
1.合理履行社会责任 8
2.员工参与员工持股 8
3.新型公司治理结构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互冲突吗
——基于深交所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引言
引言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谁是企业的所有者”这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股东主权至上是市场经济的黄金定律。8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公司金融和组织行为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不同的学派对于公司所有权的所属问题,至少形成过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即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股东与利益相关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国外经济学大家们研究的关键问题。
股东和利益相关者这是两个截然不同,有着各自不同特征的主体。股东是公司中持有股票份额的个体,拥有参加股东大会的权利,也包括其他合资共营的公司的投资者们。股东还拥有决策的表决权、选举权和分配利润的权利等。相反,利益相关者是公司外部环境中受到公司组织决策和项目影响的一切相关群体。利益相关者可以是公司内部的(如职工),也可以是公司外部的(如合作伙伴、国家社会、债权人等等)。
然而,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的现代公司中,股东与利益相关者这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种种冲突,而这些冲突又是不可避免一定会发生的。股东希望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能够以公司利益为首要目标,从事的一切活动,做出的一切决策都不应该背离公司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利益相关者们并不会这么考虑,他们会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有机可乘,牺牲集体的利益而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这就使得公司股东难免会承担这一无形的损失,相当于是委托代理问题中委托方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问题一样。
国内国外的经济学家们对股东和利益相关者这二者间的关系做了诸多深入的讨论研习。但总的来说,国内外的文献都是以理论研究为主,并且多推崇利益相关者理论,又或是一些股东至上理论的追随者。针对我国公司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研究则较少,而对于两者的冲突更是献有学者问津;回顾国内外研究文献,其中对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研究颇多,但就对具体国家的探讨来说,相关研究并不多,对二者的矛盾冲突关系的研究则是少之又少。
那么,我国公司是否可以冲破国外理论的瓶颈,在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关系之间达到一种均衡,实现二者的共赢,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将会在介绍公司治理方面主要流派观点的基础上总结其优缺点,并针对我国公司股东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矛盾冲突做深入研究,旨在剖析我国上市公司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特殊的矛盾关系及其成因,并根据分析研究得出其解决措施,为公司治理方面提供些许帮助。
一、 文献综述
(一)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来源、主要流派
一种合理的、正确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是在符合个体理性约束以及公司激励规范的条件时尽可能地最大化公司集体创造的总价值,应该是一种多方共赢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合作博弈。而在公司治理这一领域中存在过两种相对典型的理论。
夏季花(2014)指出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最早是出现在1708年的《牛津辞典》这本书中,具体指的是人们在实践活动时所下的赌注(stake),斯坦福大学研究院1963年首次提出了“stakeholder”,有经济学家将这一单词翻译成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是没有其参与,就无法构成公司这一组织。1984年,弗里曼在他的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一书中把利益相关者一词首次纳入公司治理的范围。弗里曼最早把利益相关者定义成事“所有能够影响到组织集体目标的实现的个人或者是组织”,但是这个定义范围太广泛,之后他又把这一定义修改成了“利益相关者是指因为公司投资经营活动利益受到损益,其权利也会因为公司的活动而受到维护或受到损害的个体”。
冯峥和胡大强(2016)指出股东至上理论就是在股东治理公司的模式下,公司按照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去经营,不顾利益相关者,即员工、社会、债权人、消费者等的利益。以股东至上为宗旨,股东的利益就是公司所有投资计划运营活动的终点和归宿。然而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人类生活方式的不断变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往往开始被重视,以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公司经营理念,也显现出了各种缺陷和不足。
胡茂、张衔(2014)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思想是把公司看作成各个不同相关利益人的总和。根据这样的理解,公司应该维护利益相关者整体的利益而不仅仅只是公司股东们的利益。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一主流观念受到了新理论强烈的冲击。对利益相关者理论作出重大贡献的弗里曼把利益相关者置于公司的中心地位,并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指出公司应该满足的是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只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二)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与平衡
1.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尹开国、施婷婷、汪莹莹(2015)认为当今公司对于社会环境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力都扩大了。通过生产经营、制造销售,公司与其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乃至是整个行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共生社会网络,公司成为各个主体利益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中转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目标是满足各类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总体而言,由于利益取向、激励动力和外部压力约束强度不同,各类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社会议题既广泛,又存在分歧甚至对立。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文献综述 2
(一)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来源、主要流派 2
(二)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与平衡 3
1.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3
2.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 3
(三)公司治理模式的创新 3
1.股东至上向利益相关者至上的转变 4
2.单边治理向共同治理的转变 4
(四)问题的提出 4
二、 研究设计 5
(一)模型变量 5
(二) 变量解释 5
1.被解释变量 5
2.解释变量 6
3.控制变量 6
三、 实证分析 6
(一)描述性分析 6
(二)相关性分析 7
(三)回归分析 7
四、 结论及建议 8
(一)结论 8
(二)建议 8
1.合理履行社会责任 8
2.员工参与员工持股 8
3.新型公司治理结构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互冲突吗
——基于深交所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引言
引言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谁是企业的所有者”这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股东主权至上是市场经济的黄金定律。8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公司金融和组织行为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不同的学派对于公司所有权的所属问题,至少形成过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即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股东与利益相关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国外经济学大家们研究的关键问题。
股东和利益相关者这是两个截然不同,有着各自不同特征的主体。股东是公司中持有股票份额的个体,拥有参加股东大会的权利,也包括其他合资共营的公司的投资者们。股东还拥有决策的表决权、选举权和分配利润的权利等。相反,利益相关者是公司外部环境中受到公司组织决策和项目影响的一切相关群体。利益相关者可以是公司内部的(如职工),也可以是公司外部的(如合作伙伴、国家社会、债权人等等)。
然而,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的现代公司中,股东与利益相关者这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种种冲突,而这些冲突又是不可避免一定会发生的。股东希望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能够以公司利益为首要目标,从事的一切活动,做出的一切决策都不应该背离公司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利益相关者们并不会这么考虑,他们会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有机可乘,牺牲集体的利益而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这就使得公司股东难免会承担这一无形的损失,相当于是委托代理问题中委托方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问题一样。
国内国外的经济学家们对股东和利益相关者这二者间的关系做了诸多深入的讨论研习。但总的来说,国内外的文献都是以理论研究为主,并且多推崇利益相关者理论,又或是一些股东至上理论的追随者。针对我国公司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研究则较少,而对于两者的冲突更是献有学者问津;回顾国内外研究文献,其中对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研究颇多,但就对具体国家的探讨来说,相关研究并不多,对二者的矛盾冲突关系的研究则是少之又少。
那么,我国公司是否可以冲破国外理论的瓶颈,在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关系之间达到一种均衡,实现二者的共赢,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将会在介绍公司治理方面主要流派观点的基础上总结其优缺点,并针对我国公司股东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矛盾冲突做深入研究,旨在剖析我国上市公司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特殊的矛盾关系及其成因,并根据分析研究得出其解决措施,为公司治理方面提供些许帮助。
一、 文献综述
(一)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来源、主要流派
一种合理的、正确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是在符合个体理性约束以及公司激励规范的条件时尽可能地最大化公司集体创造的总价值,应该是一种多方共赢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合作博弈。而在公司治理这一领域中存在过两种相对典型的理论。
夏季花(2014)指出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最早是出现在1708年的《牛津辞典》这本书中,具体指的是人们在实践活动时所下的赌注(stake),斯坦福大学研究院1963年首次提出了“stakeholder”,有经济学家将这一单词翻译成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是没有其参与,就无法构成公司这一组织。1984年,弗里曼在他的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一书中把利益相关者一词首次纳入公司治理的范围。弗里曼最早把利益相关者定义成事“所有能够影响到组织集体目标的实现的个人或者是组织”,但是这个定义范围太广泛,之后他又把这一定义修改成了“利益相关者是指因为公司投资经营活动利益受到损益,其权利也会因为公司的活动而受到维护或受到损害的个体”。
冯峥和胡大强(2016)指出股东至上理论就是在股东治理公司的模式下,公司按照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去经营,不顾利益相关者,即员工、社会、债权人、消费者等的利益。以股东至上为宗旨,股东的利益就是公司所有投资计划运营活动的终点和归宿。然而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人类生活方式的不断变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往往开始被重视,以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公司经营理念,也显现出了各种缺陷和不足。
胡茂、张衔(2014)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思想是把公司看作成各个不同相关利益人的总和。根据这样的理解,公司应该维护利益相关者整体的利益而不仅仅只是公司股东们的利益。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一主流观念受到了新理论强烈的冲击。对利益相关者理论作出重大贡献的弗里曼把利益相关者置于公司的中心地位,并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指出公司应该满足的是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只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二)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与平衡
1.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尹开国、施婷婷、汪莹莹(2015)认为当今公司对于社会环境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力都扩大了。通过生产经营、制造销售,公司与其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乃至是整个行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共生社会网络,公司成为各个主体利益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中转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目标是满足各类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总体而言,由于利益取向、激励动力和外部压力约束强度不同,各类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社会议题既广泛,又存在分歧甚至对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