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本文对我国普惠金融的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基于相关数据,通过IFI指数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然后建立了影响因素计量模型,考察了6个指标对普惠金融指数的影响。研究表明,目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迅速,情况良好,金融普及面大,服务成本下降。经济发展、铁路公路里程数与普惠金融指数正相关,城乡收入差距、教育水平与普惠金融指数负相关。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普惠金融今后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普惠金融的概念2
普惠金融指数测度的相关文献综述2
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综述3
三、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3
(一)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不断完善3
(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3
金融服务覆盖不断增长3
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迅速3
支付体系日益完善4
信用体系建设不断规范4
四、普惠金融指数实证分析4
(一)普惠金融指数4
1.指标选择及数据说明4
2.指数模型5
(二)指数测算及结果分析5
五、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6
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6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7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7
参考文献8
致谢9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
在2013年的十八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三中全会上,中央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从而使普惠金融这一词开始被人们关注。普惠金融,又被称为“包容性金融”,旨在让社会的全体成员都能够享受到正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当前,由于金融排斥的普遍存在,许多很有发展潜力的客户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他们难以获得一些基本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贷款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由此导致的影子银行、高利贷、地下钱庄等问题丛生,威胁着金融体系的安全。发展普惠金融正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发展普惠金融可以使贫困人群也能够享受到正规金融体系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通过向他们贷款,拉动贫困人群的消费,使小微企业能够流畅运转,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解决目前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太大的问题,促进农村与城市的融合,使社会能够和谐、稳定的发展。
对于普惠金融的研究,国外开展的比较早,国内现阶段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查阅近些年来金融行业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先对之前的文献进行了梳理,然后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做出总体描述并选取与我国实际相关的6个指标构建IFI指数定量分析发展现状,接着建立回归模型,对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
萨尔玛和派斯(Sarma,Pais,2012)认为普惠金融应能使经济体当中的所有成员都能获得金融服务,而不是集中于某几个人,且他们获得的金融服务应该是平等、全面、有效的[11]。哈尼格和詹森(Hannig,Jansen,2011)则认为普惠金融是将一个本被排除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人纳入到正规金融体系当中,并使他能够享受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这些服务应包括存款、贷款、支付、保险、养老金等等[12]。
昆特和克拉普(Kunt,Klapper,2012)认为普惠金融归结为就是用户从银行等金融机构那里获取信贷支持的一切渠道[13]。莫汗(Mohan,2013)将普惠金融定义为低收入群体也能够享受到平等、正规的金融服务,而不是面临金融排斥[14]。可汗(Khan,2011)和他的观点颇为近似,可汗认为普惠金融是能够使贫困群体以相对合理的价格从金融机构那里得到及时、高效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这么一种过程[15]。克莱森(Claessens,2013)则进一步将普惠金融定义为是所有群体均能以合适的成本获得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16]。
国内方面,杜晓山(2014)等认为普惠金融是对国家现有金融体系的补充,它能够为广大客户群体提供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特别是那些贫困、偏远地区的人们,普惠金融可以降低他们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同时也可以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成本[1]。焦瑾璞(2015)强调普惠金融是一种能够使社会全体成员获得可持续、全方位金融服务的过程,它颠覆了富人才能够享有金融服务的传统观念。王修华(2013)认为普惠金融与金融排斥是一对相反的概念,它可以改善我国农村的金融排斥现象,缩小城乡差距,扫除金融盲点,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2]。陈鸿祥(2010)认为普惠金融是对农村金融长期存在的弊端的一种矫正,同时又可以对传统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补充[3]。王颖,陆磊(2012)认为普惠金融能有效促进小微企业的融资,保证了现有金融资源有效、合理的配置,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4]。
(二)普惠金融指数测度的相关文献综述
目前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定,这么对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也是众说纷纭,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是IFI指数。由于不同学者的研究目的不同,另外还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在进行要素选择的时候往往区别较大。阿罗拉(Arora,2013)着眼于金融服务成本和使用性两个维度,因此他选择贷款利率、账户管理费、账户年费等来构建普惠金融指数[17]。古普特等人(Gupte,2012)主要考虑的是金融基础设施这一维度,选取金融基础设施数、账户数以及合作金融机构数为具体指标来构建普惠金融指数[18]。在构建IFI指数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的步骤,即如何对所选取的各项指标赋权。很多学者使用等权重法对各要素进行赋值,这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不同要素自身的量纲是不一样的,它们所反映的情况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在我国的实证研究中,焦瑾璞(2015)从群众能否方便快捷的得到金融服务、能否合理有效的使用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本身的质量如何三个方面,选择了包括银行网点覆盖率、ATM密度、金融从业人员密度、人均持有银行卡张数、农户贷款获得率、农户户均贷款额、农业保险普及率等在内的一共19个指标构建普惠金融指数[5],王婧、胡国晖(2013)则着眼于金融服务的范围和使用两个维度,具体分了6个指标:金融机构数/万平方公里,金融从业人员数/万平方公里,金融机构数/万人,人均存款/人均GDP,人均贷款/人均GDP来构建普惠金融指数[6]。由此可见,选取的维度不同,计算出来的普惠金融指数也不一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72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