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电子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在积极重建,经济上得到了恢复,各国之间经济往来也越来越频繁,国际之间贸易量与日俱增。在此期间,一种新的贸易模式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即一国在出口一类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一类的产品。这种新的贸易模式对传统贸易模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经济学家们纷纷展开研究,产业内贸易理论开始不断丰富。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目的以及意义。本文第二部分详尽分析了中国和韩国电子产业内贸易规模和结构。第三部分整理计算有关人均收入差距,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和规模经济的数据,采用单位根ADF检验和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影响中韩电子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显著因素。 本文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提出有利于国家和企业的建议,并对建议进行丰富的扩展,以确保建议能够行之有效。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1.2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2
1.3创新和不足 3
第二章 中韩电子产业贸易现状 4
2.1中韩电子产业内贸易规模 4
2.2中韩电子产业内贸易结构 5
第三章 中韩产业内贸影响因素分析 9
3.1研究方法及假设 9
3.2模型选择与指标说明及数据来源 10
3.3单位根ADF检验 11
3.4回归分析 15
3.5实证结果及分析 16
第四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17
4.1结论 17
4.2政策建议 17
结束语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背景
第二次世界战争摧毁了世界经济,但另一方面也刺激了科技进步,为战后战乱国家的经济恢复带来了强大的生产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也逐年增强,跨国公司带来的国际分工和资本输出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国际化。所以一些新的贸易形态和贸易理论层出不穷,产业内贸易是被研究最广泛的理论之一。同时,随着跨国公司全球业务的开展,国家间经济交流程度的加深,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并且日趋成熟。起初,产业内贸易最先体现在发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家之间,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贡献巨大。而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生产力的提高,产业内贸易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中国和韩国在地理位置上与别国有鲜明的差别,其相似的文化和两国人民的亲切友好促进了两国经济上的往来。根据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两国经贸合作具有现实必要性。自从中国与韩国1992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额逐年激增,2013年,中韩两国双边的贸易额超2700亿美元。目前,中韩合作由点及面,合作更加深入,从建交之初双边贸易额约50亿美元到2014年接近3000亿美元,足足增长了60倍。
1.1.2 意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60年代以来先进的理论之一,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阐释,贸易理论日趋成熟,很多国家将其作为制定本国贸易方针和对外贸易政策的依据。在整理文献时发现有关中韩电子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并不是很细化,与此同时,数据也并未得到及时的更新,因此,研究存在很大的现实必要性。本文选取中国和韩国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性质和经济结构差异大的国家,对两国的电子产业进行产业内贸易研究,重新解读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电子产业市场规模经济,FDI,人均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调整国家贸易类型,平衡贸易结构。
1.2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发生贸易往来,基于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的成熟,这一观点盛行多年。但同类产品在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流动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兴趣,因而引发了热烈的研究,这就是产业内贸易的起源。
早期的经验分析阶段, 1960年,沃顿(Overdo.P.J.)最先注意到这种贸易模式并对其研究,他在研究荷、比利时和卢经济联盟,观察内部贸易模式得出自己的论断,即“一国在出口一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一类下的产品”。1963年巴拉萨(Bssailable)经过统计分析,提出产业内贸易重要性程度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y Trade。
理论研究阶段始于1975年,H.G.Gruel和P.J.Loyd《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一书中将国际贸易类型分为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更多的是垂直型贸易,主要出于质量的差别,水平型贸易更多出于水平化贸易,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似性。他们也提出了极其重要的分析指数——GL指数,为以后理论的深入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
紧接着产业内贸易迎来丰富发展阶段,70年代末,迪克西特(Digxit)、克鲁格曼(Krugerrand.P)建立新张伯伦型并突破竞争理论的垄断,任何国家不能生产所有种类的产品,所以各个国家都在生产相类似的产品,只不过是颜色,规格上的差异。此外,从需求多样化的角度,本国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时,他们就会进口外国同种功能的产品,因而出现产业内贸易。兰卡斯特模型也从侧面说明需求的多样化和相似性导致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客观必然性。
1.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在九十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产业之间发展水平不尽相同,由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兴起于发达国家,因此国外的研究相当丰富,我国的贸易研究不能从宏观角度全面性的分析,只是停留在一个个细小的产业上。
杨延(2015)通过研究得出在19922005这十三年中,产业内贸易随着中韩双边贸易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两个国家主要的贸易形式,由于中国在技术水平上的不断提高,水平化产业内贸易显现。提高产品竞争力,产品的高附加值既缩小两国制造业水平的差距,也有利于中韩贸易的良性发展[1]。
张安琪(2014)通过研究后得出中韩产业内贸易主要为垂直型,其原因为中国制造业
水平低,研发强度的创新能力的不足。为此他建议产业亟待优化升级,研发水平亟需加强,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如此解决两国贸易的长期逆差,平衡中国的进出口[2]。
李盾(2007)通过对中韩工业品贸易数据的分析发现,随着中国制造水平的提升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韩两国人民的消费需求逐渐相似[8]。
李季、赵放(2009)通过实证后得出,韩国的直接投资促进了中韩产业内贸易的水平,这是出于韩国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充分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此外,规模经济和中国加工贸易比重的上升也是重要原因,中国技术水平的提升导致中韩两国水平化产业内贸易提升显著[9]。
赵宰衍(2014)从贸易自由化的动态分析角度,运用MCHUGE模型,分析得出,电子产品贸易自由化是顺应中韩两国发展需要的[11]。
张琦(2015)研究指出,电子产业是全球欣欣发展的产业,近些年,东南亚国家更低廉的劳动力,使得中国的优势疲软,并且随着人民币强势增值和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经济结构悄然发生转型。但是,此消彼长,中国电子消费水平飞速上升。具体到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的理论相对较少[13]。
赖明勇,钟文华(2010)通过四大指数RAC、TSB、CA、TSI分析韩中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出中韩两国电子信息产品的互补性开始双向发展,并且更多朝着互补性方向发展。不过,本文选取的产品及变量单一,因此不免以偏概全,难以精确。所以关于中韩电子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仍需要各方积极研究[15]。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1.2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2
1.3创新和不足 3
第二章 中韩电子产业贸易现状 4
2.1中韩电子产业内贸易规模 4
2.2中韩电子产业内贸易结构 5
第三章 中韩产业内贸影响因素分析 9
3.1研究方法及假设 9
3.2模型选择与指标说明及数据来源 10
3.3单位根ADF检验 11
3.4回归分析 15
3.5实证结果及分析 16
第四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17
4.1结论 17
4.2政策建议 17
结束语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背景
第二次世界战争摧毁了世界经济,但另一方面也刺激了科技进步,为战后战乱国家的经济恢复带来了强大的生产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也逐年增强,跨国公司带来的国际分工和资本输出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国际化。所以一些新的贸易形态和贸易理论层出不穷,产业内贸易是被研究最广泛的理论之一。同时,随着跨国公司全球业务的开展,国家间经济交流程度的加深,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并且日趋成熟。起初,产业内贸易最先体现在发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家之间,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贡献巨大。而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生产力的提高,产业内贸易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中国和韩国在地理位置上与别国有鲜明的差别,其相似的文化和两国人民的亲切友好促进了两国经济上的往来。根据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两国经贸合作具有现实必要性。自从中国与韩国1992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额逐年激增,2013年,中韩两国双边的贸易额超2700亿美元。目前,中韩合作由点及面,合作更加深入,从建交之初双边贸易额约50亿美元到2014年接近3000亿美元,足足增长了60倍。
1.1.2 意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60年代以来先进的理论之一,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阐释,贸易理论日趋成熟,很多国家将其作为制定本国贸易方针和对外贸易政策的依据。在整理文献时发现有关中韩电子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并不是很细化,与此同时,数据也并未得到及时的更新,因此,研究存在很大的现实必要性。本文选取中国和韩国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性质和经济结构差异大的国家,对两国的电子产业进行产业内贸易研究,重新解读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电子产业市场规模经济,FDI,人均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调整国家贸易类型,平衡贸易结构。
1.2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发生贸易往来,基于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的成熟,这一观点盛行多年。但同类产品在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流动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兴趣,因而引发了热烈的研究,这就是产业内贸易的起源。
早期的经验分析阶段, 1960年,沃顿(Overdo.P.J.)最先注意到这种贸易模式并对其研究,他在研究荷、比利时和卢经济联盟,观察内部贸易模式得出自己的论断,即“一国在出口一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一类下的产品”。1963年巴拉萨(Bssailable)经过统计分析,提出产业内贸易重要性程度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y Trade。
理论研究阶段始于1975年,H.G.Gruel和P.J.Loyd《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一书中将国际贸易类型分为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更多的是垂直型贸易,主要出于质量的差别,水平型贸易更多出于水平化贸易,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似性。他们也提出了极其重要的分析指数——GL指数,为以后理论的深入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
紧接着产业内贸易迎来丰富发展阶段,70年代末,迪克西特(Digxit)、克鲁格曼(Krugerrand.P)建立新张伯伦型并突破竞争理论的垄断,任何国家不能生产所有种类的产品,所以各个国家都在生产相类似的产品,只不过是颜色,规格上的差异。此外,从需求多样化的角度,本国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时,他们就会进口外国同种功能的产品,因而出现产业内贸易。兰卡斯特模型也从侧面说明需求的多样化和相似性导致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客观必然性。
1.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在九十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产业之间发展水平不尽相同,由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兴起于发达国家,因此国外的研究相当丰富,我国的贸易研究不能从宏观角度全面性的分析,只是停留在一个个细小的产业上。
杨延(2015)通过研究得出在19922005这十三年中,产业内贸易随着中韩双边贸易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两个国家主要的贸易形式,由于中国在技术水平上的不断提高,水平化产业内贸易显现。提高产品竞争力,产品的高附加值既缩小两国制造业水平的差距,也有利于中韩贸易的良性发展[1]。
张安琪(2014)通过研究后得出中韩产业内贸易主要为垂直型,其原因为中国制造业
水平低,研发强度的创新能力的不足。为此他建议产业亟待优化升级,研发水平亟需加强,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如此解决两国贸易的长期逆差,平衡中国的进出口[2]。
李盾(2007)通过对中韩工业品贸易数据的分析发现,随着中国制造水平的提升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韩两国人民的消费需求逐渐相似[8]。
李季、赵放(2009)通过实证后得出,韩国的直接投资促进了中韩产业内贸易的水平,这是出于韩国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充分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此外,规模经济和中国加工贸易比重的上升也是重要原因,中国技术水平的提升导致中韩两国水平化产业内贸易提升显著[9]。
赵宰衍(2014)从贸易自由化的动态分析角度,运用MCHUGE模型,分析得出,电子产品贸易自由化是顺应中韩两国发展需要的[11]。
张琦(2015)研究指出,电子产业是全球欣欣发展的产业,近些年,东南亚国家更低廉的劳动力,使得中国的优势疲软,并且随着人民币强势增值和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经济结构悄然发生转型。但是,此消彼长,中国电子消费水平飞速上升。具体到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的理论相对较少[13]。
赖明勇,钟文华(2010)通过四大指数RAC、TSB、CA、TSI分析韩中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出中韩两国电子信息产品的互补性开始双向发展,并且更多朝着互补性方向发展。不过,本文选取的产品及变量单一,因此不免以偏概全,难以精确。所以关于中韩电子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仍需要各方积极研究[1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