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消费信贷行为影响因素分析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高速发展,二十世纪90年代后,家庭消费信贷也受到国家和金融机构前所未有的重视,支持消费信贷的国家政策以及相关金融产品层出不穷,然而大部分中国家庭的消费仍建立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出现了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间的巨大差距,造成产品积压,生产能力过剩,再生产循环不畅,经济发展受阻。本文以CHFS调查数据为样本,以消费信贷行为主体的意愿为研究对象,运用OLS模型,定量研究影响家庭消费信贷的因素家庭收入,户主受教育程度等,为改善家庭消费信贷现状,促进家庭消费信贷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4
Key words 4
一、引言 4
(一)我国居民家庭消费信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
(二)我国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趋势 4
(三)研究消费信贷的意义 5
二. 文献综述 5
(一)消费信贷的产生与提出 5
(二)消费信贷影响因素 6
三、模型与数据 7
(一)模型 7
(二)数据 7
四、实证结果 9
五、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10
(一)结论 10
(二)政策性建议 10
1.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局整体居民的教育水平 10
2. 加快农村现行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家庭消费信贷的发展 11
六、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家庭消费信贷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
引言
引言
(一)我国居民家庭消费信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历来是一个倡导“节俭消费,量入为出”的国家,西方发达国家中普遍存在的借钱消费、超前消费的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为我国广大居民家庭所接受和认可。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借钱消费的观念开始逐渐为中国家庭所接受;再加上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住房等领域货币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消费信贷越来越成为居民家庭日常生活当中较为普遍的经济行为。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截至 2014 年 12 月底,住户部门贷款余额为2610433.012 亿元人民币,占整体贷款的比重为 28.11%,较上年同期增加1.23%。其中,消费性贷款余额为 1710369.299 亿元人民币,占住户贷款余额的65.52%,而去年同期为64.70%。在消费性贷款当中,以房贷、车贷为主的中长期消费贷款始终占据较大比重,约为 79.52%,而去年同期为 80.54%。与此同时,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也从商业银行逐渐扩展到其它组织形式,从 2010 年开始,北银、中银、锦城和捷信等四家消费金融公司陆续开始了在中国大陆的试点运营,2013年大陆又新增10个试点城市包括了泉州、武汉、广州、重庆、西安、青岛、沈阳、南京、杭州、合肥,目前大陆已有消费金融公司14家,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与商业银行之间形成了差异性经营,有效满足了消费者不同的信贷需求,特别是吸引了以大学生为代表的中青年消费群体的青睐。随着消费信贷种类的增加和覆盖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居民家庭正在参与到消费信贷当中来。
(二)我国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趋势
消费信贷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对促进和鼓励家庭消费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消费信贷市场的发育程度是一国金融体系是否完善以及全面体现金融社会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目前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加快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刺激我国居民消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国外相比,消费信贷市场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首先,美国和日本的消费信贷规模占总体信贷规模的比重一直保持在 25%左右,而我国目前的比重只有 16%。其次,我国消费信贷产品种类仍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住房、汽车和教育等领域,而美日两国的消费信贷服务几乎已经渗透到了公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我国目前开展消费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较为单一,主要以商业银行为主,而在美日两国,消费金融公司已经成为向公众提供消费信贷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因此,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巨大差距也意味着未来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的消费信贷领域要想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从产品种类和服务机构类型两个方面进行拓展。发展消费信贷市场,一方面能够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并提高金融社会化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市场也是增强我国金融制度厚度的必经阶段。
(三)研究消费信贷的意义
全球经济失衡的加剧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性开始表现出来,首当其冲的便是经济增长推动力分布失衡,这一点主要在于内需不足与经济高速增长之间存在的矛盾。众所周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存在着动力分布不均的情况。从 2000 年开始,消费支出占比逐年下降,投资支出拉动经济的能力则持续提高,对外净出口所占比重也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而不断上升,即使在面临金融危机而有所下滑的时候,也只能通过中央政府增加政府投资支出的形式挽救经济。世界银行的有关数据显示,2008 年,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为34%,美国达到71%,英国和德国分别为64%和56%,与中国同为金砖四国的印度和巴西也分别达到 54%和 61%。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远远低于主要西方国家,甚至还不及一些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内需相对不足与外需依赖性相对提高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的这种内需孱弱、依靠投资和贸易拉动为特征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独立性的实现。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对外出口遭受重创,外部需求的不稳定性日益凸显。这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立性受到威胁,通过扩大内需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经济发展方式亟需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未来保持独立性,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科学合理地运用金融手段推动消费,加快消费信贷市场的构建与完善,对于扩大内需将会具有重要的帮助。
文献综述
(一)消费信贷的产生与提出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认为,家庭消费水平取决于持久收入而非现期收入,多数家庭希望在长期内保持消费水平的相对稳定。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则将人的一生按照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分为少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少年阶段的消费大于收入,而差额部分则通过壮年时期的收入进行偿还[1]。持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预算约束是跨时的,当当期消费超过以前积累和当期收入之和时,可通过借贷弥补差额。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4
Key words 4
一、引言 4
(一)我国居民家庭消费信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
(二)我国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趋势 4
(三)研究消费信贷的意义 5
二. 文献综述 5
(一)消费信贷的产生与提出 5
(二)消费信贷影响因素 6
三、模型与数据 7
(一)模型 7
(二)数据 7
四、实证结果 9
五、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10
(一)结论 10
(二)政策性建议 10
1.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局整体居民的教育水平 10
2. 加快农村现行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家庭消费信贷的发展 11
六、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家庭消费信贷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
引言
引言
(一)我国居民家庭消费信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历来是一个倡导“节俭消费,量入为出”的国家,西方发达国家中普遍存在的借钱消费、超前消费的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为我国广大居民家庭所接受和认可。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借钱消费的观念开始逐渐为中国家庭所接受;再加上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住房等领域货币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消费信贷越来越成为居民家庭日常生活当中较为普遍的经济行为。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截至 2014 年 12 月底,住户部门贷款余额为2610433.012 亿元人民币,占整体贷款的比重为 28.11%,较上年同期增加1.23%。其中,消费性贷款余额为 1710369.299 亿元人民币,占住户贷款余额的65.52%,而去年同期为64.70%。在消费性贷款当中,以房贷、车贷为主的中长期消费贷款始终占据较大比重,约为 79.52%,而去年同期为 80.54%。与此同时,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也从商业银行逐渐扩展到其它组织形式,从 2010 年开始,北银、中银、锦城和捷信等四家消费金融公司陆续开始了在中国大陆的试点运营,2013年大陆又新增10个试点城市包括了泉州、武汉、广州、重庆、西安、青岛、沈阳、南京、杭州、合肥,目前大陆已有消费金融公司14家,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与商业银行之间形成了差异性经营,有效满足了消费者不同的信贷需求,特别是吸引了以大学生为代表的中青年消费群体的青睐。随着消费信贷种类的增加和覆盖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居民家庭正在参与到消费信贷当中来。
(二)我国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趋势
消费信贷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对促进和鼓励家庭消费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消费信贷市场的发育程度是一国金融体系是否完善以及全面体现金融社会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目前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加快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刺激我国居民消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国外相比,消费信贷市场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首先,美国和日本的消费信贷规模占总体信贷规模的比重一直保持在 25%左右,而我国目前的比重只有 16%。其次,我国消费信贷产品种类仍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住房、汽车和教育等领域,而美日两国的消费信贷服务几乎已经渗透到了公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我国目前开展消费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较为单一,主要以商业银行为主,而在美日两国,消费金融公司已经成为向公众提供消费信贷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因此,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巨大差距也意味着未来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的消费信贷领域要想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从产品种类和服务机构类型两个方面进行拓展。发展消费信贷市场,一方面能够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并提高金融社会化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市场也是增强我国金融制度厚度的必经阶段。
(三)研究消费信贷的意义
全球经济失衡的加剧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性开始表现出来,首当其冲的便是经济增长推动力分布失衡,这一点主要在于内需不足与经济高速增长之间存在的矛盾。众所周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存在着动力分布不均的情况。从 2000 年开始,消费支出占比逐年下降,投资支出拉动经济的能力则持续提高,对外净出口所占比重也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而不断上升,即使在面临金融危机而有所下滑的时候,也只能通过中央政府增加政府投资支出的形式挽救经济。世界银行的有关数据显示,2008 年,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为34%,美国达到71%,英国和德国分别为64%和56%,与中国同为金砖四国的印度和巴西也分别达到 54%和 61%。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远远低于主要西方国家,甚至还不及一些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内需相对不足与外需依赖性相对提高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的这种内需孱弱、依靠投资和贸易拉动为特征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独立性的实现。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对外出口遭受重创,外部需求的不稳定性日益凸显。这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立性受到威胁,通过扩大内需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经济发展方式亟需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未来保持独立性,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科学合理地运用金融手段推动消费,加快消费信贷市场的构建与完善,对于扩大内需将会具有重要的帮助。
文献综述
(一)消费信贷的产生与提出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认为,家庭消费水平取决于持久收入而非现期收入,多数家庭希望在长期内保持消费水平的相对稳定。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则将人的一生按照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分为少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少年阶段的消费大于收入,而差额部分则通过壮年时期的收入进行偿还[1]。持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预算约束是跨时的,当当期消费超过以前积累和当期收入之和时,可通过借贷弥补差额。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