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外资企业和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中小型外资企业和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对比研究[20200428220808]
摘要:中小民营企业在对促进社会就业和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目共睹,因此促进中小民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对民生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为迎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突破家族化管理的重围,建立现代企业,构建新的管理模式以新的思维和新观念,吸收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结合企业的实际,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本文结合前人对现代主流的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分析,再以同行业具有相同规模A、B两公司为例进行了中小民营企业和中小德资企业的管理模式上的一些对比。通过这些因素的分析,发现、概括了中小型民营和德资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差异,从中吸收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将其融入到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管理中,以发挥其独到的优势。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引言 2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论文研究的方法 2
l.文献研究法 2
2.案例分析法 2
二、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3
(一)管理模式国外研究综述 3
(二)管理模式国内研究综述 3
(三)管理模式的理论发展 4
1.科学管理时代管理模式 4
2.行为科学管理模式 4
3.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4
三、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现状 5
(一)中小民营企业的内涵 5
(二) 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6
1.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四个阶段 6
2.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问题 7
四、A、B公司管理模式分析 8
(一)A、B公司基本情况 8
(二)A公司管理模式分析 8
1.严格的管理制度 8
2.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9
3.时间管理 9
4. 合理化建议 9
(三)B公司管理模式分析 9
1.组织结构 9
2. 管理制度 9
3. 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10
五、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10
(一)管理层人员对比 10
(二)组织结构对比 10
(3) 领导方式对比 10
六、 给中小民营企业的建议 11
(一) 引进职业经理人 11
(二) 转变管理模式 11
(三)完善组织结构设计 11
七、结束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中小型外资企业和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工商管理101 杨其林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民营企业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再给我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企业的管理却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这使得我国不少中小民营企业生命周期都较短,让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企业却因缺乏科学的管理而走向衰退。据统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5%、出口总量的54%、税收的38.7% 是由民营中小企业贡献的。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在发展生产力、培植地方财源、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公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创造地区经济繁荣、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正处于探索期,包括日本的、西方的企业管理模式都有,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根深蒂固,使得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思想落后,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僵化,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混乱,生命周期较短,处于一种能人管理,经验管理的状态上,企业管理现状仍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如果说,过去中国企业所经历的演变是企业自觉的自身优化行为,那么,现在所需的变革则是迫于国际化的要求,法制化的要求,电脑化的要求等国际环境的压力为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为之的。适者生存这个用于生物界进化论的论点在企业界同样是真理。必须在外国企业大举进入之前,建立起一批有实力的、健康发展的民营中小型企业。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企业就必须加强管理,提高员工素质,为企业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的、科学实用的管理模式。这对于保持企业的长久活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最合适企业的发展就成为企业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二)论文研究的方法
l.文献研究法
查阅了大量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文献,考察每个时代管理模式产生的背景,管理模式的演变,因为任何模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对管理模式的研究也应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和研究,才能掌握它的来龙去脉、了解他的实质所在,并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管理实践。鉴于此,文献研究法是本文研究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
2.案例分析法
本文是研究中小民营企业和中小外资企业管理模式的一些差异,在对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在运用运用理论来具体分析一个德资中小企业,从管理模式的几个方面来进行对比。
二、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一)管理模式国外研究综述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尽管很多学者对此概念进行界定,然而,到目前为止,在理论中都没有统一,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个概念。
科学管理之父费雷德里克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法约尔说:“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孔茨在他所编写的《管理学》一书中说:“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在他《管理决策科学》中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美国学者小詹姆斯H唐纳利则在认为“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
另外,一些其它管理学家在也对管理有不同的定义:“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管理就是筹划、组织和控制一个组织或一组人的工作”。“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模式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的简洁的描述。模式是为方便分析,计算和预测,而对一个系统做出的简练描述。在《简明牛津词典中解释,模式是将一类不断重复发生的,类似的问题以及该类问题的解决之道,总结出此类问题的共同点并抽象成一定的描述及规范,以便遇到此类问题无须再做过多的考虑,直接使用已经总结好的解决之道。
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模式具有结构性和功能性两种类型,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具有构造、解释、启发、预测等多种功能,可以向人们提供某一事件的整体形象和明确信息。
J.Croswell1965 年在他的文献"Safety Programs Management"中提出,管理模式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SH&E专家很出色是因为他们选择了适合他们的管理模式。他还提出SH&E绩效改进和企业管理模式的应用也有很大的关系,通常致使事故发生要寻找管理模式错在哪而不是人们错在哪里了。
Andrews从环境的角度阐述了环境管理模式。而且环境管理模式存在不同的形式,尤其是通常的规范的组成,降低可能性识别浪费,更常见的事是控制管理影响企业活动的一些环境因素(Andrews et al.2001)。
(二)管理模式国内研究综述
管理模式的概念研究 刘文修先生认为:“管理就是组织人力、执行政策、使用资源、运用技术、激发潜力、增进效率、提高质量以达到组织的特定目标”。模式是对某项己具有共同特征的实践活动的内在机制和要素之间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在一定意义上,它具有类型的含义。
刘文修先生所下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人力、执行政策、使用资源、运用技术、激发潜力、增进效率、提高质量以达到组织的特定目标”。
管理模式是工人的环境的一个要素,环境影响决策。管理模式部分地反应组织的实质。管理模式的比较是工人的环境的一个要素,而环境通常又大体上和组织决定有影响,因此管理模式部分地反应了组织的实质。
裴少先定义管理模式为管理模式是根据企业管理理论,为一部分性质、规模相近的企业而设计的一有严密性、可操作性的综合管理体系。
熊志坚等说:“管理模式是指企业管理活动的‘样本’,它勾画了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内在机制以及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
郭咸刚说:“管理模式是将一种或一套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反复运用于企业,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体系”。
(三)管理模式的理论发展
1.科学管理时代管理模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机器和机器体系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企业数量增多,生产规模扩大,复杂程度提高,对企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当时企业管理非常落后,工厂工作时间长,工作效率低,工人工作时偷懒,完成加工时间资本家无从知道,所以需要人们把过去在企业管理中的经验加以标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因此对于研究提高工厂生产效率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而这些研究由以泰罗的科学管理模式为代表。
评价:尽管科学管理时代的研究者不断的完善管理模式,但是研究的范围始终没有超出劳动作业的技术过程,没有超出车间管理的范围,科学管理时代的管理模式过分夸大了经济手段的作用,将它视为调动工人劳动积极性的唯一手段。认为人是纯粹的“经济人",工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金钱收入;偏重管理技术因素,忽视人的社会因素;只注重工作现场作业效率的提高,未能从企业整体上考虑如何解决好经营管理问题。
摘要:中小民营企业在对促进社会就业和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目共睹,因此促进中小民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对民生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为迎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突破家族化管理的重围,建立现代企业,构建新的管理模式以新的思维和新观念,吸收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结合企业的实际,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本文结合前人对现代主流的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分析,再以同行业具有相同规模A、B两公司为例进行了中小民营企业和中小德资企业的管理模式上的一些对比。通过这些因素的分析,发现、概括了中小型民营和德资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差异,从中吸收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将其融入到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管理中,以发挥其独到的优势。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引言 2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论文研究的方法 2
l.文献研究法 2
2.案例分析法 2
二、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3
(一)管理模式国外研究综述 3
(二)管理模式国内研究综述 3
(三)管理模式的理论发展 4
1.科学管理时代管理模式 4
2.行为科学管理模式 4
3.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4
三、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现状 5
(一)中小民营企业的内涵 5
(二) 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6
1.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四个阶段 6
2.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问题 7
四、A、B公司管理模式分析 8
(一)A、B公司基本情况 8
(二)A公司管理模式分析 8
1.严格的管理制度 8
2.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9
3.时间管理 9
4. 合理化建议 9
(三)B公司管理模式分析 9
1.组织结构 9
2. 管理制度 9
3. 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10
五、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10
(一)管理层人员对比 10
(二)组织结构对比 10
(3) 领导方式对比 10
六、 给中小民营企业的建议 11
(一) 引进职业经理人 11
(二) 转变管理模式 11
(三)完善组织结构设计 11
七、结束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中小型外资企业和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工商管理101 杨其林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民营企业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再给我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企业的管理却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这使得我国不少中小民营企业生命周期都较短,让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企业却因缺乏科学的管理而走向衰退。据统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5%、出口总量的54%、税收的38.7% 是由民营中小企业贡献的。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在发展生产力、培植地方财源、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公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创造地区经济繁荣、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正处于探索期,包括日本的、西方的企业管理模式都有,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根深蒂固,使得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思想落后,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僵化,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混乱,生命周期较短,处于一种能人管理,经验管理的状态上,企业管理现状仍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如果说,过去中国企业所经历的演变是企业自觉的自身优化行为,那么,现在所需的变革则是迫于国际化的要求,法制化的要求,电脑化的要求等国际环境的压力为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为之的。适者生存这个用于生物界进化论的论点在企业界同样是真理。必须在外国企业大举进入之前,建立起一批有实力的、健康发展的民营中小型企业。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企业就必须加强管理,提高员工素质,为企业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的、科学实用的管理模式。这对于保持企业的长久活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最合适企业的发展就成为企业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二)论文研究的方法
l.文献研究法
查阅了大量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文献,考察每个时代管理模式产生的背景,管理模式的演变,因为任何模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对管理模式的研究也应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和研究,才能掌握它的来龙去脉、了解他的实质所在,并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管理实践。鉴于此,文献研究法是本文研究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
2.案例分析法
本文是研究中小民营企业和中小外资企业管理模式的一些差异,在对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在运用运用理论来具体分析一个德资中小企业,从管理模式的几个方面来进行对比。
二、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一)管理模式国外研究综述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尽管很多学者对此概念进行界定,然而,到目前为止,在理论中都没有统一,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个概念。
科学管理之父费雷德里克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法约尔说:“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孔茨在他所编写的《管理学》一书中说:“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在他《管理决策科学》中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美国学者小詹姆斯H唐纳利则在认为“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
另外,一些其它管理学家在也对管理有不同的定义:“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管理就是筹划、组织和控制一个组织或一组人的工作”。“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模式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的简洁的描述。模式是为方便分析,计算和预测,而对一个系统做出的简练描述。在《简明牛津词典中解释,模式是将一类不断重复发生的,类似的问题以及该类问题的解决之道,总结出此类问题的共同点并抽象成一定的描述及规范,以便遇到此类问题无须再做过多的考虑,直接使用已经总结好的解决之道。
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模式具有结构性和功能性两种类型,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具有构造、解释、启发、预测等多种功能,可以向人们提供某一事件的整体形象和明确信息。
J.Croswell1965 年在他的文献"Safety Programs Management"中提出,管理模式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SH&E专家很出色是因为他们选择了适合他们的管理模式。他还提出SH&E绩效改进和企业管理模式的应用也有很大的关系,通常致使事故发生要寻找管理模式错在哪而不是人们错在哪里了。
Andrews从环境的角度阐述了环境管理模式。而且环境管理模式存在不同的形式,尤其是通常的规范的组成,降低可能性识别浪费,更常见的事是控制管理影响企业活动的一些环境因素(Andrews et al.2001)。
(二)管理模式国内研究综述
管理模式的概念研究 刘文修先生认为:“管理就是组织人力、执行政策、使用资源、运用技术、激发潜力、增进效率、提高质量以达到组织的特定目标”。模式是对某项己具有共同特征的实践活动的内在机制和要素之间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在一定意义上,它具有类型的含义。
刘文修先生所下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人力、执行政策、使用资源、运用技术、激发潜力、增进效率、提高质量以达到组织的特定目标”。
管理模式是工人的环境的一个要素,环境影响决策。管理模式部分地反应组织的实质。管理模式的比较是工人的环境的一个要素,而环境通常又大体上和组织决定有影响,因此管理模式部分地反应了组织的实质。
裴少先定义管理模式为管理模式是根据企业管理理论,为一部分性质、规模相近的企业而设计的一有严密性、可操作性的综合管理体系。
熊志坚等说:“管理模式是指企业管理活动的‘样本’,它勾画了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内在机制以及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
郭咸刚说:“管理模式是将一种或一套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反复运用于企业,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体系”。
(三)管理模式的理论发展
1.科学管理时代管理模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机器和机器体系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企业数量增多,生产规模扩大,复杂程度提高,对企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当时企业管理非常落后,工厂工作时间长,工作效率低,工人工作时偷懒,完成加工时间资本家无从知道,所以需要人们把过去在企业管理中的经验加以标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因此对于研究提高工厂生产效率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而这些研究由以泰罗的科学管理模式为代表。
评价:尽管科学管理时代的研究者不断的完善管理模式,但是研究的范围始终没有超出劳动作业的技术过程,没有超出车间管理的范围,科学管理时代的管理模式过分夸大了经济手段的作用,将它视为调动工人劳动积极性的唯一手段。认为人是纯粹的“经济人",工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金钱收入;偏重管理技术因素,忽视人的社会因素;只注重工作现场作业效率的提高,未能从企业整体上考虑如何解决好经营管理问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