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区秸秆资源评价
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以长江中下游七大地区主要农作物做研究,笔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找到了近20年来,长江中下游区各类农作物生产量,大约是455219万吨。利用草谷比估算出长江中下游区各类农作物的秸秆量,大约是305446万吨。利用农作物可收集系数,本研究还估算出秸秆可收集量,大约是229037万吨。经过历年的统计数据,知道了秸秆在各用途之间的比例,估算出了长江中下游区各地区秸秆资源化潜力,大约是48550万吨,然后以此评价各省市的秸秆资源状况。本文还结合研究结果和政府政策,站在科学的角度给出了看法和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文献综述 3
(一)中国种植业区划分布规则和各类农作物归类 3
(二)中国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3
(三)秸秆资源评价相关计算方法 3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
(一)数据来源 5
(二)研究方法 5
三、长江中下游区秸秆资源分析 8
(一)长江中下游区秸秆数量现状 8
(二)长江中下游区三大农作物秸秆资源分析 9
(三)各地区农作物秸秆秸秆资源评价 11
(四)各地区农作物秸秆收储运成本分析 15
四、政策分析及建议 17
(一)各省市政府对秸秆资源的扶持与综合利用率评价 17
(二)建议 18
致谢..........................................................15
参考文献......................................................16
附表1 我国种植业区域划分 20
附表2 农作物统计归类准则 21
附表3 各类农作物的草谷比 21
附表4 各类农作物可收集系数 21
附表5 长江中下游区秸秆五大用途比例 22
附表6 各省市成本计算公式相关变量 22
附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7 成本计算公式相关变量 23
附图1秸秆综合利用中各用途比例 23
长江中下游区秸秆资源评价
农林经济管理 苏昕
引言
引言: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秸秆大国,秸秆综合利用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是一项历史性任务,让秸秆资源化是实现循环农业的重要途径。就目前最新研究王丽等(2004)指出我国秸秆焚烧造成的损失已经高达196.5亿元,秸秆综合利用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且刻不容缓。在所有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植物类的废弃物、动物类的废弃物、加工类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共同组成了农业废弃物,植物类的废弃物具有较高的利用潜力。本文重点研究的是长江中下游七个地区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分别从秸秆资源量、秸秆可收集量、秸秆已利用量、秸秆可利用潜力和秸秆燃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量,五个方面来评价秸秆资源现状。前人学者研究的范围主要三大秸秆农作物为主,本文研究的植物范围涵盖了国家统计局所统计的所有农业植物,利用最新的数据与以往的数据进行对比,并结合最新的政府政策,提出适合当下秸秆综合利用的科学建议。
一、 文献综述
(一)中国种植业区划分布规则和各类农作物归类
为了方便统计和计算,本研究在这里把杂乱无章的地域和农作物种类进行归类。根据《中国种植业区划》(农业出版社,<中国种植业区划>编写组,中国农业科学院,1984)作为参考依据,本文把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区域进行归类,详见附表1。本文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综合分类,把我国主要农作物分为11大类,分别是:水稻、小麦、玉米、杂粮、豆类、薯类、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瓜菜。每类农作物所包含的作物详见附表2。
(二)中国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高祥照等(2002)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中发表了《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一文,文中总结到,水稻、玉米、和小麦是主要的作物秸秆资源,占总的76.1%。其中,秸秆利用在肥料、燃料和饲料中,分别是36.6%、23.7%和22.6%;其他途径例如焚烧、乱堆弃置大约为17%。肥料是土壤养分最多的供应途径,他对N、P2O5和K2O的养分还田比例也做了大致估算,分别为47.3%、82.9%和84.4%。韩鲁佳等(2002)在农业工程学报中发表过这样一篇文章《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文中很详细的介绍了我国农作物的秸秆资源数量的分布,并且还详细的介绍了四大秸秆利用新技术和各用途的比例,分别是,工业造纸原料占2.9%、畜牧饲料占30.9%、造肥还田占21.2%和农村生活能源。
(三)秸秆资源评价相关计算方法
1. 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的计算
秸秆量的算法有三种,一是毕于运(2010)提出了草谷比法、二是袁婺洲等(1997)提出了经济系数法、三是粱业森等( 1996)提出了副产品比重法。又通过阅读其他文献,大部分学者在估算秸秆资源量时都利用草谷比法,因此,本文也利用草谷比法来估算长江中下游区秸秆数量。
2. 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的计算
农作物有自身的特异性,在收集的过程根据收割方式的不同,例如留茬收割和运输都导致并不是所有秸秆都能收集起来,所以崔明等(2008)引入可收集系数的概念,并对我国主要的五大农作物稻谷、小麦、玉米、棉花和油菜都有详细的分析并作出了可收集利用系数的估算。估算秸秆资源量和秸秆资源分布是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基础,其中秸秆资源量估算的不确定性主要在于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的变异性。王亚静等(2010)在中国农业科学报中发表的《中国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适宜性评价》一文,对小麦、水稻和大豆按收获方式区别对待,其他作物的取值按人工收获取值。文中还总结到中国作物的平均可收集系数为0.81,还对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杆、糖料作物、副产品等作出了可收集系数的估算。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文献综述 3
(一)中国种植业区划分布规则和各类农作物归类 3
(二)中国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3
(三)秸秆资源评价相关计算方法 3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
(一)数据来源 5
(二)研究方法 5
三、长江中下游区秸秆资源分析 8
(一)长江中下游区秸秆数量现状 8
(二)长江中下游区三大农作物秸秆资源分析 9
(三)各地区农作物秸秆秸秆资源评价 11
(四)各地区农作物秸秆收储运成本分析 15
四、政策分析及建议 17
(一)各省市政府对秸秆资源的扶持与综合利用率评价 17
(二)建议 18
致谢..........................................................15
参考文献......................................................16
附表1 我国种植业区域划分 20
附表2 农作物统计归类准则 21
附表3 各类农作物的草谷比 21
附表4 各类农作物可收集系数 21
附表5 长江中下游区秸秆五大用途比例 22
附表6 各省市成本计算公式相关变量 22
附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7 成本计算公式相关变量 23
附图1秸秆综合利用中各用途比例 23
长江中下游区秸秆资源评价
农林经济管理 苏昕
引言
引言: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秸秆大国,秸秆综合利用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是一项历史性任务,让秸秆资源化是实现循环农业的重要途径。就目前最新研究王丽等(2004)指出我国秸秆焚烧造成的损失已经高达196.5亿元,秸秆综合利用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且刻不容缓。在所有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植物类的废弃物、动物类的废弃物、加工类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共同组成了农业废弃物,植物类的废弃物具有较高的利用潜力。本文重点研究的是长江中下游七个地区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分别从秸秆资源量、秸秆可收集量、秸秆已利用量、秸秆可利用潜力和秸秆燃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量,五个方面来评价秸秆资源现状。前人学者研究的范围主要三大秸秆农作物为主,本文研究的植物范围涵盖了国家统计局所统计的所有农业植物,利用最新的数据与以往的数据进行对比,并结合最新的政府政策,提出适合当下秸秆综合利用的科学建议。
一、 文献综述
(一)中国种植业区划分布规则和各类农作物归类
为了方便统计和计算,本研究在这里把杂乱无章的地域和农作物种类进行归类。根据《中国种植业区划》(农业出版社,<中国种植业区划>编写组,中国农业科学院,1984)作为参考依据,本文把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区域进行归类,详见附表1。本文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综合分类,把我国主要农作物分为11大类,分别是:水稻、小麦、玉米、杂粮、豆类、薯类、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瓜菜。每类农作物所包含的作物详见附表2。
(二)中国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高祥照等(2002)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中发表了《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一文,文中总结到,水稻、玉米、和小麦是主要的作物秸秆资源,占总的76.1%。其中,秸秆利用在肥料、燃料和饲料中,分别是36.6%、23.7%和22.6%;其他途径例如焚烧、乱堆弃置大约为17%。肥料是土壤养分最多的供应途径,他对N、P2O5和K2O的养分还田比例也做了大致估算,分别为47.3%、82.9%和84.4%。韩鲁佳等(2002)在农业工程学报中发表过这样一篇文章《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文中很详细的介绍了我国农作物的秸秆资源数量的分布,并且还详细的介绍了四大秸秆利用新技术和各用途的比例,分别是,工业造纸原料占2.9%、畜牧饲料占30.9%、造肥还田占21.2%和农村生活能源。
(三)秸秆资源评价相关计算方法
1. 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的计算
秸秆量的算法有三种,一是毕于运(2010)提出了草谷比法、二是袁婺洲等(1997)提出了经济系数法、三是粱业森等( 1996)提出了副产品比重法。又通过阅读其他文献,大部分学者在估算秸秆资源量时都利用草谷比法,因此,本文也利用草谷比法来估算长江中下游区秸秆数量。
2. 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的计算
农作物有自身的特异性,在收集的过程根据收割方式的不同,例如留茬收割和运输都导致并不是所有秸秆都能收集起来,所以崔明等(2008)引入可收集系数的概念,并对我国主要的五大农作物稻谷、小麦、玉米、棉花和油菜都有详细的分析并作出了可收集利用系数的估算。估算秸秆资源量和秸秆资源分布是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基础,其中秸秆资源量估算的不确定性主要在于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的变异性。王亚静等(2010)在中国农业科学报中发表的《中国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适宜性评价》一文,对小麦、水稻和大豆按收获方式区别对待,其他作物的取值按人工收获取值。文中还总结到中国作物的平均可收集系数为0.81,还对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杆、糖料作物、副产品等作出了可收集系数的估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