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研究(附件)

摘 要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农业也向现代化迈进。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要求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变农业现状。那么作为地处丘陵山区的县域重庆市酉阳县,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其的路径如何。基于此,本文从在重庆市酉阳县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可行性、构建的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本文章指出在县域内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可行性有传统农业适应不了农业发展到现在的环境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农民市民化也要求有新的经营方法的出现,并且酉阳县内拥有优越的自然及构建的基础条件,国家、省市在政策上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思路和具体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方法有培育新的经营主体、发展各类农业服务实体组织、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和农业科技的普及与创新。同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且政府要不断支持使农业能够形成规模,促使农业快速发展,农民增收。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国外研究现状 2
1.2.2国内研究现状 2
1.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
1.4研究思路及内容 3
2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理论 1
2.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概念 1
2.2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特征 1
3 酉阳县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
3.1 构建的必要性 1
3.1.1革除传统农业弊端的需要 1
3.1.2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2
3.1.3 工业化、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要求 2
3.2 构建的可行性 3
3.2.1优越的自然与建设基础 3
3.2.2 国家及省市政策支持 5
4 酉阳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思路及措施 7
4.1?构建思路 7
4.2?构建措施 7
4.2.1?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7
4.2.2?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8
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3?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9
4.2.4?农业科技创新推广 10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1 绪论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农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背景下,酉阳县的农业在生产和管理面临新的难题,以家庭为主的经营不再适合当下农业的现状:
(1)要先“谁来种地”,经济持续发展,酉阳县农村劳动力向一二线城市转移,农民不再专职种地,且剩下都是老年人口在继续种植。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和沿海地区务工,农村只剩下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种植农产品,且多以5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农业生产经营形势严峻。
(2)“怎么种地”问题突出,在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农民的农业迫切需要理论指导、科学管理和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 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经营者具有高水平的管理和高水平的材料和技术设备,而不是盲目追求经营规模,必须双重考虑规模经济和土地生产率 。
(3)“怎么组织”越来越迫切,目前,酉阳县的农业经营有规模小、以家庭经营为主,对来自自然和市场的风险不能控制。受市场和气候的影响,农业生产和经营受到极大影响,农业生产和管理模式需要改变。
(4)粮食生产是资源约束型生产,本质的约束资源是耕地,粮食安全的核心是耕地安全。[1]随着城镇化得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少城市周边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设,并且由于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的转移,大量土地成为荒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所以需要土地的生产率,保障酉阳县的粮食供给。
为了解这些难题,需要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发展,必须建设农业经营体系。
1.1.2研究意义
酉阳县农业发展滞后,耕地面积少,且由于地理环境原因,青壮年选择前往东南沿海务工,农业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农业后继乏人,经营规模有限。酉阳县地处山区,农民土地多在山地丘陵上,农民经营方式粗放,现代农机使用率低,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山高地少,交通运输欠发达,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国山地丘陵地貌覆盖面积广,山区农业问题有很大程度上的共性,在重庆酉阳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部份难题,对其他山区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农业要解决中国13亿人口的衣食问题,要怎么解决,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在中国农业面临新的困难时提出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经营体制。[2]这一体系提出的背景,如何发展,在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是中国学者争相研究的方向。
1.2.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西奥多.W.舒尔茨(2006)从三个方面分析农业:1)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有什么?2)传统农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的原因有哪些?3)如何改造传统农业?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化农业。[3]
Halimova(2012)认为土地改革可能对社会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除非仔细重新设计,以满足小股东的需要。强调了农村无地牲畜持有人的困境,强调了共同使用权安排的相关性。其结论和建议是针对可持续土地政策,可以确保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原则之间的平衡。[4]
1.2.2国内研究现状
宋洪远,赵海(2013)以为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既有经营主体和组织的发展、经营体制和模式的创新,也包括各利益主体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是基于各种利益关系的传统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总称;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是整合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生产性服务主体及其关系,实现协同优化,其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前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向是国内外市场、基础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需求是现代农业农村发展、途径是社会自发或政府引导、原则是产销一体[5]。
文华成,杨新元(2013)认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即为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经营性主体(构成的体系)、社会化服务主体(构成的体系)与一系列政策与制度体系的“三体合一”式农业经营体系,核心内容是建立农业规模化经营体系[6]。
姜长云,郭志芳(2014)认为“四化”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特征,其中,集约化包括单位面积土地上要素投入强度的提高、要素投入质量的提高和投入结构的改善、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善;专业化包括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主体的专业化和农业的区域专业化;组织化包括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其服务于经营主体的配套体系(如农业组织创新等)之间加强横向联合或合作,特别是迎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加强农业产业链分工协作,提高其纵向一体化程度;而社会化强调两个方面:农业发展过程的社会参与、农业发展效果的社会分享[7]。
总而言之,传统农业有许多缺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大。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人多地少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需要确保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土地之间的平衡。
1.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文献研究法,查找农业相关书籍来取得关于该理论的资料,从而系统地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对国内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相关理论文献广泛阅读,了解国内外相关理论动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87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