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金融与江苏省农村经济的互动发展
非正规金融与江苏省农村经济的互动发展[20191212140335]
摘 要
1985-2011年,江苏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在过去的27年间,其农村国内生产总值翻了约6番,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20倍。这一成效离不开财政支出以及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而农村非正规金融支农的显著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根据学者赵沭明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研究,非正规金融每提高1%,农村经济增长提高0.17%。至2011年为止,江苏省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规模达到1,579亿元,占农村金融总规模的比重超过1/4,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与之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反差。这一现状应得到学者以及决策层的充分重视。
全文利用1985-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VAR模型,对江苏省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发展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研究表明:1985-2011年间,江苏省农村经济与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正向的互动发展关系;与财政支农和正规金融相比,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短期经济效应较为显著;然而,受政策、法律和自身等因素的制约,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有限。为促进江苏省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健康发展,既要加强决策层的宏观把控,又要重视行业协会的中观协助和参与主体的微观执行。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非正规金融;江苏省农村经济;VAR模型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目的 1
1.2研究方法及结论 1
1.3创新点 2
第2章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理论综述 3
2.1从财政支农的视角出发 3
2.2从金融支农视角出发 4
2.3从非正规金融支农视角出发 5
2.3.1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关系 5
2.3.2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6
2.3.3非正规金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 6
2.4非正规金融与传统视角相比凸显的优势 7
2.4.1非正规金融比财政的支农效果更长久更有效 7
2.4.2非正规金融比正规金融支农更高效 7
第3章 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与非正规金融发展现状 8
3.1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8
3.1.1农村国内生产总值 8
3.1.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9
3.2江苏省非正规金融发展现状 10
3.3浅析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11
第4章江苏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12
4.1指标选取 12
4.1.1 农村经济发展指标 12
4.1.2财政支农指标 13
4.1.3非正规金融指标 13
4.1.4金融支农指标 13
4.2数据来源 13
4.3实证分析 13
4.3.1平稳性检验 13
4.3.2建立VAR模型 14
4.3.3协整检验 15
4.3.4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15
4.3.5格兰杰因果检验 16
4.3.6方差分解 17
4.3.7脉冲响应分析 18
4.4实证结论 19
第5章 促进江苏省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20
5.1宏观把控 20
5.1.1提供法律保障 20
5.1.2纳入金融监管系统 21
5.1.3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 21
5.2中观协助 21
5.2.1促进与正规金融的垂直分工 21
5.2.2建立专属的征信系统 22
5.2.3监督规范化操作 22
5.3微观执行 22
参考文献 24
附录 26
第1章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目的
1985-2011年,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其农村国内生产总值从1985年的325.69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21,073.55亿元,增长了近62倍;2011年其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0,805元,比同期广东省的9,371元高出15个百分点[]。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效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扶持和正规金融的支持,同时非正规金融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尤其是在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离农村市场,资金大量外流至城市的形势下,非正规金融为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供不应求问题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到2011年为止,江苏省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规模达到1,579亿元,占金融总规模(4657.25亿元)的1/4。然而非正规金融长期处于金融监管之外,法律保障缺失,且受到政府的歧视待遇,这严重妨碍其自身功能的有效发挥,本质上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对比财政支农、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效应的基础上,全面认识非正规金融以及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并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江苏省农村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2研究方法及结论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检验的研究方法,使每一个结论都经得起数据和事实的验证。在构建VAR模型的基础上,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1年间,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支农、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滞后1期的财政支农、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都会对当期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正向的拉动作用,但从影响效果来看,三个要素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贡献均有限;与财政支农和农村正规金融相比,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短期经济增长效应较为显著,但是该效应因受政策、法律、和自身等因素的制约,发挥不够充分。为此,应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入手为江苏省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1.3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两处。其一,实证检验更为深入全面。相比以往学者对于非正规金融的研究只停留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层面,本文增加了基于VAR模型的误差修正检验、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分析,深入研究了变量间关系的稳定性、强度和响应路径等,使实证结论的挖掘更具深度。其二,提出建议的角度更为全面。从宏观角度出发对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提出建议的学者不在少数,但是他们严重忽视了中观层面和微观角度的重要作用。
、
图1.1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理论综述
2.1从财政支农的视角出发
国外学者最早开始研究财政支出对产出增长的效应,Ram(1986)认为财政支出通过对私人部门的影响而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并且这种正效应在低收入国家更强。在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一问题上,目前我国学者并无分歧,争议的焦点集中在财政支农的效应和效率上。
第一类观点,认为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持该观点的学者如下:李焕彰、钱忠好(2004)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研究方法,发现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推动了农业产出的增长,而现行的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偏差。杜玉红、黄小舟(2006)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表明:农村财政资金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可靠保证,而且财政支农各项资金的经济绩效存在一定的差异。魏朗(2007)研究发现,地方财政支农确实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有大约30%的农业经济增长是靠财政支农支出拉动的。徐芳、星焱(2010)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财政支农与农村产值增长、粮食增长的关系,发现财政支农对农村产值增长、粮食增产具有经济效应。董文杰、温涛(2010)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发现: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正向效应,且越贫困的地区支农效应越明显。刘耀森、左正强(2011)认为,从长期来看,国家财政资金增加对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正向拉动效应。以上学者通过构建时间序列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财政支农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均肯定了财政支农对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及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认为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存在结构上的差异,需要完善结构安排,实现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
第二类观点,认为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反向变动关系。持该观点的学者如下:温涛、王煜宇(2005)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抑制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民增收,这是由于中国缺乏稳定的农业资本形成机制引发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所导致的。王倩、王译兴(2010)认为,财政支农支出落后于农业生产及其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得财政支农比率与农民纯收入成负相关关系。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认为,财政支农的增加并没有拉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以及执行力不足等问题造成的。
学者研究结论的不同,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指标选取、数据来源、模型建立等的差异造成的。理论上来讲,财政支农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途径。现实意义中,财政支农支出力度不足、支出分配不合理、资金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严重阻碍着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增长边际效应的发挥。
2.2从金融支农视角出发
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是Goldsmith。他认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是同步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一般都伴随着金融发展的超水平。这一结论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得到证实。在此之后,很多中国学者从相关性和支持效率等角度出发,对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
角度一:研究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间的相关性。姚耀军(2004)基于VAR模型,发现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且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影响到农村经济增长。邓莉、冉光和(2005)采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分析重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农村金融规模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认可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间高度相关的基础上,有些学者深入挖掘二者间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安翔(2005)基于帕加诺模型实证检验发现,在我国农村领域,金融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是高度正相关的。温涛、冉光和、熊德平(2005)研究发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余新平、熊皛白、熊德平(2010)认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在根本上抑制了农民收入增长,农村贷款、农业保险收入与农民收入增长呈负向关系。
角度二:研究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效率。冉光和、李敬等(2006)通过构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制度的弹性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金融支农效率低下,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抑制问题,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常常落后于农村经济制度创新。周再清、吴俊杰(2009)基于DEA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整体上我国农村金融资源尚未实现有效配置,各地区金融支农效率差异明显,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葛永波等(2010)就农村金融的信贷效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农村金融信贷现状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其市场效力难以令人满意。
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但是农村金融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村金融抑制严重,且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支农效率低下,无法有效拉动农村经济发展。若要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同步发展,必须完善农村金融发展体制,促进其市场化、自由化发展。
2.3从非正规金融支农视角出发
非正规金融(Informal Finance)是一个与正规金融相对的概念,理论界尚不存在统一的标准来定义非正规金融。亚洲发展银行(1990)从非正规金融部门经营特点的角度将非正规金融界定为:“不受政府对于资本金、储备和流动性、存贷利率限制、强制性信贷目标以及审计报告等要求约束的金融部门”。我国学者从法律特征和金融监管及民间信用等角度来界定非正规金融,如表2.1所示。笔者认为,非正规金融是发生在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以营利为目的的资金借贷活动,该活动处于金融监管之外且不受法律保护, 其合法性视具体情况而定。
表2.1 非正规金融的定义归类表
角 度 定 义
法律 特征 和 金融 监管 郭沛认为,“非正规金融”是非法定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个人之间或个人与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活动。 张建军认为,“非正规金融”是游离于经国家有权机关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之外的所有以盈利为目的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金筹借活动。 任森春认为,“非正规金融”是指不受国家法律保护和规范、处在金融当局监管之外的各种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企业、居民等所从事的各种金融活动。
信 用 何田认为,非正规金融,又称“民间信用”,是劳动者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相互发生的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2.3.1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关系
胡金焱,李永平(2006)从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的角度分析,研究发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竞争关系,非正规金融在一定规模范围内其边际贷款成本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两者存在制度互补的可能区域。王磊,吴辉凡等(2009)认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存在着互补、替代与转化的关系,非正规金融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过渡性的制度安排。
摘 要
1985-2011年,江苏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在过去的27年间,其农村国内生产总值翻了约6番,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20倍。这一成效离不开财政支出以及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而农村非正规金融支农的显著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根据学者赵沭明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研究,非正规金融每提高1%,农村经济增长提高0.17%。至2011年为止,江苏省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规模达到1,579亿元,占农村金融总规模的比重超过1/4,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与之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反差。这一现状应得到学者以及决策层的充分重视。
全文利用1985-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VAR模型,对江苏省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发展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研究表明:1985-2011年间,江苏省农村经济与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正向的互动发展关系;与财政支农和正规金融相比,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短期经济效应较为显著;然而,受政策、法律和自身等因素的制约,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有限。为促进江苏省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健康发展,既要加强决策层的宏观把控,又要重视行业协会的中观协助和参与主体的微观执行。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非正规金融;江苏省农村经济;VAR模型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目的 1
1.2研究方法及结论 1
1.3创新点 2
第2章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理论综述 3
2.1从财政支农的视角出发 3
2.2从金融支农视角出发 4
2.3从非正规金融支农视角出发 5
2.3.1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关系 5
2.3.2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6
2.3.3非正规金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 6
2.4非正规金融与传统视角相比凸显的优势 7
2.4.1非正规金融比财政的支农效果更长久更有效 7
2.4.2非正规金融比正规金融支农更高效 7
第3章 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与非正规金融发展现状 8
3.1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8
3.1.1农村国内生产总值 8
3.1.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9
3.2江苏省非正规金融发展现状 10
3.3浅析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11
第4章江苏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12
4.1指标选取 12
4.1.1 农村经济发展指标 12
4.1.2财政支农指标 13
4.1.3非正规金融指标 13
4.1.4金融支农指标 13
4.2数据来源 13
4.3实证分析 13
4.3.1平稳性检验 13
4.3.2建立VAR模型 14
4.3.3协整检验 15
4.3.4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15
4.3.5格兰杰因果检验 16
4.3.6方差分解 17
4.3.7脉冲响应分析 18
4.4实证结论 19
第5章 促进江苏省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20
5.1宏观把控 20
5.1.1提供法律保障 20
5.1.2纳入金融监管系统 21
5.1.3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 21
5.2中观协助 21
5.2.1促进与正规金融的垂直分工 21
5.2.2建立专属的征信系统 22
5.2.3监督规范化操作 22
5.3微观执行 22
参考文献 24
附录 26
第1章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目的
1985-2011年,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其农村国内生产总值从1985年的325.69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21,073.55亿元,增长了近62倍;2011年其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0,805元,比同期广东省的9,371元高出15个百分点[]。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效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扶持和正规金融的支持,同时非正规金融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尤其是在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离农村市场,资金大量外流至城市的形势下,非正规金融为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供不应求问题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到2011年为止,江苏省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规模达到1,579亿元,占金融总规模(4657.25亿元)的1/4。然而非正规金融长期处于金融监管之外,法律保障缺失,且受到政府的歧视待遇,这严重妨碍其自身功能的有效发挥,本质上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对比财政支农、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效应的基础上,全面认识非正规金融以及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并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江苏省农村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2研究方法及结论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检验的研究方法,使每一个结论都经得起数据和事实的验证。在构建VAR模型的基础上,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1年间,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支农、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滞后1期的财政支农、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都会对当期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正向的拉动作用,但从影响效果来看,三个要素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贡献均有限;与财政支农和农村正规金融相比,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短期经济增长效应较为显著,但是该效应因受政策、法律、和自身等因素的制约,发挥不够充分。为此,应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入手为江苏省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1.3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两处。其一,实证检验更为深入全面。相比以往学者对于非正规金融的研究只停留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层面,本文增加了基于VAR模型的误差修正检验、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分析,深入研究了变量间关系的稳定性、强度和响应路径等,使实证结论的挖掘更具深度。其二,提出建议的角度更为全面。从宏观角度出发对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提出建议的学者不在少数,但是他们严重忽视了中观层面和微观角度的重要作用。
、
图1.1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理论综述
2.1从财政支农的视角出发
国外学者最早开始研究财政支出对产出增长的效应,Ram(1986)认为财政支出通过对私人部门的影响而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并且这种正效应在低收入国家更强。在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一问题上,目前我国学者并无分歧,争议的焦点集中在财政支农的效应和效率上。
第一类观点,认为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持该观点的学者如下:李焕彰、钱忠好(2004)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研究方法,发现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推动了农业产出的增长,而现行的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偏差。杜玉红、黄小舟(2006)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表明:农村财政资金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可靠保证,而且财政支农各项资金的经济绩效存在一定的差异。魏朗(2007)研究发现,地方财政支农确实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有大约30%的农业经济增长是靠财政支农支出拉动的。徐芳、星焱(2010)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财政支农与农村产值增长、粮食增长的关系,发现财政支农对农村产值增长、粮食增产具有经济效应。董文杰、温涛(2010)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发现: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正向效应,且越贫困的地区支农效应越明显。刘耀森、左正强(2011)认为,从长期来看,国家财政资金增加对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正向拉动效应。以上学者通过构建时间序列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财政支农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均肯定了财政支农对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及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认为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存在结构上的差异,需要完善结构安排,实现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
第二类观点,认为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反向变动关系。持该观点的学者如下:温涛、王煜宇(2005)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抑制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民增收,这是由于中国缺乏稳定的农业资本形成机制引发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所导致的。王倩、王译兴(2010)认为,财政支农支出落后于农业生产及其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得财政支农比率与农民纯收入成负相关关系。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认为,财政支农的增加并没有拉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以及执行力不足等问题造成的。
学者研究结论的不同,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指标选取、数据来源、模型建立等的差异造成的。理论上来讲,财政支农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途径。现实意义中,财政支农支出力度不足、支出分配不合理、资金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严重阻碍着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增长边际效应的发挥。
2.2从金融支农视角出发
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是Goldsmith。他认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是同步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一般都伴随着金融发展的超水平。这一结论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得到证实。在此之后,很多中国学者从相关性和支持效率等角度出发,对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
角度一:研究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间的相关性。姚耀军(2004)基于VAR模型,发现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且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影响到农村经济增长。邓莉、冉光和(2005)采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分析重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农村金融规模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认可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间高度相关的基础上,有些学者深入挖掘二者间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安翔(2005)基于帕加诺模型实证检验发现,在我国农村领域,金融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是高度正相关的。温涛、冉光和、熊德平(2005)研究发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余新平、熊皛白、熊德平(2010)认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在根本上抑制了农民收入增长,农村贷款、农业保险收入与农民收入增长呈负向关系。
角度二:研究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效率。冉光和、李敬等(2006)通过构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制度的弹性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金融支农效率低下,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抑制问题,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常常落后于农村经济制度创新。周再清、吴俊杰(2009)基于DEA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整体上我国农村金融资源尚未实现有效配置,各地区金融支农效率差异明显,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葛永波等(2010)就农村金融的信贷效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农村金融信贷现状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其市场效力难以令人满意。
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但是农村金融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村金融抑制严重,且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支农效率低下,无法有效拉动农村经济发展。若要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同步发展,必须完善农村金融发展体制,促进其市场化、自由化发展。
2.3从非正规金融支农视角出发
非正规金融(Informal Finance)是一个与正规金融相对的概念,理论界尚不存在统一的标准来定义非正规金融。亚洲发展银行(1990)从非正规金融部门经营特点的角度将非正规金融界定为:“不受政府对于资本金、储备和流动性、存贷利率限制、强制性信贷目标以及审计报告等要求约束的金融部门”。我国学者从法律特征和金融监管及民间信用等角度来界定非正规金融,如表2.1所示。笔者认为,非正规金融是发生在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以营利为目的的资金借贷活动,该活动处于金融监管之外且不受法律保护, 其合法性视具体情况而定。
表2.1 非正规金融的定义归类表
角 度 定 义
法律 特征 和 金融 监管 郭沛认为,“非正规金融”是非法定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个人之间或个人与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活动。 张建军认为,“非正规金融”是游离于经国家有权机关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之外的所有以盈利为目的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金筹借活动。 任森春认为,“非正规金融”是指不受国家法律保护和规范、处在金融当局监管之外的各种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企业、居民等所从事的各种金融活动。
信 用 何田认为,非正规金融,又称“民间信用”,是劳动者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相互发生的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2.3.1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关系
胡金焱,李永平(2006)从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的角度分析,研究发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竞争关系,非正规金融在一定规模范围内其边际贷款成本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两者存在制度互补的可能区域。王磊,吴辉凡等(2009)认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存在着互补、替代与转化的关系,非正规金融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过渡性的制度安排。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