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背景下的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摘 要近年来我国利率一直处于较低的利率下,同时国家也一直在不断创新和寻找合适的货币政策。由于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许多不同,所以必然要探寻适合我国经济框架的货币政策。2018年12月,设立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这一新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大型银行给予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大力度的支持。回顾历史,2013年的常备借贷便利(SLF)、2014年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同年的抵押补充贷款(PSL)、2017年的临时流动性便利(TLF),这些都说明近年来我国连续推出新的货币工具,而且越来越频繁,在不断创新货币政策。本文就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先初步介绍我国货币框架情况,再就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通过TVP-FAVAR模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总结和启示。
目录
1.绪论 4
1.1研究背景 4
1.2选题意义 5
2.文献综述 5
2.1我国货币政策选择现状 6
2.2国外货币政策选择现状 7
3.低利率环境下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7
3.1国内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发展现状 7
3.1.1国内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现状 7
3.1.2国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现状 8
3.2 国内低利率下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8
3.2.1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9
3.2.2价格型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9
4.我国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10
4.1 TVPFAVAR模型发展脉络综述 11
4.2 TVPFAVAR模型的建立与估计方法 11
4.2.1 VAR(向量自回归模型)模型的建立 11
4.2.2 TVPFAVAR(因素增强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建立 12
4.3估值方法:潜在因子的选取与先验参数的设定及图表分析 13
4.3.1潜在因子选定 13
4.3.2数据分析图表 14
4.4实证结论 16
5.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1.绪论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研究背景
货币政策一直是由政府出面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的中间介质是操作和目标的最终目标之间的一个重要工具。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央银行以中介目标的改变去判断政策的实施效果,所以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宏观调控使得经济持稳定续增长的关键就是找到适合我国现状的中介目标。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按中介目标分为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来调节货币量包括在二○一八年十二月一十九日公开市场操作,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贷款融资,中期贷款安排,按揭补充贷款,临时流动性工具,以及新的中期贷款安排;而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货币的利率和汇率等。所以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是分别以货币数量和货币利率为不同中介目标的两种不同框架。
经典货币经济理论的学派中,最让人记忆深刻得就是货币数量方程,货币数量方程的核心是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因而人们往往总是更关心货币的数量问题,并用数量来解释分析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影响。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和银行监管的规避的发展,金融市场对储备的需求逐渐下降。央行已经逐渐放弃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在许多国家的核心。并通过量化货币政策的利率。监管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关注不同的时期利率变化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市场的不同传导效果,来了解货币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效果。就算是经济实力雄厚美国的美联储近百年来也是不断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中选择,做出的货币调控都是基于当时的经济背景和市场环境所决定的。而我国目前最常使用的货币调控政策是数量型工具,主要的原因是,金融市场不完善以及经济结构相对简单。在金融发展的初期,通过货币的供应更容易调控经济,以减缓通货膨胀带来的一些问题,所以我国当局只要将货币的供应量控制在合理水平就可以了。不过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全和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改善,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下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的相关性也有所下降,而单纯地调控货币供给的做法反而可能加大了利率的波动,随着各市场主体对利率价格的敏感性增强,这并不利于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1.2选题意义
不容忽视,今年来我该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央行的基础货币供应渠道已经从非流通渠道外汇储备变化,央行的各种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成为了银行系统流动性的供给模式。第二,我国的各类债务和金融杠杆率持续升高。这间接导致了流动性上升以及市场利率波动幅度增大。第三,金融市场的快速扩张和发展,出现了更多的融资渠道以及新型的货币政策。影子银行也随之出现,其派生能力大大提高了货币乘数。由于这些原因,央行会采针对性的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为尽快走出危机阴影相继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的利率水平均处于相对低位水平。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美国在2015年年底拉开了新一轮的加息,而美国的加息周期已经显著加快,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新变化,这也为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提出了挑战。近年来,中国已频频创造新的金融工具,在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这两种货币政策的选择和转型上。因此,中国的在低利率的背景下,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适合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由央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主要手段是所谓的货币政策工具,这意味着央行通过合理和正确的货币政策工具。为了实现在经济调节干预的目的。根据不同的调整内容,货币政策工具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 1998年以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用来调节货币供应总量。在这个阶段,我国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及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以及短期流动性调整。
虽然目前全球形势下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框架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但数量型货币政策却是稳定经济体的重要工具。许多西方学者从事研究了不同的金融市场阶段和不同经济框架下的宏观调控方法,其大多数学者目的是研究如何从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转换到货币中性化。
2.1我国货币政策选择现状
在中国,黄贤凯和邓书辉(2000)中国的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等西方国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在货币政策影响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中国和西方。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明显。中国货币供应冲击对产出的影响不是中性的。以货币供给为工具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可以有效促进中国经济增长。陆军和舒元(2002)认为,货币政策冲击和意想不到的货币政策冲击对实际产出产生影响,并且具有不对称的影响。之所以货币政策冲击的预期不对称效应是市场和价格刚性的存在。谢平(2004)总结和分析中国的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方法1998年至2002年,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内生性。同时,从长远来看货币供应的变化不会影响产出的变化。从长期来看,货币是中性的,在短期内,货币供应的变化将影响价格水平和短期产出。刘金泉和张鹤(2004)证实了中国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关系,并认为“托宾效应”在中国的经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短期内,我们的货币并非中性。这意味着保持适度的通胀水平对刺激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刘琳和颜云辉(2005)研究了他们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长远来看,增加货币供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在经济货币化过程中的增长并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上升。刘金泉和郑廷国(2006)说过经济增长在正负货币政策冲击反应中存在不对称性。此外,货币政策冲击对实际产出的影响分为低区域系统和高区域系统。不同区域系统的响应结果是不同的。刘金全,于冬,张程先生(2006)通过建立中国的货币政策的误差修正模型验证了中国的货币政策执行的稳健性。结果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在长期和短期都是强劲的,这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实施中工变量的选择和实际操作中,不仅针对经济增长的水平,而且通胀水平也是货币政策调控的过程。主要目标。此外,中国的货币政策监管对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也有双重调整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46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