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纺织品产业出口产品质量的研究

摘要:本文测算了中国与印度2001-2013年纺织品产业的出口产品质量,结论发现: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虽然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在这13年间中国的出口产品质量却持续低于印度;两国的产品质量均呈恶化趋势;两国主要出口棉花、化学纤维和服装,而在这些章节的出口产品质量上,中国也低于印度。接着本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了两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两国的纺织品产业出口产品质量与人均GDP,外商直接投资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关系。由于该结论难以解释两国出口产品质量下降的原因,本文分析了两国产品质量与出口额之间的关系,结论发现:由于生产低质量产品企业的大量进入,两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下降。中国应加快培育以质量为核心的出口竞争力。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2
(一)出口产品质量测算及其影响因素2
(二)中国与印度纺织业出口产品竞争力的研究4
二、中国与印度纺织品产业出口产品质量测度5(一)模型与数据5
1.理论机制分析5
2.计量模型构建5
3.数据来源及处理6
(二)测算结果与分析6
1.测算结果 6
2.数据分析7
(1)中国与印度纺织品产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变化趋势分析7
(2)中国与印度纺织品产业主要出口商品的质量变化分析7
3.结论9
三、纺织品产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因素分析9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9
(二)模型构建与回归结果9
(三)回归结果分析11
四、纺织品产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11
(一)出口额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11
1.初步探索11
2.模型构建与回归结果11
(二)出口产品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13五、结论与政策建议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4
中国与印度纺织品产业出口产品质量的研究
引言
纺织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的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柱产业,在解决就业、提高收入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纺织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国家之一。2001 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额仅为532.8亿美元,而到2011年这一数据已达到2478.9亿美元,十年间中国纺织服装的出口额累计增长了292.1%,就业人数保持在2000万人之上(朱镇斌等,2012)。除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纺织业出口出现了负增长,其他年份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都保持了高增长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纺织业的出口即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入世的这些年间,世界各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渐渐演变成一种常态。这种保护在2008 年金融危机后表现得更为严重。我国纺织品产业生产虽然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研发投入的不足以及始终处于纺织品产业生产链最低端等原因,使得这些比较优势逐年下降;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针对中国部分纺织品采取了限制措施,非关税壁全将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贸易保护工具,中国出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但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中国贸易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质量和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余为丽,2006),距离贸易强国的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宗毅君(2009)对中国和土耳其在欧盟纺织品产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纺织业现在面临的主要挑战不是如何扩大市场份额,而是如何增加高质量、深加工、具有自有品牌的产品。
中国、印度都是纺织品产业的贸易大国,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上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印度纺织业拥有丰富的纺织品原材料、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印度对生产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是得本国的纺织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高。虽然印度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远远不及中国,但其不断上升的国际竞争力以及相对较好的出口结构,尤其是该国的主要出口目标市场和中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极大地威胁着中国纺织品产业的出口。
在上述背景下,出口产品的质量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加快培育以质量为核心的出口竞争力已不仅成为应对当前全球化挑战的要措施,更是走向纺织品贸易强国的必经之路。本文将基于产品质量异质性贸易理论文献的最新进展,利用20012013年海关六分位贸易数据,采用事后反推的方法,测算出中国与印度纺织品产业出口产品质量,再针对两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对中国纺织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本文余下部分这样安排: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出口产品质量测度;第三、四部分是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一)出口产品质量测算及其影响因素
20世纪80年代后期,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水平贸易,延伸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垂直贸易。按照产品质量进行垂直划分, 为产业内垂直贸易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Flam and Helpman,1987)。产业内垂直贸易产生的基本机制是: 在供给方面, 拥有丰富物质与人力资本的高收入国家生产 “高质量” 产品, 而低收入国家生产 “低质量” 产品; 在需求方面, 高收入国家中的低收入群体需要 “低质量” 产品, 而低收入国家中的高收入群体则需要 “高质量” 产品, 从而产生国家间的产业内垂直贸易。后来,Melitz(2003)开创了新新贸易理论,将企业生产效率差异性引入Krugman(1979)框架,认为只有生产效率高的企业才会出口,出口企业由于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其产品价格低于非出口企业;然而 Hallak 和 Sivadasan(2009)、Verhoogen(2008)却发现出口企业产品价格高于非出口企业,其原因在于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高于非出口企业,企业异质性不仅包括生产效率差异性,还包括企业产品质量差异性。
当然,产品质量问题很早就进人了经济学家的视野(Linder,1961 ;Grossman and Helpman,1991(a,b)等),但由于缺乏包含产品价值量与产品数量的微观数据,对产品品质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随着细分贸易数据的公开,关于产品质量的经验研究才逐渐展开,以往研究主要使用贸易价格来表示质量(Michaely,1984;Boorstein and Feenstra,1987;Flam and Helpman,1987等)。这种方法并不令人满意, 因为出口价格的变化往往受到非“质量” 因素的影响。 例如,中国出口的衬衫比意大利的衬衫便宜,这可能是由于质量差异,也可能是由于廉价生产成本和汇率低估等因素。近来的研究(Hummels and Klenow,2005;Hallak and Schott,2009等)弥补了这方面文献的不足。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规范且行之有效的出口产品质量评估方法。在此之后, 大量文献重新检验了既有文献的相关结论。例如,许多学者(Schott,2008;Xu,2010;Hallak and Schott,2011等)在采用新的测度方法进行估计后,发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质量普遍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这与之前许多学者提出的中国的出口复杂度水平接近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结论截然相反(Rodrik,2006;Hausman et al.,2007 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84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