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目录
1 引言1
2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1
2.1 加工贸易的内涵1
2.2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内涵2
2.3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2
3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4
3.1 加工贸易总量水平 4
3.2 加工贸易竞争力水平 5
3.3 加工贸易主体分布6
3.4 加工贸易地区分布7
3.5 加工贸易产品结构7
4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8
4.1 研发能力 8
4.2 外商直接投资 9
4.3 人力资本水平10
4.4 政策环境因素11
5 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11
5.1 提高自身研发能力11
5.2 加大对内资企业的扶持11
5.3 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12
5.4 完善加工贸易相关政策,改革其监管体制12
5.5 推动加工贸易梯度合理转移13
结论14
致谢15
参考文献16
图3-1 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5
表3-1 我国2004-2013年加工进出口贸易统计表4
表3-2 2004-2013年加工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与增值率 6
表3-3 2004-2013年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6
表3-5 我国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商品结构情况8
1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加工贸易正在加速发展,已经成为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间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是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跨国的产业转移和资源配置已经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合作的主题。一种产品的生产早已经不是在单一国家完成的,其加工分布在全球多个国家,各个生产环节被集中在相应成本最低的国家。加工贸易,这一特殊的贸易方式使得许多原来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融入全球经济合作成为了可能。
从我国对外开放伊始,加工贸易便开始生根发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加工贸易已经成为了我国进入全球分工的重要渠道,其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还解决了就业、劳动力转移等社会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据海关总署统计,2013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3578.06亿美元,是全年进出口总额的32.6%。与此同时,90年代以后,加工贸易开始出现顺差。2013年,加工贸易出口8608.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9%,加工贸易进口 4969.9亿美元,出口额比进口额高出3638.2亿美元。加工贸易净出口的增长也带动了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使得国民经济的增长也越来越快。但加工贸易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产品附加值低,贸易主体外资化,区域分布不合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等,只是由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才没有明显暴露出来。上述问题的凸显,势必终结我国加工贸易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占据的绝对优势权。所以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加工贸易的内涵
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
料,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1]。其实质就是料件在两个国家之间的反复运送。主要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这两者的相同点在于:两者的料件都是从国外运过来的,加工后的产品都运到国外;两者的料件和加工后的产品都可以免除部分税额。两者的本质差别是进料加工企业存在经营风险,而来料加工企业不存在经营风险;不管是加工前还是加工后的产品都属于进料加工企业,而来料加工企业却恰恰相反,加工前后的产品都不属于后者[1]。
2.2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内涵
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认为加工贸易转型追本溯源是要提高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分工地位,在保持“中国制造”优势的同时,形成“中国创造”新优势[2]。
厘清“转型”与“升级”的概念并对其作出明确界定是分析问题的关键。“转型”与“升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转型”指转变效益增长的来源,主要是指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由主要制造初级产品转向制造高级产品的过程;而“升级”包含产业间升级与产业内升级,具体指某个产业内加工与再加工逐步深化,实现技术集约与深加工化。因而,加工贸易转型与升级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3]。
2.3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3.1 比较优势理论
由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当一国的所有商品都不具备绝对优势的时候,贸易能否发生。因此,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基础上最早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用以解释这种情况。在其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在生产所有的产品时,劳动成本均低于或均高于其他国家,因此只具有绝对成本优势或绝对成本劣势。但是,只要存在成本差异的程度不同,各国就可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权相害取其轻”的原则,得到本国在生产上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根据这一理论,即使一国只存在绝对劣势,也可以选择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进行贸易,这就解释了亚当斯密无法解释的情况。可以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当时得到了普遍认同,一直到现在,该理论都是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基础[4]。
现在,这一理论不仅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接受,对于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使得我国不可能在某一方面一直占据比较优势,所以我们应该针对国际国内形势,及时调整,尽可能多的发掘不同层面的比较优势,以此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水平。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之初,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绩,是因为我国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方面存在比较优势。但是,由于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低成本劳动力国家的竞争以及国内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等问题的出现,使得我国渐渐丧失了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针对我国加工贸易目前出现的这种情况,政府和企业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转变思路,放弃传统的发展策略,跳出比较优势陷阱,结合国际形势及自身发展状况,努力发掘新的比较优势,注重资本和技术层面的提升。同时,加大研发力度,积极寻求国际销售渠道,争取实现向产业链两端的延伸,在此基础上,努力推进我国的加工贸易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转移。
2.3.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其《国际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家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认为,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经历的从研发到投入市场再到被市场所淘汰的整个过程。他认为,每个产品都要经历诞生、成长、成熟、标准和衰退五个不同的时期,就像人的生命一样[5]。通常认为,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是由于存在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国家由于在科技发展发面存在差距,导致产品在每个国家的生命周期阶段是不同的。同一种产品有可能在低技术水平的国家刚刚开始研发,而在技术水平发达的国家,该产品可能己经成熟。正是由于这一差异的存在,导致同一种产品在每个国家所表现出的竞争能力是不一样的,这就直接决定了跨国公司在进行国际投资时的选择方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36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