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摘要:作为中央银行对一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货币政策在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等四个方面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及有效性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以及政府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由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以及经济运行环境等种种问题,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分析具有十分特殊且重要的借鉴价值与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这两种方法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指出当前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大因素存在有如利率市场化不足,货币市场不完善等原因,并且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4
Abstract. 4
Key words.4
一、绪论 4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概述 5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5
1. 国外文献综述 5
2. 国内文献综述 6
1. 货币政策 8
三、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定性分析 9
(一) 利率渠道传导 9
(二) 信贷渠道传导 9
(三) 货币价格渠道传导 9
(四) 汇率渠道传导 10
四、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定量分析 10
(一)变量选取 10
1. 货币供应量的选取 10
2. 国民生产总值的选取 10
3. 价格指数的选取 11
(二)实证分析 11
1. ADF检验 11
2. 协整检验 12
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2
(三)小结 13
五、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建议措施 13
(一)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13
1. 利率市场化不足 13
2. 中央银行独立性不足 14
3.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 14
4. 货币市场发展不完善 14
(二)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措施 15
1. 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15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 15
3.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16
4. 发展和完善货币市场 16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6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引言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都实行着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统一,调控宏观经济时主要以计划经济和财政政策为主要手段,货币政策此时处于从属地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结构发生改变,货币政策对经济能起到宏观调控的特殊作用也逐渐体现了出来。1984年中央银行体制正式确立之后,由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处于持续下降,财政政策的作用被大幅度削减,我国也借此正式进入了由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时代。
尽管20多年的改革进程大大推动了我国的金融体制的深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选择了与现实环境较为适合匹配的货币政策工具规则,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货币政策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市场化的时间不够长,我国经济体制、结构和环境之间还是存在需要磨合的地方,也存在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九十年代至今我国经历的三次大的经济危机: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分水岭,自1990年日本金融危机波及我国使得我国经济一蹶不振,1992年邓小平南巡,由于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迅速发展,1991年政府着手来进行三角债的清理,导致中国在1991年至1992年期间出现了高通货膨胀,随之而来的是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从而导致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严重投机的局面。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爆发的美国的次贷危机更是使我国本就不容乐观的经济局面雪上加霜。这一切的问题更是让我国政府和学术界认识到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以及我国在保证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上的不足。要想达到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且利用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来影响我国经济的目标,我们要对这些既定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同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促进深化金融改革。
作为金融政策的一部分,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调控作用,一方面,在宏观上,货币政策能够调节最终的总量目标,另外一方面从微观上,它也能够进行恰当的调节。想要利用货币政宏观调控作用的目的在于为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主体创建一个优质的经济环境,高效稳定且公平竞争,这将会大大提高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本研究旨在研究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基于对现有研究文献的阅读与学习,从理论上的定性分析到实证上的定量分析两方面来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情况进行系统阐述。除此之外,笔者将分析提出会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影响的几大因素,并对这几大因素分别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
本文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来进行分析:一是文献分析法:在阅读大量现有文献的前提下,认真学习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架构,并进行总结概述;二是定性分析法: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实施的现状进行了解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其有效性来做定性分析;三是定量分析法:采取合适的指标与一定时间区间内的数据,利用对多指标时间序列数据的处理方法,来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来进行定量分析。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概述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1. 国外文献综述
本文立足于研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基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提出适当的解决建议,已有的文献中,研究方向完全相同的外文文献并不多。但是通过阅读大量外文文献,仍然可从国外学者对货币政策的认识以及研究成果中借鉴学习到大量经验与研究方法。国外文献的研究视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货币是否为中性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框架优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货币的中性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Saving(1973)的研究表明指出,只有当工资与商品价格完全弹性且成比例变动的、没有货币幻觉及财富再分配效应、预期是无弹性的、债券(可替代货币的金融资产)是同质的、可应付税务的完全资本化等这些条件全部同时都满足的时候,货币才是中性的。1993年,Seater和Fisher基于1869至1975年间的美国数据,并通过AMRA模型框架对之进行检验,他们发现最后得出的结论并不支持长期货币中性的假设。而Boschen、Otrok(1994)和Olekalns(1996)通过Fisher和Seater的方法,利用分类样本和虚拟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分析了澳大利亚和美国的货币供给与产出水平的相关性,发现检验结果拒绝了货币中性的原假设。Ratti和Bae于2000年通过使用低频和长期的数据,分析了阿根廷18841996年和巴西 19121995年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的关系时发现,在长期时,货币是中性的,产出效应却并不是超中性的。这也就是说在长期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反而带来了产出的下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73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