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企业入职培训有效性实证分析基于员工视角

大学生企业入职培训有效性实证分析基于员工视角[20200511190204]
摘要:企业培训是企业培养适应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企业人才开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已上升至企业战略地位。入职培训对新员工在角色转换、环境适应、匹配岗位需求、获取新技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刚刚步入职场的大学生而言,入职培训将是他们认识企业、融入团队的第一课。新入职大学生从学校刚进入职场,可能会对自己适应新环境、新人际关系、岗位要求的能力产生担忧,可能会因为个人发展前景及快速融入企业文化等问题而产生焦虑。因此,如何依据组织特征和新员工的个人特质制定入职培训计划,合理评估入职培训的效果、最大效用地发挥入职培训的作用,这些都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从受训员工角度出发,实证分析目前企业入职培训是否发挥了有效作用,并据此提出合理建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入职培训;培训效果;有效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导论2
(一)问题的提出2
1.研究背景 2
2.研究目的和意义2
(二)相关文献综述2
1.现有理论研究综述 2
(1)马斯洛需求理论2
(2)组织承诺理论3
(3)胜任特征理论和胜任力模型3
2.现有实证研究综述 3
(1)入职培训作用综述3
(2)影响培训效果的实证研究成果4
(3)关于评估指标的讨论4
二、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4
(一)研究框架4
(二)研究方法5
三、大学生企业入职培训有效性实证研究6
(一)指标的选择和问卷设计6
1.指标描述6
2.问卷设计6
(二)样本情况概述7
(三)相关变量描述性统计7
1.反应层级指标统计描述7
2.学习层级指标统计描述8
3.行为层级指标统计描述8
4.结果层级指标统计描述8
(四)实证分析8
1.信度分析8
2.相关因素显著性分析9
(1)师资力量和培训方法对培训结果的显著性分析9
(2)反应层级因素对受训意愿的显著性分析9
(3)结果层级因素对受训意愿的显著性分析10
四、管理建议10
(一)培训师和培训方法10
(二)态度转化和行为转化氛围10
(三)人际关系和外部满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1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附录1 13
大学生企业入职培训有效性实证分析
——基于员工视角
引言
引言
一、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针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入职培训,是使新入职员工自身能力与企业文化及岗位要求相适应的重要手段,是使新入职员工获得与岗位相适应技能的科学方式,是新员工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相互适应的重要开端,是新员工转变观念、融入团队、提高绩效和工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入职培训作为企业培训体系的重要一环,其功能不应忽视,培训过程更不应趋同化、形式化,真正发挥入职培训的效用,是企业投入培训成本的目的所在。
当企业开始认识到人力资本的价值,对培训的投资也就开始了。国外的企业在员工培训的投资支出呈上升趋势,而国内企业在培训上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和应用尚不成熟。当然在各大国内企业当中也不乏成功探路者,也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培训理论系统,但是实施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就入职培训而言,是否能让新入职大学生员工成功调整积极心态、转换企业角色、获得岗位匹配技能,正是我们需要探讨的关键。
2.研究目的和意义
企业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模块之一,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大学生作为当代就业主力军,需要更加注重心态的调整、身份角色的转换、技能的掌握,大学生企业入职培训的意义可见一斑。入职培训作为大学生入职第一课,是其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和自我角色定为的重要一环,对大学生和企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大学生员工进行入职培训,是企业和新入职的大学生员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行为。通过培训能够帮助新入职的大学生员工解决问题,以实现培训目标。
新入职的大学生从学校刚进入职场,可能会对自己适应新环境、新人际人、岗位要求的能力产生担忧,可能会因为个人发展前景及快速融入企业文化等问题而产生焦虑。因此,研究大学生员工入职培训的有效性,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模块相关理论,调查分析新入职大学生员工入职培训效果是否达到理论预期,能够帮助新入职大学生员工成功获得岗位职能、转变社会角色,并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入职培训的效用,提高培训的投资回报率。
(二)相关文献综述
鉴于入职培训是我国企业现在比较重视的培训环节,而且在各大领域都已基本步入有序推行、成熟开展的阶段,对培训效果评价已经成为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研究重点,但是关于培训效果评价的研究多数是针对某一具体企业展开,因此获得的数据普遍适用意义不大,并且针对新入职大学生员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入职培训效果评价,目前针对性的研究比较少,故从理论和实证两部分对现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
1.现有理论研究综述
现有研究成果表明,针对企业新入职大学生员工的入职培训的效果研究比较少,但有的学者从宏观培训现状的角度,对培训有效性评估进行了相关研究,对本课题的开展有一定借鉴指导和参考意义。
(1)马斯洛需求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将个体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汪少卿(2014)认为可以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入新员工培训案例分析中,新员工刚刚进入完全陌生的企业环境中,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和安全感,通过培训,能满足新员工较低层次的需求,再进一步满足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直到最高精神特质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1]不同层次的需求被满足的过程中,员工从陌生、好奇、安,逐渐成长为完全融入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的成熟型员工,因此企业开展培训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不同特质,采用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式和方法。
(2)组织承诺理论
相关学者从组织承诺理论的角度,指出培训能够提升员工组织承诺、降低新员工离职率。陈霞总结了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感之间的关系假设,认为组织承诺对员工行为的影响主要在于转变员工的态度[2];李蕙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和组织得以连接的心理契约,新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处于建设期,对新工作环境、新工作伙伴的满意程度将影响其组织承诺度的高低,企业可以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组织承诺度,进而降低新员工离职率。[3]
(3)胜任特征理论和胜任力模型
员工胜任特征和组织绩效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人岗匹配”和“能位对应”即是充分考虑员工胜任特征的结果,因此,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能够有效提升培训效果。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不仅体现在培训管理上,更要在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法、培训体系设计上加以体现。
岗位胜任力包括技能、知识、态度,完成不同工作,达成不同绩效目标,所需要的胜任力要素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胜任力要素组合即构成岗位胜任力模型。任秀娟认为企业培训体系建设应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使培训需求分析更加准确合理,使员工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培训体系更具有战略性和导向性[4];汤伟伟从员工胜任特征角度看,认为如果希望通过培训来实现高绩效,就必须想办法通过培训使员工获得相关的胜任能力[5];韩燕将胜任力模型理论应用于中小型企业培训,认为中小企业运用胜任力模型构建培训体系的较少,提出中小企业要想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增强员工的岗位胜任力[6]。
结果层级 与培训前相比,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工作认同)
2.相关因素显著性分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0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