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潘庄为例

摘 要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状况也日趋严重,老年人口随之不断增加,这都加大了我国的养老负担。因此目前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其中尤为迫切的是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本次研究是以济南市潘庄村为研究基地,在前期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全面地了解该村空巢老人在经济支持方面、精神赡养方面以及生活照料方面的现状,进而分析与探索这些现状背后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且同时从社会工作者的视角尝试性地提出介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策略。通过本次研究既有利于丰富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有助于推进老年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目 录
一、绪论 5
(一)研究背景 5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5
(三)文献综述 5
(四)研究方法 7
(五)理论基础 8
二、济南市潘庄空巢老人养老现状及问题 8
(一)经济供给方面 8
(二)精神慰藉方面 9
(三)生活照料方面 10
三、该村空巢老人养老存在问题的原因 10
(一)政府的养老投入总体不足 11
(二)基层社区的执行力不够 11
(三)家庭支持功能的弱化 11
(四)老人自我效能感的降低 12
四、社会工作介入空巢问题的方法 12
(一)个案工作方法 12
(二)小组工作方法 13
(三)社区工作方法 13
(四)社会政策方法 14
五、结语 14
参考文献 16
附录:访谈提纲 17
致谢 18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21世纪初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约有2.1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达到15.5%,世界老年人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即中国,我国的养老负担不断加大。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老年人由于长期缺乏子女的照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r />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21世纪初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约有2.1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达到15.5%,世界老年人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即中国,我国的养老负担不断加大。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老年人由于长期缺乏子女的照顾,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也承受着各种负担。从前的居家养老方式在如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变迁下已经显得非常脆弱。由此可见,进一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是大势所趋,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共同努力。
2.社会工作在推进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中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社会工作专业所强调的接纳、个别化等价值理念可以使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更好地理解和阐释老人的内心世界,评估老人的真实需求;其次,社会工作所强调的“保密”“以人为本”等伦理要求使社会工作者在专业职责相冲突或产生伦理疑惑时可以做出相对正确的伦理选择,利于建立专业关系,更好地服务老人。再次,社会工作常用的优势视角、“人在环境中”等理论为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服务提供不同于一般志愿服务的理论支持;最后,社会工作拥有社区工作、小组工作、个案工作这三种基本方法以及社会政策、社会行政等其他方法,这些方法在探讨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中能够有效运用,可帮助社会工作者开展相应有效的养老服务活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通过当面访谈和参与性观察深入了解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
(2)提出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策略,进而有针对性地推动农村养老服务。
2.意义
(1)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养老服务,有利于丰富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务研究,进而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2)有利于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充实其精神生活。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查尔斯﹒韦伯认为在如今严重的老龄化趋势下,家中和养老院虽可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照料,却无法弥补精神生活的严重匮乏。[1]活动理论由美国的学者罗伯特﹒哈维格斯特提出,他认为老人应该在参与活动中提高和充实自己。[2]
Dobesl Stein和Johnson (1956)提出,对于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社区照顾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Tom Chapman 和 Alan Johnson (1963)也提到,社区照顾主要的组成特征应包含:弹性和敏感度是服务所必须有的;老人可以从众多服务中选择自己想选择的服务;不应提供过多的服务,避免产生一直依赖的不良后果;有针对性地选择所需要服务的人群[3]。
世界中的各个国家的学者都以理论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很多的具体策略用来满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例如德国互助模式:老人们可以分工协作,所有人安心享受共处的所有时间,相互照顾,相互帮助,彼此都可以达到一个互赢的美好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由于我国老龄化进程越来越快,学者们对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愈加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根据各学者研究内容的不同,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在空巢老人的界定方面,空巢老人由“空巢家庭”与“老年人”这两个概念组成。我国老年人的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所有公民,本文选用赵芳(2003)的定义:独自居住的年满60周岁的老人,并且在农村生活,(无论是否有子女)缺乏子女照顾。[4]
(2)在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方面,陈建兰(2008)认为在众多的农村地区,因为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自身劳动所得或家庭成员供给是空巢老人经济支持的主要来源。[5]郭爱秋(2013)同时也认为有限的经济条件以及老人节俭的品质促使很少有老人请看护照看自己,其疾病照料情况更是极不乐观。[6]马平川(2013)的研究认为农村空巢老人目前处于微薄的收入、繁重的劳动、缺失的娱乐资源等现实环境。[7]孟鹏(2014)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无法从家庭中满足。[8]刘炳炳、陈雪萍(2015)则提出:“目前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空巢老人的长远照料。”[9] 通过阅读学者们的研究,我们可知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并不仅仅是包括一个方面,而是包含和老年人相关的各个方面。
(3)在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上,刘亿(2006)认为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给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问题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影响:一是逐渐缺失的传统孝文化;二是逐渐弱化的传统家庭威严。[10]张晓峰(2007)则指出,年龄差距的不断拉大,造成了不同的代际之间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使老年人与子女两地分居的状况不断加剧,也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11]郭爱秋(2013) 将山东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归结为政府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加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削弱的家庭养老功能等。[12]
(4)在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方面,李爱芹(2007)提出应建立一种将老年人自主互助,家庭,社区等纳入在内的社会支持体系。[13]肖结红(2006)提出了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庭成员、亲戚、村民、村委会等。[14]马平川(2013)则从政府、经济、道德教育、社区服务、权益保护这些视角提出促进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策略与方法。[15]郭爱秋(2013)认为应从老人、政府、子女、社区、社会这五方面综合分析后进行介入。[16]郭剑平,缪俊花(2015)提出需从提高农村老年人经济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59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