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关系分析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关系分析研究文献综述[20200511191403]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当下心理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交自我效能感特指人们对发展和保持社交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的自信心和信念,是人们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表现的一种主观认知,对其在人际交往中的能力和行为表现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家用电脑的广泛运用,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情感,社交等领域都被网络渗透。当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之一。让我们焦虑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关系,而忽视现实中人与人的社交,反映了大学生社交自我效能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自我效能感对网络关系成瘾影响的角度,弥补了当前学者研究的一点空缺,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社交自我效能感;网络关系成瘾
  一、引言
现代化的社会在带给人们丰富物质享受,拓展人们视野的同时,也将人们置身于应接不暇的革新与不安定之中。为了使自己占有立足之地,保持长期的竞争力,个人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以自身的不断进步去积极适应外界的变化。然而,越来越大的压力也给人们带来一些的负面影响。网络关系成瘾问题也只是社会问题中一个很小的方面,但是其背后反映的大学生现实感的缺失,与人交往能力的下降,自我效能的不足让人产生担忧。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一直是热门话题。社交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伴随着社会变革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在各领域都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从社交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去研究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问题,为该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提供借鉴。
一、自我效能感
1.1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提出
“自我效能”概念最初是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最初,班都拉(1977)[1]将自我效能解释为个人对自己实现成功所需行为能力的期望,是一种对能力的信念,是认知、情绪、行为技能被组织起来服务于特定目的的能力信念;80 年代以后则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以及有关悟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后来又对自我效能概念做进一步修正,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能力的信念,是认知、情绪、行为技能被组织起来服务于特定目的的能力信念。可见,班都拉对自我效能的理解也是一个深化的过程。个体的自我效能通过自我效能感体现出来,知觉到的自我效能就是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是班都拉社会认知理论(Bandura ,1977 )[24]的核心概念,现已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学科中,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自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后,他在自我效能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在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3],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我效能感。
1.2自我效能感的维度
Bandura[25]提出,自我效能感具有3个维度,即幅度(magnitude)、强度(strength)和普遍性(generality):自我效能感在幅度上的变化,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所能完成的、指向特定目标行为的难易程度。自我效能感在强度上的变化,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行为的确信程度。自我效能感的普遍性,是指在某个领域内的自我效能感之强弱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相近或不同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王建峡2007)[4]
    1.3、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成长中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主要定义有:
(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的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Burlingame,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8)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杨心德,1993)
(9)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某项活动的自信程度(董奇等,1996)。
综观上述自我效能感定义的见解,研究者们或者从自我效能感的过程或表现形式进行界定,或者从自我效能感的对象和范围进行界定。这些界定虽然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都涉及对自己能力的自我评价问题,实属于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一种表现。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即自己在面临某一具体的活动任务时,是否相信自己或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该活动任务。
    我们对自我效能感的理解须把握以下几点:
(1)自我效能感的本质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感知。
(2)自我效能感是一个连续体,存在着各种层次的自我效能感。
(3)自我效能感是指向未来的,它不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原因追溯,而是对未来行为的自信。
(4)自我效能感并不是个体的一种特质,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性指标,在一般情况下它保持稳定,需不断对其作动态的考察。(王艳喜、雷万胜2006)[5]
    1.4自我效能感国内外研究回顾和应用领域
    最早将自我效能感引入中国的是1987年蒋晓的《班杜拉社会学习说述评》。我国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始于1990年,2000年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文献和研究逐年增多,并日益成为研究焦点。
    2003年国内学者郭本禹[6]将其定义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成功地达到特定目标的一种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而并不涉及行为或能力本身。
从概念来看自我效能感包括三层含义:首先,它是活动之前,个体对能否达到某一表现水平的预期;其次,它是针对某种具体工作或行为的能力知觉,不同于自我概念;最后它是对能否达到某个目标的主观判断。
    2007年王建峡归纳了近十年当中,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的内涵、作用机制和提高策略, 论述了自我效能感在实践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教育学习领域和心理健康领域。另外,还综述了国内学者介绍的自我效能感在写作行为、计算机使用行为方面的国外的研究成果。并对此领域的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在20多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在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对自我效能感的实质、其形成和改变的影响因素、它的作用机制、特征维度和自我效能感的测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和领域相关自我效能感的对比研究。
(3)研究了自我效能感与其它理论的关系,如与成就动机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动机归因理论以及与能力观之间的关系。
(4)自我效能感在各应用领域的研究也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如在教育领域、职业和组织领域、身心健康领域等都有了相应的研究。
(5)寻求切实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原则和干预策略,帮助个体迈向成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5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