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安置小区社会治理难题及对策研究以市西湖景园小区为例(附件)

拆迁安置小区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的产物,是城市发展规划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农民形成市民精神的具有关键性的场所。但由于管理方式、居民素质及政府重视程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拆迁安置小区社会治理一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以扬州市西湖景园小区作为研究对象,发现拆迁安置小区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有商品房小区治理方式不能完全适用、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小区管理费用收缴难、居民自治程度较低以及居民归属感缺失。基于对西湖景园的分析研究,提出一般的拆迁安置小区的治理建议发挥政府辅助性作用、增强公共意识,营造社区文化、引进社会组织,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与上位规划的衔接、扩大筹资渠道。关键词 拆迁安置小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公共利益
目 录
1引言 1
2 拆迁安置小区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1
2.1 商品房小区治理方式不能完全适用 2
2.2 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3
2.3 小区管理费用收缴难 3
2.4 居民自治程度较低 4
2.5 居民归属感缺失 5
3拆迁安置小区社会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5
3.1 居民构成较为复杂 5
3.2 原住居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6
3.3 管理组织职能单一且能力不足 6
3.4 政府参与安置小区治理程度较低 7
3.5 管理者定位错误 7
4 解决拆迁安置小区社会治理问题的对策 8
4.1发挥政府辅助性作用 8
4.2 增强公共意识,营造社区文化 9
4.3 引进社会组织,完善服务体系 9
4.4加强与上位规划的衔接 10
4.5 扩大筹资渠道 10
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14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加速推进,农民集中拆迁安置已成为推进城市化建设及优化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扬州市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均等优质的公共资源,提升城市整体品质,积极推动村镇城市化改造,大力开发邗江区周边乡镇,拆迁安置小区应运而生。
以扬州市邗江区西湖景园小区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研究对象,深入探究拆迁安置小区社会治理相关问题。扬州市西湖景园小区始建于2011年,位于扬州市维扬经济开发区甘泉片区,总用地面积17032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4730平方米,其中11层小高层建筑36幢、5层多层建筑22幢,共计58幢,居住户数2548户,目前入住率半数以上,常住居民人数1500人以上。小区内分布有篮球场一个,大型中心广场一个,小型广场及运动场所若干。西湖景园小区现有物业管理公司一家,保洁人员在十人左右,保安八人,负责小区内垃圾清扫、治安巡逻、人员准入等工作。总体来说,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与居民关系不佳。
扬州市类似西湖景园这样的安置小区还有不少,例如:文昌花园、连运小区、联谊花园、绿杨新苑、衫湾花园、山水锦城等等。江苏省类似的拆迁安置小区约为1020个,其中徐州市最多,为207个,全国类似安置小区超过两万个。通过对全国类似安置小区的研究,发现拆迁安置小区治理难题如下所述。
拆迁安置小区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根据相关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将拆迁安置小区分为以下两大类:
第一类是因重大市政工程动迁居民而建造的配套商品房或配购的中低价商品房。如黄浦江两岸进行的世博会拆迁。按照有关方面的规定,被安置人获得这种配套商品房的,房屋产权属于个人所有,但在取得所有权的5年之内不能上市交易。
第二类是因房产开发等因素而动拆迁,动拆迁公司通过其他途径安置或代为安置人购买的中低价位商品房(与市场价比较而言)。
拆迁安置小区社会治理问题中的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扬州市西湖景园小区位于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现有住宅37幢,其中多数为高层,有少部分多层。西湖景园小区的建设是为了安置因重大市政工程而被拆迁的农民,小区建筑用地原本为农田,小区内拥有产权的居民来自周边多个村镇。总结上述特点,可以将西湖景园小区定义为因重大市政工程动迁居民而建造的配套商品房或配购的中低价商品房。作为扬州市较为典型的拆迁安置小区,西湖景园小区的社会治理存在诸多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亟待解决。
2.1 商品房小区治理方式不能完全适用
当今中国绝大多数普通商品房小区管理采用的是外聘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以居民缴纳物业管理费用,物业公司提供服务这样的“花钱买服务”的方式来对住宅小区进行科学地管理。
但是,这种在商住小区普遍使用的管理方式并不适用于拆迁安置小区的管理。这主要是因为拆迁安置小区的形成方式和普通住宅有很大区别。西湖景园小区是一个混合安置型的小区,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不同村落的农民聚集起来,集中安置在西湖景园小区内。这些农民大多文化素质不高,谋生技能单一,收入水平偏低,所以他们不适应城市小区物业管理的模式,不能理解“花钱买服务”的内涵,另外,他们有一部分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支付物业管理费。除了拆迁后分配住房安置到小区的农民外,小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外来租房人员。这些居民因为是短暂租住,所以对小区没有归属感和责任感,不愿听从物业管理人员的管理。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安置小区问题的多样性。破坏绿化,种菜、养殖家禽,占用公共区域兴办红白喜事,将公共配套设施占为己有,随处倾倒垃圾等等一系列问题屡见不鲜。这些普通商住小区不会出现的问题给拆迁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带来了巨额的费用。在物业管理费用不能按时保量收取的前提下,作为经济人的物业公司[9],更加不愿意接手拆迁安置小区这个“烂摊子”。
另一个方面,拆迁安置小区居民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保障,更加需要心灵上的疏导和文化生活上的丰富。安置小区的居民原本是生活在同一个区域的乡邻,他们之间具有血缘和文化上的联系。但住进安置小区后,商品房的构造隔绝居民之间的联系,心理上的孤独感无法排解[1]。此外,政府在建设安置小区时,因为经费等问题,文化设施配套不齐全。这些问题都不是单纯依靠物业管理公司的力量能够解决的,需要社工、基层政府、非营利组织等具有专业技能的力量参与到拆迁安置小区社会治理当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21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