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探析
大学生村官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探析[20200101174342]
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近几年的热门话题。根据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的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这是继200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后,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同时也是适应社会需要,解决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一个途径。但是,大学生村官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能力不足,不能转化思想,全身心融入基层等。因此,关于大学生村官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提高途径
目录
1 引言 1
2 大学生村官产生的背景 1
3 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素质能力新要求 2
4 提升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的重要意义 3
5 大学生村官的素质能力构成 4
5.1 良好的政治理论素质 5
5.2 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5
5.3 丰富扎实的知识素质 6
5.4 健康的心理素质 7
5.5 其他综合能力 8
6 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现状 9
6.1 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优势 9
6.2 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的不足 10
7 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的途径 10
7.1 创设载体抓教育,增强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 10
7.2 搭建平台抓实践,提升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 11
7.3 强化措施抓管理,培养大学生村官的服务意识 11
7.4 大学生村官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11
7.5 国家提供成长保障,为大学生村官谋出路 12
7.6 高校、社会、政府联手共同培养 12
结论 13
致谢 14
注释 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大学生村官是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者。大学生村官人选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确定,在乡村工作期限一般为2-3年。”[1]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工作管理及考核比照公务员的有关规定进行,由乡镇党委、政府负责;人事档案由县委组织部门管理或县级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免费管理,党团关系转至所在村。
大学生村官政策自从党中央提出并执行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赢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执行发展趋势看,是大有前景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农村基层人才匮乏、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培养农村后备干部人才,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经党中央同意,相关部门审议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逐步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全国各地农村任职。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更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必然选择。但是,自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学生村官的素质能力问题,大学生村官应具备哪些素质及如何提高其素质能力,成为计划实施的主要问题。
2 大学生村官产生的背景
大学生村官的产生是由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当代社会需求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从宏观角度讲,中国农村的乡土性使农村治理主要依靠家长制、宗族制和人情关系,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要求相差很远。选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有利于推进农村治理的合法性形成,使农村治理工作更加公开化、公平化、公正化,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在农村实现的进程。从现实角度讲,当代社会利益格局分化,村级领导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基层治理危机频发,大学生村官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
首先,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00年至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07万上升到631万。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加,导致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过于求,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09年平均就业率只有68%。[2]随着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其次,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人才资源本来就匮乏,农民素质整体偏低,加上人才流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由于农村经济落后,教育水平偏低,造成我国农村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下。“据《中国人口年鉴2006》统计显示:截止2004年,在中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全国92%的文盲和半文盲集中在农村。”[3]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又导致致富能力低下,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农村文化单一,缺乏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谐的文化氛围,直接导致很多人精神的空虚,进而形成不正之风,封建迷信依然成风。另外,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种种原因造成农村人才资源大量外流,大量优秀的农村青年通过学习、打工脱离农村。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导致农村形成“386170部队”(指妇女、儿童、老人),大量空心村产生。再次,农村基层干部整体能力偏低。“村官”是农村发展与改革的带头人,是农村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石。“村官”的素质与觉悟,对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仅从当前全国各地农村基层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来看,就存在很大问题,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多数年龄偏大,知识老化,适应不了新时期的基层农村建设要求。“全国共有38145个行政村,有3.8万多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和3.8万多名村主任。据统计,村支书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40%,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10%;村主任中,45岁以上的占28%,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3.2%。”[4]虽然村“两委”中有干劲、政治合格的还是有大多数的,但是明显已于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不相适应。基层组织需要大学生为之注入新鲜血液。
3 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素质能力新要求
党的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要求大学生村官应具备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的能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要求大学生村官具备改善农村精神风貌的能力;“管理民主”,要求大学生村官具备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能力。[5]这些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中必不可少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以下几点现象:农村产业科技含量低,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民增收入低等,造成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人才的匮乏。而在当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是人口老龄化严重、知识水平低下、思想意识陈旧,部分村官的能力不够、思想古板、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直接制约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及社会的发展。所以,要求新时期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成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力量,具备在新时期引导村民壮大农村经济的能力。
乡土文明,集中反映的是村民的素质,体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应该是家庭和睦、互帮互助、民风淳朴、健康文明、崇尚科学。大学生村官是农村乡风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领导者。所以,大学生村官必须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转变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致力于新农村面貌的改善事业,实现农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国家民主建设的基石,是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有效形式。随着我国村民自治的逐步推广,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群众、基层干部的民主低下,不相信真正民主的存在,个人不注重自己的民主权利,也有人把民主转变成个人、集团、家族获利的手段,缺乏组织纪律性,搞无组织、无政府主义。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出于初级阶段,农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个性需要的多元化使得传统的农村管理方式和民主管理方法行不通,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逐步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在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认识到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完善和扩大基层民主建设,让农民真正当家做主,保障农村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近几年的热门话题。根据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的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这是继200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后,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同时也是适应社会需要,解决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一个途径。但是,大学生村官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能力不足,不能转化思想,全身心融入基层等。因此,关于大学生村官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提高途径
目录
1 引言 1
2 大学生村官产生的背景 1
3 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素质能力新要求 2
4 提升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的重要意义 3
5 大学生村官的素质能力构成 4
5.1 良好的政治理论素质 5
5.2 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5
5.3 丰富扎实的知识素质 6
5.4 健康的心理素质 7
5.5 其他综合能力 8
6 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现状 9
6.1 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优势 9
6.2 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的不足 10
7 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的途径 10
7.1 创设载体抓教育,增强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 10
7.2 搭建平台抓实践,提升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 11
7.3 强化措施抓管理,培养大学生村官的服务意识 11
7.4 大学生村官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11
7.5 国家提供成长保障,为大学生村官谋出路 12
7.6 高校、社会、政府联手共同培养 12
结论 13
致谢 14
注释 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大学生村官是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者。大学生村官人选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确定,在乡村工作期限一般为2-3年。”[1]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工作管理及考核比照公务员的有关规定进行,由乡镇党委、政府负责;人事档案由县委组织部门管理或县级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免费管理,党团关系转至所在村。
大学生村官政策自从党中央提出并执行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赢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执行发展趋势看,是大有前景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农村基层人才匮乏、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培养农村后备干部人才,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经党中央同意,相关部门审议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逐步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全国各地农村任职。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更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必然选择。但是,自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学生村官的素质能力问题,大学生村官应具备哪些素质及如何提高其素质能力,成为计划实施的主要问题。
2 大学生村官产生的背景
大学生村官的产生是由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当代社会需求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从宏观角度讲,中国农村的乡土性使农村治理主要依靠家长制、宗族制和人情关系,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要求相差很远。选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有利于推进农村治理的合法性形成,使农村治理工作更加公开化、公平化、公正化,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在农村实现的进程。从现实角度讲,当代社会利益格局分化,村级领导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基层治理危机频发,大学生村官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
首先,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00年至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07万上升到631万。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加,导致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过于求,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09年平均就业率只有68%。[2]随着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其次,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人才资源本来就匮乏,农民素质整体偏低,加上人才流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由于农村经济落后,教育水平偏低,造成我国农村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下。“据《中国人口年鉴2006》统计显示:截止2004年,在中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全国92%的文盲和半文盲集中在农村。”[3]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又导致致富能力低下,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农村文化单一,缺乏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谐的文化氛围,直接导致很多人精神的空虚,进而形成不正之风,封建迷信依然成风。另外,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种种原因造成农村人才资源大量外流,大量优秀的农村青年通过学习、打工脱离农村。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导致农村形成“386170部队”(指妇女、儿童、老人),大量空心村产生。再次,农村基层干部整体能力偏低。“村官”是农村发展与改革的带头人,是农村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石。“村官”的素质与觉悟,对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仅从当前全国各地农村基层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来看,就存在很大问题,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多数年龄偏大,知识老化,适应不了新时期的基层农村建设要求。“全国共有38145个行政村,有3.8万多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和3.8万多名村主任。据统计,村支书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40%,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10%;村主任中,45岁以上的占28%,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3.2%。”[4]虽然村“两委”中有干劲、政治合格的还是有大多数的,但是明显已于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不相适应。基层组织需要大学生为之注入新鲜血液。
3 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素质能力新要求
党的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要求大学生村官应具备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的能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要求大学生村官具备改善农村精神风貌的能力;“管理民主”,要求大学生村官具备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能力。[5]这些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中必不可少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以下几点现象:农村产业科技含量低,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民增收入低等,造成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人才的匮乏。而在当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是人口老龄化严重、知识水平低下、思想意识陈旧,部分村官的能力不够、思想古板、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直接制约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及社会的发展。所以,要求新时期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成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力量,具备在新时期引导村民壮大农村经济的能力。
乡土文明,集中反映的是村民的素质,体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应该是家庭和睦、互帮互助、民风淳朴、健康文明、崇尚科学。大学生村官是农村乡风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领导者。所以,大学生村官必须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转变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致力于新农村面貌的改善事业,实现农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国家民主建设的基石,是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有效形式。随着我国村民自治的逐步推广,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群众、基层干部的民主低下,不相信真正民主的存在,个人不注重自己的民主权利,也有人把民主转变成个人、集团、家族获利的手段,缺乏组织纪律性,搞无组织、无政府主义。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出于初级阶段,农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个性需要的多元化使得传统的农村管理方式和民主管理方法行不通,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逐步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在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认识到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完善和扩大基层民主建设,让农民真正当家做主,保障农村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