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艾滋病防治的研究以s高校为例(附件)

摘 要 随着HIV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我国艾滋病病毒染者数量不断增加,青年学生所占比例上升较快,高校大学生群体成为艾滋病病毒的高危易感人群。高校艾滋病防治教育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社会工作专业介入高校艾滋病防治的四大优势,并从社会工作学生在高校中开展的艾滋病防治具体实践出发,初步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在高校内进行艾滋病防治教育的新模式。
目 录
一、前 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3
二、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艾滋病防治的优势 5
(一)理论、价值优势 5
(二)方法优势 5
(三)督导优势 6
(四)S校开展艾滋病防治活动的优势 6
三、以S高校为例社会工作学生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模式探索 7
(一)以社团为依托,以专业为背景,进行宣传、宣讲教育 7
(二)以学校为单位,运用社会工作技巧,开展主题策划活动 7
(三)链接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工作实务,进行项目化运作 8
(四)以互联网平台为中介,多校联合开展线上、线下工作 9
(五)小结 9
结 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慢,死亡率高等特点。自1981年6月5日美国发现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
艾滋病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以山东省为例,截至2015年10月底,山东全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8084例,其中现存活6882例,死亡1202例。15岁—44岁的人群占80%以上,青年学 生所占比例上升较快。放大到全国,大学生群体艾滋病感染者不断增加,近5年,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35%,其中,男男同性恋高达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部分刚踏入大学的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空白,大学生开放的性观念和滞后的性安全意识,部分高校未响应国家政策宣传艾滋病健康教育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群体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高校艾滋病流行现状、防治途径研究较多,但对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的研究较少。
1.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艾滋病流行现状研究
张毅(2003)提出艾滋病感染者中青壮年所占比例相当大,健康教育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预防手段,在美国、印度、中国等地区大学生中进行的关于艾滋病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的基线调查表明:大学生对HIV/AIDS的认识存在缺陷,对AIDS的态度存在误区。史灵梅(2008)提出根据联合国公布的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表明,预计年度新增感染例数中,15—24岁的青年约占全球新增艾滋病感染例数的45%。
(2)国外艾滋病防治研究
宣传教育是艾滋病防治的首要环节,非洲的乌干达、赞比亚、塞内加尔,亚洲的泰国、柬埔寨以及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较好的遏制了艾滋病的流行趋势。1986年,英国政府成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专门应对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机构,大力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通过艾滋病预防手册、电影、电视的宣传,有效降低了艾滋病的蔓延速度。Nash D,Elul b(2009)等研究认为,项目的监督和评估有可能成为加强卫生系统的基石,有助于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扩大艾滋病相关服务。Porter LE,Bouey PD(2012)认为在总统防治艾滋病紧急救援计划时期,检测和评价是全球艾滋病项目实施的基石。据报告显示,1990年以来,泰国大约有40万人死于艾滋病。1994年泰国开始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电视台循环播放艾滋病知识与预防措施,实施全民参与战略,经过10年的持久宣传,艾滋病感染人数减少了600万人。
2.国内研究现状
(1)高校艾滋病流行现状研究
吴尊友(2015)对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及发展趋势、学校艾滋病防治策略、艾滋病防治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青年学生是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魏宁(2011)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应该成为艾滋病宣传教育的主力军,在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发挥主动积极的作用。
(2)高校艾滋病防治研究
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学校艾滋病防治知识方面的政策,十年过去,因为相关知识的匮乏和侥幸心理而感染艾滋病的学生不在少数。姜爱林(2006)提出“宣传教育”是控制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手段。李迎(2007)提出针对大学生这一潜在高危人群,国内外已经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如视听广播、讲座、课堂讲授、影像等。但因为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不足,根据沈艳(2017)的调查分析,提出现阶段学校对艾滋病防治知识传播仍有很多不足,教学过于理论化,不能满足艾滋病防治的基本需求。庞艳蕾(2014)提出高校应继续大力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因此,学校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发展仍然至关重要。
(3)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艾滋病防治研究。
周宇阳(2016)提出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工作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肯定,逐渐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又一有效途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法学及伦理上的困境。焦红良(2010)等将重点定位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上,从高校开展艾滋病教育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高校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的优势,阐述了社会工作学生在高校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具体实践,尝试探索了促进高校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宣传教育的新模式。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艾滋病的研究多偏向于现状的描述,对艾滋病防治的研究以广播、电视、讲座、手册等具体的宣传教育方式为主。上述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启发意义。上述研究中虽然也有学者对社会工作学生介入艾滋病防治进过模式探索,但其研究并未涉及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用于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内容。因此,欲结合实践经验并以此为突破点,以S高校为例进行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艾滋病防治的研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断增加,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原因大致分为三种:(1)家庭教育匮乏。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取性教育的相关知识,当然也就无法获取关于艾滋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孩子只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网络、影视作品、特殊刊物等途径获取有关性健康的知识,通过这种渠道获取的知识往往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容易导致孩子受到错误的性知识的诱导,难以获得科学的、系统的性健康知识。(2)学校教育缺失。学校对于性教育的缺失始于中学的生物课,每当讲到男女生殖器构造的章节时,老师会刻意回避,并以不会考为由简单略过,学生们自然也就错过了科学了解性知识的机会。相对中学而言自由的多的大学,也很少有设置性教育课程的学校,即使有设置性教育课程的学校,可能也存在仅通过教师宣讲这样单一的教育方式进行性健康知识的传播,缺乏完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体系,难以满足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教育需求的多样性。(3)社会混乱的社交风气涌入校园。大学生群体当前相对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可能受到社会中一些过度开放的性观念影响。但由于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落后、性健康知识不全面、不科学的发生同性性行为等情况,可能导致大学生群体成为艾滋病病毒的高危易感人群。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个体的身体、心理、受教育权、就业权等方面均会面临巨大危害,艾滋病人及其家庭也会艾滋病的治疗和恢复期间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后,身体免疫力下降,害怕暴露病情,害怕被社会歧视,学校可能会迫于学生、家长、社会等各方压力剥夺感染者的受教育权,企事业单位更有甚者明确规定禁止录用HIV感染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40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