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对明清通俗小说创作的影响
佛教思想对明清通俗小说创作的影响[20200101174624]
佛教传入中国后便从政治、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国社会,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了数千年的融合与演变,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在中国生根发展的几千年中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小说的影响尤为明显,从小说的题材、思想、情节、人物、内容等方面深刻的影响着小说创作,在明清各类小说中,都有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佛教思想明清小说创作影响
目 录
1 引言 1
2 明清时期小说和佛教思想的发展 2
2.1 明清佛教思想的传播 2
2.2 明清小说的总体发展 3
3 佛教思想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5
3.1 佛教思想对小说题材的影响 5
3.2 佛教思想对小说主题的影响 7
3.3 佛教思想对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 9
3.4 佛教思想对小说艺术手法的影响 11
结 语 14
致 谢 15
注 释 16
参考文献 17
1 引言
佛教自传入中国后,便从政治、生活、文化各个层面影响着中国社会,它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发展壮大,其思想观念也不断深入人心,逐渐成为中国外来的第一大宗教。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了融合与演变,成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有其自身的内涵及特点,它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内容,并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在这样的改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思想特点和文化精神。在不同时期和地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有不同特点。
汉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萌芽时期,这时期的佛教还不被大多数人熟知,主要在上层社会流传,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因而汉代的译经儒化和道化的倾向十分明显。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两晋时期玄学的兴盛,佛教依附玄学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由于人们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儒家的地位没落,从而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可谓恰逢其时。南北朝时期佛经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佛教的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随着佛教的日趋兴盛,佛道儒三教之争,特别是佛道之争也在这个时期突显了出来。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佛门宗派。唐朝统治者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使佛教得以昌盛,同时促进了儒、佛、道的融合。五代十国及宋元,佛教的发展较隋唐时期的鼎盛局面有所衰落,但仍然有所发展 ,儒佛道三教关系表现出了不同于过去的新特点,三教合一逐渐成为整个思想文化基调,对内禅净教趋于合一,对外佛道儒进一步融合,这也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最重要的特点。在明清两朝,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三教合流更为明显,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
佛教在中国历经千年发展,最终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它对中国人的政治观念、思想形态、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学、书法、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对社会思想反应敏锐的文学界,佛教思想对它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不同时空的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佛教思想在中土传播和演进的历程。
2 明清时期小说和佛教思想的发展
宗教和文学的关系源远流长,在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联系中,它与宗教的关系尤为悠久和密切,宗教与文学是相互推动、相互限制、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的。宗教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精神感染力,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宗教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佛教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成为主导中国世俗社会三大重要思想之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佛教与文学二者在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推动。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成熟时期。在这个时期,小说在众多文学形式中异军突起,在漫长的文学史河中大放异彩。被誉为明代四大奇书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神魔志怪小说《西游记》、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世情小说《金瓶梅》,以及清朝的《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文学形式和艺术风格都进一步完善和成熟,题材包罗万象,从不同层面上揭露社会现状和反映民俗风情,将我国古典小说推向顶峰。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思想也对中国传统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这些小说的创作者和接受者们生活在一个已经被佛教思想和观念浸透的社会环境中,大众的生活与佛教思想息息相关。
2.1 明清佛教思想的传播
佛教虽源于印度,但在中国动荡不安、王朝更迭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处于与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佛道儒三教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谋求发展,中国思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基本思想格局。
封建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也影响着佛教的发展。纵观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历代统治者的态度对佛教的兴衰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明朝时期,朱元璋对佛教实行了既限制又利用的双重政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佛教成为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朱元璋正是利用佛教的愚民政策来教化民众服从他的中央集权统治。这套双重性的管理政策客观上来说有利于佛教的发展,从而出现了中国佛教发展的新趋势。明代“以儒为主,辅之以佛”的治国方略,促进了儒、佛交流融合,在思想界产生了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官方哲学,它是明代三教合流、儒佛交融的文化缩影,也是儒学与佛学相互改造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心学深受佛学的影响,“以心为主本”的阳明心学源于佛教,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表述上都与佛教的“心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心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包含着丰富的佛学成分,“致良知”认知世界的方法吸收了禅宗的顿悟思维,“知行合一”是对佛教“不二法门”禅宗思辨方法的继承,禅宗的思辨方法是阳明心学的思想灵魂。心学以新儒学的姿态在明清的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起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哲学思潮,最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格局。儒道佛“三教合一”格局的形成表明佛教经过数千年的融合,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思想已渗进了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
清朝对于佛教的政策几乎完全是继承明代的,采取保护与限制的双重政策。特别是清朝统治者在文化上实行文字狱,八股取士等愚民政策,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西方列强轰开了中国大门,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以及西方思想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思想在眼花缭乱的思想信仰中黯然失色。尽管清朝统治者崇信喇嘛,倡导佛教,但是佛教已经到了它进入中国后的最衰弱时期。明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和佛教自身发展的需要,佛道儒三教融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但是所谓的“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也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宗教箴言在这时期并没有多大的使用价值,佛教的衰弱之势成为必然。但是由于清朝西洋思想的传入,衰落的佛学却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当时的中国知识阶层开始寻找支撑传统价值、回应西洋思潮的资源,兴起了对佛学的复兴。在晚清好佛学的人中大多数都是趋新之士,他们认为佛教可以现代化,其与西学有相通之处,佛学成为理解西学的知识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佛教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去理解佛学。渐渐滋生的以佛学理解新知的风气,使得原来处于边缘的佛学逐渐进入了思想史的中心。
2.2 明清小说的总体发展
明清时期是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在横跨中国历史数百年时间里产生了许多各种体式的小说,这时期小说产生的文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明代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适应市民文化娱乐需要的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特别昌盛,而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长篇章回小说也随之出现。明中期以后,长篇小说创作进入高潮,小说形式也多种多样,清代时期,社会的阶级矛盾突出,这就为各种小说的诞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也迎来了中国长篇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这时期小说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风格多样,最重要的是,题材来源于生活,所以小说的内容更接近生活。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儒家思想、佛道思想等,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佛教传入中国后便从政治、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国社会,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了数千年的融合与演变,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在中国生根发展的几千年中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小说的影响尤为明显,从小说的题材、思想、情节、人物、内容等方面深刻的影响着小说创作,在明清各类小说中,都有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佛教思想明清小说创作影响
目 录
1 引言 1
2 明清时期小说和佛教思想的发展 2
2.1 明清佛教思想的传播 2
2.2 明清小说的总体发展 3
3 佛教思想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5
3.1 佛教思想对小说题材的影响 5
3.2 佛教思想对小说主题的影响 7
3.3 佛教思想对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 9
3.4 佛教思想对小说艺术手法的影响 11
结 语 14
致 谢 15
注 释 16
参考文献 17
1 引言
佛教自传入中国后,便从政治、生活、文化各个层面影响着中国社会,它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发展壮大,其思想观念也不断深入人心,逐渐成为中国外来的第一大宗教。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了融合与演变,成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有其自身的内涵及特点,它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内容,并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在这样的改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思想特点和文化精神。在不同时期和地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有不同特点。
汉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萌芽时期,这时期的佛教还不被大多数人熟知,主要在上层社会流传,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因而汉代的译经儒化和道化的倾向十分明显。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两晋时期玄学的兴盛,佛教依附玄学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由于人们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儒家的地位没落,从而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可谓恰逢其时。南北朝时期佛经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佛教的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随着佛教的日趋兴盛,佛道儒三教之争,特别是佛道之争也在这个时期突显了出来。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佛门宗派。唐朝统治者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使佛教得以昌盛,同时促进了儒、佛、道的融合。五代十国及宋元,佛教的发展较隋唐时期的鼎盛局面有所衰落,但仍然有所发展
佛教在中国历经千年发展,最终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它对中国人的政治观念、思想形态、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学、书法、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对社会思想反应敏锐的文学界,佛教思想对它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不同时空的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佛教思想在中土传播和演进的历程。
2 明清时期小说和佛教思想的发展
宗教和文学的关系源远流长,在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联系中,它与宗教的关系尤为悠久和密切,宗教与文学是相互推动、相互限制、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的。宗教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精神感染力,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宗教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佛教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成为主导中国世俗社会三大重要思想之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佛教与文学二者在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推动。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成熟时期。在这个时期,小说在众多文学形式中异军突起,在漫长的文学史河中大放异彩。被誉为明代四大奇书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神魔志怪小说《西游记》、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世情小说《金瓶梅》,以及清朝的《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文学形式和艺术风格都进一步完善和成熟,题材包罗万象,从不同层面上揭露社会现状和反映民俗风情,将我国古典小说推向顶峰。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思想也对中国传统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这些小说的创作者和接受者们生活在一个已经被佛教思想和观念浸透的社会环境中,大众的生活与佛教思想息息相关。
2.1 明清佛教思想的传播
佛教虽源于印度,但在中国动荡不安、王朝更迭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处于与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佛道儒三教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谋求发展,中国思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基本思想格局。
封建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也影响着佛教的发展。纵观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历代统治者的态度对佛教的兴衰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明朝时期,朱元璋对佛教实行了既限制又利用的双重政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佛教成为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朱元璋正是利用佛教的愚民政策来教化民众服从他的中央集权统治。这套双重性的管理政策客观上来说有利于佛教的发展,从而出现了中国佛教发展的新趋势。明代“以儒为主,辅之以佛”的治国方略,促进了儒、佛交流融合,在思想界产生了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官方哲学,它是明代三教合流、儒佛交融的文化缩影,也是儒学与佛学相互改造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心学深受佛学的影响,“以心为主本”的阳明心学源于佛教,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表述上都与佛教的“心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心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包含着丰富的佛学成分,“致良知”认知世界的方法吸收了禅宗的顿悟思维,“知行合一”是对佛教“不二法门”禅宗思辨方法的继承,禅宗的思辨方法是阳明心学的思想灵魂。心学以新儒学的姿态在明清的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起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哲学思潮,最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格局。儒道佛“三教合一”格局的形成表明佛教经过数千年的融合,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思想已渗进了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
清朝对于佛教的政策几乎完全是继承明代的,采取保护与限制的双重政策。特别是清朝统治者在文化上实行文字狱,八股取士等愚民政策,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西方列强轰开了中国大门,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以及西方思想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思想在眼花缭乱的思想信仰中黯然失色。尽管清朝统治者崇信喇嘛,倡导佛教,但是佛教已经到了它进入中国后的最衰弱时期。明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和佛教自身发展的需要,佛道儒三教融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但是所谓的“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也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宗教箴言在这时期并没有多大的使用价值,佛教的衰弱之势成为必然。但是由于清朝西洋思想的传入,衰落的佛学却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当时的中国知识阶层开始寻找支撑传统价值、回应西洋思潮的资源,兴起了对佛学的复兴。在晚清好佛学的人中大多数都是趋新之士,他们认为佛教可以现代化,其与西学有相通之处,佛学成为理解西学的知识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佛教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去理解佛学。渐渐滋生的以佛学理解新知的风气,使得原来处于边缘的佛学逐渐进入了思想史的中心。
2.2 明清小说的总体发展
明清时期是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在横跨中国历史数百年时间里产生了许多各种体式的小说,这时期小说产生的文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明代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适应市民文化娱乐需要的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特别昌盛,而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长篇章回小说也随之出现。明中期以后,长篇小说创作进入高潮,小说形式也多种多样,清代时期,社会的阶级矛盾突出,这就为各种小说的诞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也迎来了中国长篇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这时期小说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风格多样,最重要的是,题材来源于生活,所以小说的内容更接近生活。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儒家思想、佛道思想等,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