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芳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研究_以周信芳文集为中心的探讨
周信芳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研究__以周信芳文集为中心的探讨[20200101174539]
作为传统京剧艺术大师的周信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其艺术观的变化研究是有典型意义的。通过以《周信芳文集》为主要文献,对比其早年的京剧艺术创作和实践,考察周信芳由一个传统艺术家在向马克思主义艺术家转变过程中,其戏剧创作、舞台实践方面的变化以及理论素养的提升,并且进一步探究他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总结马克思主义对周信芳艺术发展的帮助和促进,也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思周信芳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不足,主要是简单化的为政治服务和教条主义。以此而言,研究在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两个层面形成统一,在对二十世纪中前期传统艺术家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思想历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为更广泛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思考和借鉴。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周信芳,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周信芳文集,反思
目 录
1 引言 1
1.1 生平简介 1
1.2 艺术成就 2
2 周信芳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 2
2.1 周信芳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形成及因素 2
2.1.1 形成过程 3
2.1.2 形成因素 4
2.2 周信芳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体现 5
2.2.1 戏剧创作 5
2.2.2 舞台实践 7
2.2.3 改革思想 8
3 对周信芳艺术观的反思 9
结 论 11
致 谢 12
注 释 13
参 考 文 献 14
1 引言
周信芳,一代京剧艺术大师,麒派京剧的开创者,在京剧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姜椿芳曾这样高度评价道“中国戏曲史上存在着一个突破形式主义束缚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周信芳阶段’。”[1]对周信芳艺术的研究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今,研究的内容涉及到诸多方面,包括演剧内容,生平,艺术风格等,但对于其艺术观的研究却很少,尤其是对其文集中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探讨更是微乎其微,即使是一些专著也只是寥寥数笔,简言概之。但是不得不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周信芳艺术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对其整个艺术人生的完整把握,因而,对于支撑其背后创作与实践的艺术观进行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生平简介
周信芳(1895~1975),原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原籍浙江慈溪,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淮安市),是我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麒派”艺术的创始人。1959年入党,后因在“文革”中被迫害,于1975年病逝于上海华山医院。
周信芳自幼随父学戏,六岁拜师,七岁登台,十三岁便成为戏班主角,后到天津,北京等地演出,搭入“喜连成”科班,曾与梅兰芳,高百岁同台演出,年少时期的周信芳勤学苦练,边学边演,为日后的演艺生涯打下了坚实的根基。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动荡年代,时代变革不仅改变着整个社会,对于年轻的周信芳而言,也在慢慢改变着他的思想。1912年正值辛亥革命,在汪笑侬、潘月樵等一大批新派京剧前辈的影响下,周信芳加入了京剧改良运动的行列中,以戏曲为武器,编演了大量时装新戏来反映政治现实和民众心声。周信芳于1927年加入了由田汉领导的南国社,从此,与田汉和欧阳予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28年,周信芳开始接触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和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期间其出演了如京剧《潘金莲》、话剧《雷雨》等戏剧,这一时期的周信芳不仅技艺日益精湛,博采众长,文艺观上也不断广泛吸收新的文艺思想,结识大批进步人士,紧跟时代步伐,一边学习一边进行戏剧改革,一边继承一边进行实践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麒派”京剧艺术,“麒派”艺术的形成标志着周信芳的艺术进入成熟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周信芳又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中去,编演了许多具有民族意识的爱国戏剧,如《明末遗恨》、《徽钦二帝》等,并且组织移风社北上演出,通过舞台演出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后期上海沦落,周信芳与左翼人士以及共产党来往密切,成为当时京剧界进步力量的重要代表。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败逃,周信芳坚守上海,成为日后我国京剧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建国后的周信芳,系统的接受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并将此深入到他的艺术实践中去,他一方面投入到“改戏”和编演新戏中去,另一方面又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巡回演出,将“麒派”艺术带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基层,贴近人民。在这一期间,周信芳多次率团到华东,西南等地演出,并且于1953年冬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此外,在1956年,周信芳还率团赴苏联演出,将麒派艺术发扬光大,他的成功演出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与热烈欢迎。
1.2 艺术成就
在周信芳几十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其取得的艺术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从1901年到1966年,光其可考的剧目就达到了590出,其中代表剧目达到了几十部,塑造的典型人物不胜其数,其数目之大,经典之多不得不让人惊叹。其次,周信芳在舞台艺术表演中所追求的完整性,不仅在做工上力求有机协调,还注重舞台的整体效果,将演员,剧本,音乐,审美融为一体,使得戏剧表达的内容更具张力。而周信芳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无疑是其所开创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麒派”艺术,以力为美,加重写实,别开生面,一改之前传统京剧中的老生表演艺术,将京剧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而周信芳作为一位京剧艺术家,戏剧创作和实践都是依据其艺术观而来,对于取得如此之多的艺术成就,其背后的艺术观究竟是什么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2 周信芳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
艺术观,简言之,是对艺术问题上的看法。具体来讲,是包含着对现实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层面的基本认识和把握。坚持怎样的艺术观,那么其艺术内容和艺术实践则必然呈现出相应的特征来。早期的周信芳是以遵循程式、模仿前辈经验的传承观念来学戏演戏,重在一个“像”,之后接受新文化思想,对京剧进行改良,重在一个“新”,而在演艺成熟时期的周信芳,在接触了大量先进知识分子以及早期共产党后,其创作和实践体现的则是一种真实性、典型性与倾向性的有机结合,尤其在后期,在系统的学习唯物史观以及辩证法后,其作品中呈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内容。
2.1 周信芳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形成及因素
探究周信芳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那么它究竟于何时萌芽,何时形成,这是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而艺术观作为一种意识产物,在有很多时候又是很难说清的东西,但是如果有具体的材料做依托,那么它就有了附属的主体,这样再去研究就有了物质根基,而《周信芳文集》作为一本收录众多关于周信芳艺术创作道路、表演艺术经验、戏曲美学观点等文章的基本文献,其真实的展现了周信芳的艺术理论与实践。通过阅读文集,我们对周信芳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形成和原因有了较清晰的了解。
2.1.1 形成过程
在《<周信芳戏剧散论>跋》[2]中,周信芳就特意提出,“三十一年前(1928年)我根本还没接近党,还不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什么,即对民主革命也还缺乏自觉的要求,我只是作为一个正直的和爱国的艺人在发言。”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周信芳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形成是在1928年后,因而我们研究的重点也放在其1928年之后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上。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早年的周信芳虽然未接触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相关思想,但是其创作和实践中却反映出其相关内容来,如注重真实性,提倡要表达出真切感情,人物要性格化以及主题中反映出的斗争性等等,这些很令人震惊,但是也正因如此,才为其日后去接受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创造了条件。在《五个十二年》[3]一文中,周信芳就比较详细的概述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形成历程,在叙述第三个十二年时,周信芳说,“这个时期,受到党领导的左翼戏剧家联盟的间接影响,我在演出剧目的同时,自己开始编戏”,这个时期的周信芳开始接触到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且受其影响,开始尝试着自己创作,如《文天祥》等一些剧本。而在紧接着的第四个十二年中,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周信芳不仅加入了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的工作,还参加了党的地下组织领导的“艺友座谈会”等活动,“对于革命,对于革命的文艺,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怎样运用传统戏曲这个武器来作战,也有了较多的方法”,从最开始的接触到现在的对文艺有了新认识,并且积极的投入到文艺革命的实践中去,周信芳的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在有了实践的基础之上,开始逐渐形成。在第五个十二年中,即1949-1961年,周信芳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形成并逐渐完善,他在书中这样表达道,“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在这一期间其编演了《义责王魁》、《海瑞上疏》等新戏。由此可以看出,周信芳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形成是有迹可循,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的。而正是如此,才为我们去探究其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原因和内容提供了很清晰的脉络。
作为传统京剧艺术大师的周信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其艺术观的变化研究是有典型意义的。通过以《周信芳文集》为主要文献,对比其早年的京剧艺术创作和实践,考察周信芳由一个传统艺术家在向马克思主义艺术家转变过程中,其戏剧创作、舞台实践方面的变化以及理论素养的提升,并且进一步探究他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总结马克思主义对周信芳艺术发展的帮助和促进,也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思周信芳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不足,主要是简单化的为政治服务和教条主义。以此而言,研究在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两个层面形成统一,在对二十世纪中前期传统艺术家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思想历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为更广泛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思考和借鉴。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周信芳,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周信芳文集,反思
目 录
1 引言 1
1.1 生平简介 1
1.2 艺术成就 2
2 周信芳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 2
2.1 周信芳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形成及因素 2
2.1.1 形成过程 3
2.1.2 形成因素 4
2.2 周信芳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体现 5
2.2.1 戏剧创作 5
2.2.2 舞台实践 7
2.2.3 改革思想 8
3 对周信芳艺术观的反思 9
结 论 11
致 谢 12
注 释 13
参 考 文 献 14
1 引言
周信芳,一代京剧艺术大师,麒派京剧的开创者,在京剧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姜椿芳曾这样高度评价道“中国戏曲史上存在着一个突破形式主义束缚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周信芳阶段’。”[1]对周信芳艺术的研究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今,研究的内容涉及到诸多方面,包括演剧内容,生平,艺术风格等,但对于其艺术观的研究却很少,尤其是对其文集中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探讨更是微乎其微,即使是一些专著也只是寥寥数笔,简言概之。但是不得不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周信芳艺术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对其整个艺术人生的完整把握,因而,对于支撑其背后创作与实践的艺术观进行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生平简介
周信芳(1895~1975),原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原籍浙江慈溪,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淮安市),是我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麒派”艺术的创始人。1959年入党,后因在“文革”中被迫害,于1975年病逝于上海华山医院。
周信芳自幼随父学戏,六岁拜师,七岁登台,十三岁便成为戏班主角,后到天津,北京等地演出,搭入“喜连成”科班,曾与梅兰芳,高百岁同台演出,年少时期的周信芳勤学苦练,边学边演,为日后的演艺生涯打下了坚实的根基。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动荡年代,时代变革不仅改变着整个社会,对于年轻的周信芳而言,也在慢慢改变着他的思想。1912年正值辛亥革命,在汪笑侬、潘月樵等一大批新派京剧前辈的影响下,周信芳加入了京剧改良运动的行列中,以戏曲为武器,编演了大量时装新戏来反映政治现实和民众心声。周信芳于1927年加入了由田汉领导的南国社,从此,与田汉和欧阳予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28年,周信芳开始接触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和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期间其出演了如京剧《潘金莲》、话剧《雷雨》等戏剧,这一时期的周信芳不仅技艺日益精湛,博采众长,文艺观上也不断广泛吸收新的文艺思想,结识大批进步人士,紧跟时代步伐,一边学习一边进行戏剧改革,一边继承一边进行实践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麒派”京剧艺术,“麒派”艺术的形成标志着周信芳的艺术进入成熟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周信芳又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中去,编演了许多具有民族意识的爱国戏剧,如《明末遗恨》、《徽钦二帝》等,并且组织移风社北上演出,通过舞台演出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后期上海沦落,周信芳与左翼人士以及共产党来往密切,成为当时京剧界进步力量的重要代表。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败逃,周信芳坚守上海,成为日后我国京剧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建国后的周信芳,系统的接受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并将此深入到他的艺术实践中去,他一方面投入到“改戏”和编演新戏中去,另一方面又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巡回演出,将“麒派”艺术带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基层,贴近人民。在这一期间,周信芳多次率团到华东,西南等地演出,并且于1953年冬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此外,在1956年,周信芳还率团赴苏联演出,将麒派艺术发扬光大,他的成功演出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与热烈欢迎。
1.2 艺术成就
在周信芳几十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其取得的艺术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从1901年到1966年,光其可考的剧目就达到了590出,其中代表剧目达到了几十部,塑造的典型人物不胜其数,其数目之大,经典之多不得不让人惊叹。其次,周信芳在舞台艺术表演中所追求的完整性,不仅在做工上力求有机协调,还注重舞台的整体效果,将演员,剧本,音乐,审美融为一体,使得戏剧表达的内容更具张力。而周信芳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无疑是其所开创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麒派”艺术,以力为美,加重写实,别开生面,一改之前传统京剧中的老生表演艺术,将京剧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而周信芳作为一位京剧艺术家,戏剧创作和实践都是依据其艺术观而来,对于取得如此之多的艺术成就,其背后的艺术观究竟是什么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2 周信芳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
艺术观,简言之,是对艺术问题上的看法。具体来讲,是包含着对现实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层面的基本认识和把握。坚持怎样的艺术观,那么其艺术内容和艺术实践则必然呈现出相应的特征来。早期的周信芳是以遵循程式、模仿前辈经验的传承观念来学戏演戏,重在一个“像”,之后接受新文化思想,对京剧进行改良,重在一个“新”,而在演艺成熟时期的周信芳,在接触了大量先进知识分子以及早期共产党后,其创作和实践体现的则是一种真实性、典型性与倾向性的有机结合,尤其在后期,在系统的学习唯物史观以及辩证法后,其作品中呈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内容。
2.1 周信芳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形成及因素
探究周信芳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那么它究竟于何时萌芽,何时形成,这是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而艺术观作为一种意识产物,在有很多时候又是很难说清的东西,但是如果有具体的材料做依托,那么它就有了附属的主体,这样再去研究就有了物质根基,而《周信芳文集》作为一本收录众多关于周信芳艺术创作道路、表演艺术经验、戏曲美学观点等文章的基本文献,其真实的展现了周信芳的艺术理论与实践。通过阅读文集,我们对周信芳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形成和原因有了较清晰的了解。
2.1.1 形成过程
在《<周信芳戏剧散论>跋》[2]中,周信芳就特意提出,“三十一年前(1928年)我根本还没接近党,还不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什么,即对民主革命也还缺乏自觉的要求,我只是作为一个正直的和爱国的艺人在发言。”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周信芳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形成是在1928年后,因而我们研究的重点也放在其1928年之后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上。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早年的周信芳虽然未接触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相关思想,但是其创作和实践中却反映出其相关内容来,如注重真实性,提倡要表达出真切感情,人物要性格化以及主题中反映出的斗争性等等,这些很令人震惊,但是也正因如此,才为其日后去接受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创造了条件。在《五个十二年》[3]一文中,周信芳就比较详细的概述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形成历程,在叙述第三个十二年时,周信芳说,“这个时期,受到党领导的左翼戏剧家联盟的间接影响,我在演出剧目的同时,自己开始编戏”,这个时期的周信芳开始接触到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且受其影响,开始尝试着自己创作,如《文天祥》等一些剧本。而在紧接着的第四个十二年中,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周信芳不仅加入了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的工作,还参加了党的地下组织领导的“艺友座谈会”等活动,“对于革命,对于革命的文艺,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怎样运用传统戏曲这个武器来作战,也有了较多的方法”,从最开始的接触到现在的对文艺有了新认识,并且积极的投入到文艺革命的实践中去,周信芳的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在有了实践的基础之上,开始逐渐形成。在第五个十二年中,即1949-1961年,周信芳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形成并逐渐完善,他在书中这样表达道,“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在这一期间其编演了《义责王魁》、《海瑞上疏》等新戏。由此可以看出,周信芳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形成是有迹可循,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的。而正是如此,才为我们去探究其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原因和内容提供了很清晰的脉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