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广大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文化生活中一种重要而突出的现象。 南京在其十朝古都的文化积淀和五方杂处的人口历史影响下,形成了风格鲜明的民俗文化。本文通过对南京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其发展的困难和不足之处,从城市文化建设的角度对南京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和措施。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南京民俗文化概况2
二、南京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2
(一)南京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现状2
(二)南京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问题3
1.过度商业化,原真性破坏严重 3
2.人才基础薄弱,技艺濒临失传 3
3.开发模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3
4.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体制落后 3
三、南京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4
(一)科学规划开发,注重原真性保护 4
(二)加强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4
1.重视民俗传承人才的培养4
2.重视产业化人才的培养 5
(三)完善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政策5
1.民俗文化保护政策 5
2.民俗文化产业化政策 5
3.人才培养政策 5
(四)挖掘文化内涵,丰富开发模式5
1.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产业 5
2.丰富开发模式,完善产业链6
结语7
致谢7
参考文献7
南京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引言
民俗文化是构成民族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产业化,就是在保持其文化特征的基础,将其转变成一个经济产业,并按照产业的规则规律来运作[1]。
民俗文化的产业化,不仅能重整传统民俗的资源,释放民俗文化的能量,还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激发文化创造的潜能,重构文化产业的结构,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2]。将民俗文化进行产业化发展,能够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民生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在产业化过程中,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目前学术界对南京民俗文化产业化的研究角度比较单一,研究方向主要是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的研究,缺乏从宏观角度对南京民俗产业化开发的研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完善学术界对南京民俗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产业化两个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从城市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为南京民俗文化的产业化,提供切实可行的、有理论依据的建议,并为其他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一、南京民俗文化概况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一种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主要以人为载体而世代相沿和传承的文化现象[3]。对民众而言,民俗文化不仅反映了民众共同的心理诉求、审美和价值观,同时也规约了群体成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南京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文化底蕴浓厚,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就民俗文化而言,南京民俗文化基本包括岁时民俗、人生礼俗、民俗信仰、民俗艺术、游乐民俗、建筑风俗、饮食习俗、生产生活习俗等,内容丰富繁杂。
南京的岁时民俗包括春夏秋冬四时中的各主要传统节日、具有丰厚内涵和鲜明特征的节物、节俗、节信和节语,以及如金陵灯会、栖霞红枫艺术节和南京白马桃花风筝艺术节等的文化游乐节日。南京的人生礼俗包括生育、寿诞、成年、婚礼、丧礼等主要阶段的民俗,彰显了对生命关爱的社会风气。南京的游乐民俗,可分为儿童游戏和民间游艺两方面,“城门城门几丈高”和“打梭”一类的儿童游戏,以及南京民众“踏青游”等,都具有南京的城市特色。南京民俗信仰中的傩舞傩仪、庙会活动、禁忌占卜、祈祷行为,例如“解表”、“金坛抬阁”等,往往都具有神秘的历史和宗教渊源。南京民俗艺术涵盖民俗舞蹈、民间工艺、口承文艺等,其中南京绒花、云锦、白局等都是南京重要的文化资源。南京的饮食习俗包括风味小吃、特色菜肴等,诸如盐水鸭、鸭血粉丝汤、水八仙等,也成为了南京的地方标识。此外,南京的一些街巷建筑也留有南京生产民俗的文化印痕,如箍桶巷、明瓦廊、乌衣巷等[4],都与南京的生产民俗有关,这些民俗为我们了解南京及其文化提供了依据。
南京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使南京民俗文化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征。作为“乡土史志的资料”和“城市文化的符号”,南京民俗以动态传承的方式记录了南京人的日常生活,以历史传承的因素、地域文化的性质,以及与南京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成为南京乡土史志的重要资料来源。同时,南京民俗从生活传统和性格特征等方面展示了南京人和南京城,对把握南京文化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
二、南京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南京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现状
民俗文化产业化,就是以民俗文化为生产资源,经过市场运作,将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机制相结合,赋予民俗文化资源一定的经济属性,使其成为一项适应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产品[5]。民俗文化实施产业化的本质在于大规模的制作民俗文化产品,在市场经济中彰显民俗文化的价值,并以此反作用于民俗文化的保护,最大限度的延长民俗文化的生命周期,使民俗文化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南京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独特性显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京市政府通过对民俗文化资源中的一部分进行旅游性开发,探索对南京民俗文化开发式保护。开发模式包括民俗村(街)式、节庆集会式以及博物馆式三种,与之相对应的旅游资源如下表所示:
表1:南京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资源
民俗旅游开发模式
代表性旅游资源
民俗村(街)式
高淳瑶宕村、溧水傅家边、江宁甘村、江心洲、中华织锦村等
节庆集会式
南京国际梅花节、南京白马桃花风筝艺术节、灵谷桂花节、江宁横溪西瓜节、栖霞红枫艺术节、雨花石艺术节、老街民俗文化节等
博物馆式
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名城垣博物馆、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甘熙故居、江苏省美术馆、南京雨花石博物馆等
其中,以高淳瑶宕村和溧水傅家边为代表的民俗村(街)式,其活动特色是让游客在旅游观光中能亲身体验当地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传播了南京的民俗文化;以国际梅花节和白马桃花风筝艺术节为代表的节庆集会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娱乐休闲性,通过节庆的方式体现民俗文化旅游的多样性;以甘熙故居为代表的博物馆式,其展出方式主要为产品陈列和技艺展示,充分展示南京的民俗文化[6]。这三种模式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动,极大的彰显了南京的民俗文化特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67.html

好棒文